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本期評點的展覽有上海餘德耀美術館的「阿麗莎·柯維德:格物致新」,以藝術家的視角展現其理性極簡美學;浙江美術館的「中國水印版畫大展」,呈現傳統水印版畫在新時代下煥發的新活力;倫敦蘭貝斯宮的「前線素描」則繪製出了在戰爭中的人民生活,樸質而有衝擊力。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
水印千年—中國水印版畫大展
展期:2018年1月19日 - 3月11日
地點:浙江美術館
票價:免費
點評:展覽打破了水印版畫在傳統印象中只是一種複製品的觀念,帶入了很多新穎的東西,另外還大膽運用了一些新媒體的呈現形式,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方法上都能讓我們看到中國的傳統水印版畫在新時代下煥發的新活力。評星:三星半
傳統印象中,一提到水印版畫,我們常常會與佛教典籍、民間風俗等聯繫在一起,然而如果你最近剛巧去過在浙江美術館開展不久的「水印千年—中國水印版畫大展」,也許能顛覆你頭腦中關於傳統水印版畫的刻板印象。
這場以「水文化」為核心理念,「水印版畫」為核心載體的展覽一共分為五個篇章:版刻千秋、汲古鐫今、東方意蘊、湖山勝概與拓山印湖。內容呈現上囊括了從中國傳統水印版畫到現當代水印版畫、年畫、浮世繪以及一些與西湖相關的主題水印版畫和公共藝術項目。從文獻史料到公共藝術項目,既有中國傳統的年畫,也有日本的浮世繪……可以算是近年版畫展中體量比較大的一個展覽了。
一樓「汲古鐫今」的部分無疑是此次展覽中策展方想要展現的重點,整整兩個展廳內呈現的均是中國現當代藝術家創作的一些水印版畫,勾畫出了1950至2000年間中國現代水印版圖的概貌。而二樓展廳中則陳列了一些比較珍貴的佛教典籍和明清小說珍本插畫,包括浙圖收藏的《琵琶記》和明崇禎十二年陳洪綬插圖的《張深之先生正北西廂秘本》,另外如果對日本風俗文化感興趣的話則可以去隔壁展廳看看浮世繪,展廳中展出了包括葛飾北齋、歌川國芳、月岡芳年在內的一系列浮世繪版畫作品,作為一種呈現市井風情的繪畫樣式,日本浮世繪與我國民間年畫等民俗版畫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除了展覽內容上非常豐富之外,展覽在展陳的形式上也有很多創新。比如在呈現有關西湖主題的水印版畫長卷時,策展方就別出心裁地運用了折頁的形式來表現西湖湖水的「波光粼粼」之感,幾乎每個踏進展廳的人都會被這一片「湖水」所吸引,另外VR、環幕動畫等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也使得這場展覽妙趣橫生。在一樓的展廳中有一個專門的影廳,裡邊循環播放著以陳洪綬《西廂記·窺簡》一圖為藍本的環幕動畫,可謂是美術館對於古今水印版畫結合的有趣嘗試。
中國的傳統版畫原本只是一種圖像的複製技藝,完全沒有原創性可言,而這場展覽則打破了版畫在傳統印象中只是一種複製品的觀念,帶入了很多新穎的東西,無論是從內容上(比如「汲古鐫今」中的一系列作品)還是方法上(比如拓山印湖項目)都能讓我們看到中國的傳統水印版畫在新時代下煥發的新活力。然而整個展覽的動線有些許混亂,展覽的第一、第三、第四板塊位於美術館的二樓,而二、五板塊則在一樓,雖然展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線性敘事,但是這樣的動線設計對於觀眾來說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此外,展牆上的文字說明實在是過於長篇累牘,走著走著就能看到某教授的一整篇論文全上了牆,如果把這些論文集中收錄以展冊的形式呈現可能效果會更好。(文/孟悅)
