2020已經到了尾聲,
全球人類與病毒的惡鬥還在繼續,
如果要用一個表情總結這魔幻的一年,
這個表情包必須上榜:
夾雜著惶恐、尖叫、甚或有些失控
——
說起這個表情包,它的創作靈感來自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極具辨識度的曠世名畫《The Scream》,中文譯名《吶喊》(同樣獲此「殊榮」登陸Emoji的還有「」,原型是日本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
《神奈川沖浪裏》
輝煌的暮色映襯著藍得深沉的峽灣,一個禿頭、長相詭異的人捧著自己那顆因驚悚而扭曲、嘴巴大張的腦袋,其身後是漸行漸遠的兩個身影……
蒙克一共創作了四幅《吶喊》,每一副的構成基本一致,第一幅和第四幅的創作隔了17年,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是1893年第二版的《吶喊》。
即使你不了解《吶喊》的作者和創作背景,一旦看過這個直接簡單又充滿張力的畫面,你幾乎很難不把它記下來。這也是為什麼《吶喊》橫空出世一百多年,關於它的討論熱度就從未退減。
東京美術館在2018年舉辦蒙克展覽的時候 聯合《精靈寶可夢》 合作,推出一系列」吶喊「為靈感的周邊產品,萌出血。
腦洞精奇的網民一次又一次把各種版本的《吶喊》推到大眾視野前,它甚至成為有史以來被改(è)編(gǎo)得最多的超級IP之一,流行文化大放異彩,它也功不可沒。
辛普森一家版吶喊
Joker版吶喊
綠巨人版吶喊
小鬼當家版吶喊
今年9月,上海久事美術館隆重迎來「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展出包括1895年石版畫版《吶喊》在內、由挪威岡德森收藏(Gundersen Collection)的53幅版畫及油畫。
這不僅是「」表情包本尊空降上海,更是自1997年挪威國王攜蒙克作品訪滬後,大師真跡於本世紀再度與上海結緣。
KLOOK已為你準備好了門票,直達蒙克的藝術世界。門票 98元起,分平日票和周末全通票,付款的時候輸入優惠碼【KLOOK18】還能再打折。
吶喊與迴響 —— 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
展覽時間 | 2020年9月25日-2021年1月3日
參觀時間 | 10:00-18:00(17:30停止入場)
展覽地址 | 上海久事美術館(黃浦區中山東一路27號6樓)
人生如戲
而蒙克的「戲」是一出大寫的悲劇
蒙克1863年生於挪威一個軍醫家庭,他的命運,卻是編劇都不敢這樣編的悲催:蒙克的前半生被死亡圍繞,32歲前,蒙克的父母、姐姐、弟弟就先後辭世,可以說經歷了絕大部分人年輕時想都不敢想的苦難。
蒙克在他艾克利莊園的工作室內,1937年拍攝
歷劫重重,讓他變得孤絕,內心的劇痛統統訴諸筆端,卻又似乎冥冥註定,他終將像古往今來眾多天才一樣,閃耀如星。
《有骷髏手臂的自畫像》
1974年的傳記電影《愛德華·蒙克》重現了蒙克面對至親一一離去的情景。1877年,蒙克最愛的姐姐蘇菲死於肺結核,年僅15歲,那個年代,肺結核可是會要了人命的絕症。
為了紀念姐姐,蒙克在1885年開始畫《生病的孩子》(《The Sick Child》),這個系列一畫便畫了40年,同一個場景反覆修改畫材、顏料、色彩、技法,蒙克近乎一個偏執狂,力求重現姐姐彌留之際最真實的印象。
《生病的孩子》部分版本,
最左為1886年完成的第一幅布面油畫
Photo Wikipedia
《吶喊》不止一個版本
它的誕生可能跟愛迪生有關?
