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吶喊》嗎?
它是尖叫表情包的「始祖」。根據emojitracker網站的統計,尖叫是世界上第53名常用的表情包。
■圖片:Wikimedia Commons它被BBC稱作「世界第二名畫」,知名度僅次於《蒙娜麗莎》。
■《吶喊》,1893,愛德華·蒙克,油畫,蛋彩畫和蠟筆於厚卡紙 圖片:挪威國家美術館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和2019年,東京都美術館和大英博物館各自舉辦了蒙克展。東京都美術館舉辦的《蒙克展——共鳴靈魂之吶喊》更是掀起了排隊熱潮,蒙克被稱為「日本最喜愛的畫家之一」。
如今,蒙克展來到了上海,在外灘的久事美術館揭幕。相比經常「到訪」的印象派畫家,蒙克上一次的亮相早在1997年,策展人馬天真告訴周到君:「希望可以填補一下蒙克近年來沒有在公眾面前亮相的遺憾」。
■《吶喊與回想: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在久事美術館舉辦《吶喊》背後有怎樣的故事?蒙克屬於什麼藝術流派?這6條小知識,看展前不得不知哦!
Q:這幅《吶喊》是哪個版本?《吶喊》共有5個版本,按照時間順序分別是蒙克博物館收藏的1891年版,奧斯陸國家美術館收藏的1893年版,以1.2億美元售出的1895年版,這次展覽展出的1895年版畫版,還有同樣由蒙克博物館收藏的1910年版。
■ 《吶喊》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紅、橙、藍、綠),1895年蒙克在柏林的利博曼製作這幅我們能在現場看到的版畫,沒有油畫版本中的鮮豔色彩,而是通過簡練的線條讓我們感受到世界的風波永動。畫面的下方有蒙克用德語書寫的說明:「尖叫。我感受到大自然傳來尖叫聲」。
■德語的手寫體「尖叫。我感受到大自然傳來尖叫聲」 圖片:大英博物館雖然是便於複製的版畫,蒙克也只製作了30件左右,遠遠不到上限——原因在於蒙克當時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保留模板。這個版本的《吶喊》,目前留存於世的不到20件,由蒙克水彩手工上色更是僅存一幅。
Q:關於《吶喊》,最常見的誤解是什麼?大多數觀眾在第一眼看到《吶喊》的時候,都會覺得是畫中的小人在尖叫。但根據蒙克自己寫的說明和自傳,這聲尖叫聲實際上來自周遭的環境。
我與兩個朋友走在路上——正是夕陽西下時分——我感到一絲傷感——天空陡然間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依靠在欄杆上,累得要死——我望向那些如血與劍一般的火紅雲朵——望向藍黑的峽灣與城市——朋友們走遠了——我還站在那裡,因焦慮而顫慄——我仿佛聽到天地間傳來一聲尖叫,那尖叫聲響徹寰宇,經久不息。
倒是應和了當下流行的一句話,成年人的崩潰,是悄無聲息的。
Q:畫出《吶喊》的蒙克,都經歷了什麼?尖叫、絕望、焦慮、憂愁……畫出了這些畫作的蒙克,完全走出了印象派的遮蔽,形成了個人的風格。
■《焦慮》雙色石板印,1896年這些畫的創作時間集中在1895年前後,也是蒙克內心最為焦慮絕望的時期之一。在家鄉挪威被嘲笑,出走挪威來到德國又引發了極大的爭議,甚至因為「無政府主義」的原因被撤展。
■《憂愁》四色木版畫,1902年和大多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一樣,蒙克的畫作最開始不被人理解。評論家稱之為漫畫、毫無意義的塗鴉,但是蒙克並不懷疑自己的創作,他說:「我的每一筆都在捕捉那些壓倒性的情感。」與此同時,「我幾乎要瘋了——那段時間裡對於瘋狂的恐懼一直糾纏著我。」
Q:除了《吶喊》,還有哪些必看的畫作?《吶喊與回想》共有5個主題板塊,47件版畫,6件油畫。
在第一個主題板塊「生命」,一定不能錯過的是蒙克的《自畫像》和《生病的孩子》。自畫像能讓你對蒙克有一個形象的了解。
■ 《有骷髏手臂的自畫像》黑色石版印刷於白色陶瓷紙,1895年蒙克在柏林的拉塞利製作《生病的孩子》是蒙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因為它是蒙克表現主義風格的起步標誌。蒙克自稱:
這可能是我最重要的一幅畫……這是我藝術創作的一項突破,我在其後的作品,都應該歸功於這幅畫的誕生。