阿麗莎·柯維德:格物致新
展期:2017年12月17日 - 2018年4月1日
地點:餘德耀美術館
票價:40元
點評:展覽由24件作品組成,通過拼貼物件、拆解日常現象等方式呈現藝術創作,意圖讓人進入一場遙思慢想、一段時空之旅。而展廳對於這場「時空之旅」來說,還不夠寬敞。
評星:三星半
藝術家阿麗莎·柯維德於1979年出生在波蘭,她的創作形式包含雕塑、裝置、攝影及錄像等,嘗試通過拼貼物件、拆解日常現象等方式呈現藝術創作,同時基於對天文、物理、哲學等領域的研究與興趣,發展出獨樹一幟的理性極簡美學。展覽名稱「格物致新」也是她提出的概念,意在重究事理,再度給予辯證的機會。
此次展覽是波蘭藝術家阿麗莎·柯維德在亞洲舉辦的第一場個展,展覽由24件作品組成。而她的亞洲首演可以用低調,安靜,極簡來形容。
在白色的,明亮的空間中擺放著的作品,絕大多數作品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無聲,使人沉靜,漂浮在藝術家創造出的哲學+科學+天文的語境中。這些作品有著不同的主題,也都由不同材質組成。作品《薩迦(對數螺線)》可以說是最大型的裝置作品了,由木頭玻璃、鋼、銅、鏡子等日常可見的平面或條狀物體排列組成,所有物體朝中心點彎曲,形成一個序列。展廳中還陳列著一個系列的雕塑作品——《假想形狀》系列,扁平的號角口之間經由細長的管道彼此相通。據了解,該系列雕塑的靈感來源於近代科學提出的蟲洞概念,既宇宙中可能存在著連接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此外,展廳中的《無關緊要》系列是另一組「蟲洞」的作品,探索著事物中「空」的空間。
《假想形狀》
當然,整個展廳雖然安靜,卻不是寂靜。作品《迷你電話》是展廳內唯一能發聲的作品。蘋果手機屏幕上的電子星圖和石頭一起被展示,它們圍繞彼此旋轉,手機內的GPS衛星定位的信息,展示當前的星空。而旋轉動作伴隨的鐘聲,則將觀眾從漂浮的星空中拉回到展廳,並給予觀眾時間的概念。
藝術家和展覽方意圖讓人進入一場遙思慢想、一段時空之旅。但不得不提出,展廳中作品間相隔雖不能說擁擠,但對於「時空之旅」來說,還不夠寬敞。(文/小鹿)
前線素描:伊拉克戰爭藝術家作品展
展期:2018年1月28日-4月23日
地點:蘭貝斯宮(倫敦)
票價:12英鎊(蘭貝斯宮票價)
點評:這算不上一個大的展覽,但卻有著異常的衝擊力。藝術家巴特勒的素描描繪的是戰爭期間的平民生活,質樸的畫面深入人心。評星:四星
喬治·巴特勒的繪畫描繪著現代衝突。
對於戰場的場景,很少有人關注,這幅描繪著一輛在摩蘇爾的汽車被燒後,被難民青年引導行駛了50英裡,是喬治·巴特勒的作品。這位屢獲殊榮的藝術家最近在伊拉克工作。目前其作品陳列在蘭貝斯宮,坎特伯雷大主教在倫敦的寓所。
一位罕見的記者,一位「報導的插畫家」,30歲的喬治·巴特勒,週遊世界,在敘利亞、阿富汗以及伊拉克繪畫,並為他的作品贏得了國際媒體獎。他最新的關於摩蘇爾的畫作運用了鋼筆、墨水和水彩,並是在條件極為不利的城市西部的一些解放區裡繪製而成的。
在他看來,隨著時間的流逝,用墨水做的視覺筆記雖不全是關於衝突的畫面,但這些圖畫是比在報紙頭版所能看到的更常見的經歷,它們是正在展開的場景、故事和人物。
賈斯汀·韋爾比,坎特伯雷大主教表示,巴特勒的作品陳列在宮殿的小教堂外面,為祈禱和思考提供了一個焦點。他的作品樸素卻又厲害,可以擊破我們的所有防線。
在摩蘇爾繪製的作品包括無家可歸者、帳篷中的避難者等,還有一些描繪的是2017年4月,伊拉克軍隊為了摧毀伊斯蘭國家而戰鬥。在藝術家眼裡,在旅行中發現的不僅僅是前線戰鬥的場景,更是一種更普遍的人類的經歷和更現實的戰爭視角。這些故事是關於無家可歸的人的生活,也是真正的前線頭版。(小鹿/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