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晚報螃蟹團
第一次看見劉林格的版畫是在「銀川對話——2018中意版畫作品聯展」上,她的版畫線條細膩,多思和善感似乎本於天性,表達的世界也更注重描繪心底情緒,獨特的視覺,讓人忍不住多看兩眼。
劉林格
版畫藝術家
Print Artist
今年30歲的劉林格,是銀川為數不多的女性版畫藝術家,她的版畫不僅在多地展出過,2018年,作品《陽光·陽光》還獲得過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青年藝術創作人才立項資助。
認識劉林格的人,都知道她很拼,常常為了刻一幅版畫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當然,朋友們也了解她的感性,「她遵從真實內心,創作時瘋狂熱烈,安靜時沉穩內斂,是真的熱愛版畫」。
版畫藝術家|劉林格
內蒙古到銀川
往返兩年
2010年,劉林格進入內蒙古大學學習版畫創作,現在是銀川羅漢工作室的版畫藝術家,她從接觸版畫起至今已近10年,10年間,創作了大量的版畫作品。
很多人問她為什麼會留在銀川?她坦率地表示,當時是為了追隨版畫藝術家羅貴榮先生學習版畫,「一開始先生不收女學生,怕女性不能堅持版畫藝術,我就堅持內蒙古、銀川兩地飛」。2014年,劉林格的執著終於打動了羅貴榮先生,最終留在銀川學習。
從老師身上,劉林格除了學習到了刻畫的嚴謹,也探索到了更多知識,「他的版畫,常常令人有新鮮感,而思維,也總是在不斷拓寬版畫的維度。」在劉林格眼中,老師不僅是名畫家,也是名哲學家,後來,她把學習到的這些,也融入到了自己的版畫中。
▲2018年《嗨你好嗎系列之一》
2018年,處在創作瓶頸期的劉林格創作了《嗨你還好麼系列》並獲得多項版畫大獎,不同於以往的創作,版畫上的人物似乎像被一隻無形的手操控著,表達出更多哲學意味與心底訴求。劉林格說,如果說初期的版畫對她而言,是眼前所見的世界,那麼,師從羅貴榮先生後,就是不斷對自我的探索與發現。
Be with you
劉林格版畫
▲2013年《相遇系列》
▲2015年《穀雨》
▲2013年《相遇系列中國夢》
時間會告訴你
答案
很多人不了解版畫,實際上,我們最初見到的報紙印刷,以及農村人貼在牆上的門神,都是版畫的一種。
劉林格的創作主要以絕版木刻為主,她表示,這類版畫從創作到誕生,是一個相當繁瑣的過程,先要有題材在腦海中誕生並畫在紙張上,最後要反著描繪到木板上並雕刻,並且,需要運用多少種顏色,就要刻多少版。最難的是,不能出錯,分神一刻就毀掉整個版。有時候,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才能創作出一幅讓人滿意的作品。
這種漫長的過程有時會磨掉激情,可時間長了,劉林格慢慢開始享受。她說,如今的版畫已經成了她最自由的表達方式,無論高興還是難過,在與木板發生接觸並對話的時候,她的內心世界仿佛能得到更多的答案。
▲2017年《面具》
劉林格坦言,她的作品中,出現的很多主角,其實都有自己的影子,比如2017年創作的《面具》,就是在探討人與人的關係。有時候,她的畫就是她的自我表達,包含了她的理想、個性以及對世界的看法,那些傲慢與偏見,自信與高雅,都在畫中一目了然。
用版畫
記錄家鄉
除了在版畫中表達自我,劉林格也擅長在版畫中描述家鄉。
從2015年開始,劉林格連續創作了以內蒙古那達慕為題材的作品,將蒙古族人的錚錚鐵骨,大草原的廣闊,微風下的藍天白雲表現得淋漓盡致。《那達慕》《吹過草原的風》《陽光·陽光》系列等作品,讓更多的人看到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2018年《陽光陽光》(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2017年《吹過草原的風》
談及創作的初衷,劉林格表示,「我生活在銀川很多年,但是對於我的家鄉內蒙古,那些獨有的文化符號始終浮現在我腦海中。有一天,我決定拿起刻刀,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告訴人們內蒙古和蒙古族人的樣子。」
創作《陽光·陽光》時,劉林格印象最深。她坦言,當時的自己是感性而又嚴謹的。她一直記得,拿著相機記錄著草原上的蒙古族人,下午3點的陽光照向他們時,她按下快門,那一幕,人物立體而飽滿,讓她動容。可是回去後,她把人物描繪在紙上時,覺得人物與光的角度不對,她又再次返回草原,再次站在下午3點的光下,用相機重新拍了那位蒙古族人,「這下,感覺全部都對了。」
《陽光·陽光》的完成,讓劉林格真正感受到絕版木刻技藝的嚴謹,刻刀下去時,每一刻的光必須精準,印色過程必須花費足夠的時日,無法像機器一般加速,只有繞不過去的細緻和耐心。她覺得,在這一過程中,時間本身也成為了對作品的敬意,對生活的敬意。
馮元春文章|編輯
劉文靜|值班主任
銀川晚報螃蟹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