看完上面的故事,你已經知道蒙克是一個會不斷就同一主題N次再創作的畫家,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吶喊》上。而叫「吶喊」這個名字的原因,可能並非你認為的那樣。
根據蒙克自己的描述,這幅畫起源於他與兩個朋友在峽灣岸上散步的黃昏,突然之間,晚霞變得如火如血,他感到無休止的尖叫響徹自然萬物(「I sensed an infinite scream passing through nature」),他精疲力竭、焦慮不安,不得不倚靠欄杆停下。
《吶喊》1893蠟筆、蛋彩畫
因此,這幅畫之所以叫「吶喊」,並非畫面那個張嘴的主人公發出狂吼,而是來自自然深處的尖銳之聲。蒙克顯然對那個黃昏和那陣聲響念念不忘,《吶喊》的創作從此貫穿了他將近20年的藝術生涯。
他最先於1893年創作了兩幅《吶喊》(蠟筆版和蠟筆、蛋彩畫版),1895年又畫了第二幅蠟筆畫,15年後的1910年,創作的執念未減,第二幅蛋彩畫又面世了。
1895年版本於2012年在紐約蘇富比以接近1.2億美元的天價由私人藏家拍得,這也令這幅《吶喊》成為目前全球最貴的十幅畫之一。另外,其餘三幅均藏於奧斯陸的挪威國家畫廊或蒙克博物館。
挪威蒙克博物館,建於1963年,蒙克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收藏在這裡。
至於畫中主角那個讓人過目不忘的模樣,據說靈感源自蒙克在1889年巴黎世博會上看到的秘魯木乃伊,又說是愛迪生同場展出其剛剛發明的電燈泡,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搜索比較一下哪個更像。
《吶喊》的故事還沒完……
實際上,蒙克還畫過另外幾幅主題和意境相仿的作品,堪稱《吶喊》的番外篇:如1892年《黃昏時分的情緒,絕望》(《Sick Mood at Sunset, Despair》)、1894年的《絕望》(《Despair》)和《憂慮》(《Anxiety》),不過,同一片天空和峽灣卻有不同的命運,這三件作品遠不及《吶喊》知名。
《黃昏時分的情緒,絕望》1892
《絕望》1894
除了上述四幅油彩或粉彩版本,蒙克還於1895年在柏林專門找人做了一個石版畫《吶喊》,並印成40多幅印刷本,蒙克還精心挑選了一部分上色,但這些畫作如今多已散佚。
版畫之於蒙克來說意義匪淺。藝術界普遍認為,這位從未接受過版畫訓練的畫家,偏偏是靠版畫立足歐洲藝壇並彪炳後世的。
《生病的孩子 I》 三色石版印刷於宣紙1896 蒙克在巴黎的克洛製作,拍賣網站顯示已拍出 188,500英鎊,約165萬人民幣。
我們也的確看到,蒙克於1894年才開始版畫創作,《吶喊》最早的蛋彩畫和蠟筆畫版本於1893年在柏林登場時,一度被認為是過於激進的。
這次於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的《吶喊》,正是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l Gundersen)帶來的一幅由蒙克親自手工上色完成的《吶喊》石版畫,非常珍貴,可以說看到就是賺到!
《吶喊》,黑色石版印刷
上海久事美術館本次大展,是繼2019年大英博物館舉行「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後,規模和作品數量均最可觀的蒙克作品展覽。
除《吶喊》外,現場還將展出蒙克幾張重要的版畫作品,包括他的另一件名作《麥當娜》及唯一一幅版畫自畫像《有骷髏手臂的自畫像》,此外還有1911年的《海灘上的兩個男孩》等。
《海灘上的兩個男孩》,布面油畫,1911年
蒙克終生未婚,他把自己與藝術的關係比作婚姻,而一件件作品無疑就是可愛的孩子。1944年,80歲的蒙克在奧斯陸的家中離世,根據維基百科記述,他生前捐了1,000幅油畫、15,400張版畫,4,500件素描和水彩畫,以及6件雕刻作品予奧斯陸政府。
《憂慮》雙色石版印刷1896 蒙克在巴黎的克洛製作
無論你是否蒙克粉絲,都能從風格多變的畫作中試圖理解他在人生早期經歷的黑夜般的絕望,是如何投射於畫布上,並感受他是如何在得到精神治療後獲得救贖,讓手中畫筆重披彩色光芒。
《太陽》布面油彩
作品授權複製放大版本在展廳末尾,可供打卡拍照
當然,能夠朝聖「」表情包,本身就是一個很棒的理由。
KLOOK已為你準備好了門票,直達蒙克的藝術世界。門票 98元起,分平日票和周末全通票,付款的時候輸入優惠碼【KLOOK18】還能再打折。
——
KLOOK客路旅行出品
「跟著我們玩點不一樣的」
作者:Amber
KLOOK是一個可以預訂全球和中國境內超過400個目的地超過10萬種當地旅行玩樂體驗的旅行平臺,每天都有千萬境外旅行者通過KLOOK預訂門票、交通卡、機場接送、一日遊、有趣體驗、當地美食。
| | | | | | | | | | | | | |
領取KLOOK訂閱號粉絲專屬出遊折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