這幅畫在蒙克心中的重要性,也要歸因於蒙克對最愛的姐姐索菲亞的懷念,他說:「幾乎沒有藝術家曾經體會過我在《病中的女孩》裡傾注的那種悲痛。」索菲亞在母親早逝後承擔了照顧弟弟妹妹的職責,卻在15歲時就死於肺結核。原作創作於1885-1886年之間,展覽展出的版畫創作於1896年,有三個色彩的版本。
■《生病的孩子 I》三色石版印刷於宣紙,1896年蒙克在巴黎的克洛製作第二個主題板塊「愛」,主題色是淡黃色的「羅馬假日」,出現了多位蒙克的戀人的身影。蒙克一生未婚,因為他覺得自己被病魔纏身的家族不適合結婚,也因為他對女性的看法非常複雜——是誘惑者和貪婪者,是貞潔者和無辜者,也是生命賜予者和犧牲者。
■ 《麥當娜》 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紅、藍、黃)於紙板,1895年蒙克在柏林的拉塞利製作《胸針》的主角都是愛娃·穆多奇,意指「從我心上掉下的石頭」,可能是蒙克最為出色的肖像版畫。然而,蒙克後來又以《女人頭髮中的男人頭部》為基礎,製作了石版畫《莎樂美》,穆多奇意識到蒙克某種程度上將她看作「紅顏禍水」,決心與其分道揚鑣。
■《胸針》,黑色石板印刷,1903年蒙克親自製作
■《女人頭髮中的男人頭》,三色木刻印刷於日本紙,1896年蒙克在巴黎印刷商勒梅西埃處製作第三個主題板塊是大名鼎鼎的「吶喊」,有一幅《吶喊》,還有兩個版本的《焦慮》。
■《焦慮》雙色石板印,1896年第四個主題板塊是「憂慮」。相比第二個主題「愛」中呈現的蒙克從愛中汲取的力量,這一部分更多地呈現了蒙克對愛的一些負面看法。有憂鬱,有嫉妒,還有吸血鬼,愛確實是複雜的。
■《吸血鬼》,黑色石板印刷,手工上色(粉紅、淺綠灰),1895年蒙克在柏林印刷商拉塞利處製作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板塊「故鄉」,體現了美術史學家們所稱的蒙克的「第二時期」。此時,蒙克已經功成名就,獲得廣泛的認可,精神治療也有所成效。這幅《護士與床單》,體現了蒙克眼中的女性形象變得陽光了起來,心中的色彩與此同時也變得明亮。
■《護士與床單》,布面油畫,1909年Q:蒙克在藝術史上的地位是什麼?只靠一幅《吶喊》,蒙克就當得起「表現主義藝術之父」的名號。表現主義盛行於20世紀初期的歐洲,認為主觀是唯一的真實,慣於對客觀形態進行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是社會動蕩和精神混亂的生動反映。
■晚年的愛德華·蒙克坐在艾克利莊園的畫室中 圖片:www.munchmuseet.no蒙克出生在一個宗教氣氛濃重、貧窮多病的家庭,生長於後工業現代化、人變成零件的時代,見證了德國納粹興起、戰火燒遍歐洲的悲劇……事實上,為了保證自己的畫不被納粹得到,他立下遺囑把所有作品捐獻給奧斯陸市政府。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能在蒙克美術館和挪威國家美術館看到蒙克大部分的作品。
■即將在2021年開放的蒙克美術館新館 圖片:www.munchmuseet.no終其一生,蒙克用自己敏感的心緒感受到了時代的變化,以及時代對人產生的壓迫和壓力,並且用藝術去反抗。我們愛蒙克的畫,也是因為蒙克表現了現代人類的永恆焦慮,並讓我們從中獲得了放鬆。
Q:蒙克的版畫值得看嗎?本次展覽的蒙克作品以版畫為主。版畫確實是複製品,但它不僅僅是沒有靈魂的複製黏貼。
在依彼得沃特金斯(Peter Watkins)拍攝的傳記影片《愛德華·蒙克》,提到了蒙克的版畫實驗和對版畫的看法——將它們恢復為最本質最樸素的藝術載體。蒙克創作銅版畫、蝕刻畫、木版畫、黑白及彩色石雕畫,運用版畫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版畫製作的過程 圖片:傳記影片《愛德華·蒙克》有意思的是,魯迅在晚年也成為了版畫的提倡者,有意地「介紹東歐和北歐的文學,輸入外國的版畫」「來扶植一些剛健質樸的文藝」;推動中國新興版畫運動,被譽為「中國新興版畫之父」。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藝術不僅關乎美,更關乎心靈。這便是蒙克的生命力所在。
吶喊與回想: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
展期:2020年9月25日-2021年1月3日
參觀時間:10:00-18:00(17:30停止入場)
地點:上海市中山東一路27號6樓久事美術館
票價:118元(全通票)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