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
展覽以「生命」、「愛」、「憂慮」、「吶喊」、「故鄉」為主題,展出從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53件原創繪畫作品。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包括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蒙克唯一手工上色版的《吶喊》。
同時,觀眾將通過一系列文獻及影像資料、新媒體互動等形式,在展出作品之外,進一步深入了解這位極具傳奇色彩的藝術大師的故事與創作。
愛德華·蒙克(1863-1944)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代表人物,其畫作以對內心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觀眾從視覺到內心的全方位精準「打擊」。其代表作《吶喊》在發表後的一百年後不斷被藝術界解讀和重構。
《吶喊》。攝影:徐凌超
蒙克曾在他的日記中回憶,某日他與兩位友人一同在奧斯陸峽灣附近散步,忽然他看到天空被落日染得血紅,他仿佛感到一陣尖叫划過耳膜,他停下來不安地顫抖著,遠遠地落在了兩位友人身後。
1892年,蒙克基於對那聲「響徹寰宇,經久不息」的吶喊之聲的深刻印象,創作了《黃昏時分的情緒》,又名《絕望》的作品。一年後,在此基礎上誕生了一個新版本,便是《吶喊》。
在展廳中,《吶喊》石版畫被放置於一個單獨開闢的空間中。昏暗的紅色展牆將畫作中人驚慌失措的壓迫感更直觀得帶到了觀眾眼前。而在《吶喊》石版畫旁,則是四幅《吶喊》彩繪畫的圖片介紹。
蒙克創作了30多件《吶喊》石版畫,而其中由他親自手工上色的作品並留存至今的僅剩一副。此次展覽所展出的便是這碩果僅存的傑作。
出身於一個挪威軍醫家庭,蒙克在五兄妹中排行第二。然而這不是一個幸福的家庭,5歲時,母親因為肺結核過世。父親在母親過世後飽受困擾,最後病態地將家庭的不幸歸咎於宗教的神隱。14歲時,蒙克的姐姐索菲去世,多年後,蒙克憑藉記憶創作了《病孩》和《病室裡的死亡》等作品,嘗試還原姐姐的生命最後時刻。蒙克的弟弟在新婚燕爾不久便去世,而他的一個妹妹,自小便被精神疾病困擾。
《病孩》。攝影:徐靈超
面對死亡的焦慮似乎是蒙克的作品中始終繞不開的話題。蒙克在晚年說道:「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且持續的伴隨我一生。」
在一張自畫像中,當時年僅32歲的蒙克用石版畫刻畫了一個滄桑的自己,在黑色背景之下,他的眼神顯得迷茫。而在畫面底部,蒙克畫了一隻骷髏手臂。幾年後,他又以自己站在地獄中的意象創作了一副自畫像。
《有骷髏手臂的自畫像》。上海久事美術館供圖
愛情則是蒙克創作的另一大主題,然而在蒙克的畫筆下,卻鮮有甜蜜的愛情。他終身未婚,20歲時有夫之婦。而後蒙克與一名酒商的千金圖拉·拉森墜入愛河,然而拉鋸多年後,這場戀情以圖拉開槍走火打傷蒙克的手指告終。
《女人的三個階段》。攝影:徐靈超
在蒙克的畫中,聖母瑪利亞雕像可以是魅惑的,而吻,這一不斷出現在蒙克作品中的意象,被取名為吸血鬼。
《吸血鬼》。上海久事美術館供圖
1908年,蒙克因酗酒及精神問題入院治療。在恢復期,蒙克聽從醫生的建議開始戒酒。這期間他的創作風格也發生了變化。與以往的灰暗陰沉相比,蒙克在這一時期創作了許多色彩鮮明亮麗的風景畫和描繪人們勞作的場景。
《雪地中扭曲的樹幹》。上海久事美術館供圖
隨著收入的增加,蒙克在奧斯陸郊外的艾可利購買了一處莊園。蒙克人生最後的20年基本都在這裡渡過。去世前,蒙克將1000幅油畫、15400張版畫,4500件素描和水彩畫,還有6件雕刻作品捐贈給了奧斯陸當局。為了紀念蒙克,奧斯陸建造了蒙克美術館。
海報。上海久事美術館供圖
事實上,早在1997年,《吶喊》《病孩》《憂鬱》《青春期》等世人熟知的蒙克名作就曾來到過上海展出。此次時隔二十多年,蒙克的藝術作品再次來到上海,將成為繼2019年英國大英博物館「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之後,規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創版畫作品為主的展覽。
本次展覽將持續到2021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