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譯者」4年出版23本譯作,覆蓋文史哲多個領域――學者無意間「順藤摸瓜」,引出當下翻譯出版界堪憂現狀 翻譯豈能「批量生產」?
近日,一位「全能譯者」龍婧引起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這個生於1979年的「龍小姐」,在2004至2007短短的四年中,至少出版了23本譯作,覆蓋文史哲多個領域。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學者王曉漁無意間的「順藤摸瓜」,引發了人們對當下翻譯狀況及譯作的憂慮。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理想譯者」
從一本譯者不詳的社會學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學者王曉漁注意到一個「龍婧」的名字。通過搜索,他發現了一大串列在她名下的譯作書單:《穿條紋衣服的男孩》,《大管理》,《善待生活》,《培根論人生》……從文學到商業再到學術,她幾乎無所不能譯。「這位譯者應該是《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理想譯者」,可以稱得上是「史上最牛的譯者」。同時,他還發現,網上有一份民事調解書,裁定哈爾濱出版社的《林徽因畫傳》構成對他人作品的剽竊,被告之一就是這位「龍小姐」。
無獨有偶,繼龍婧之後,另一譯者李斯也被冠上「史上最牛譯者之一」的稱號。去年,時代文藝出版社推出《諾貝爾文學獎文集》,包括12種語言的26部作品,全部署名「李斯等」,且涉嫌「中譯中」,引起翻譯界及出版界一片譁然。王曉漁又發現,「李斯等」的譯作範圍也不僅限於文學領域,其生產規模比龍婧更為龐大,已經達到「集團經營」的程度:《生活策略》、《卡帕傳》、《神話之旅:再鑄心靈的神諭和寓言》、《思想錄》……包括臺灣地區也曾出版過他關於心理學方面的譯作。1996年,他還曾編著《垮掉的一代》。而對於這本書,曾有翻譯家表示,「幾乎原文抄襲美國泰退爾的專著《裸露的天使》」。
對這對「金童玉女」,王曉漁不無感慨,「龍婧和李斯或許僅是滄海一粟,他們至少持之以恆地使用同一個名字,容易辨認,那些更為狡猾的化身無數的『龍婧們』和『李斯們』根本不會現出原形。」「讀者選擇了他們,《垮掉的一代》似乎影響了不少文學青年。」
王曉漁向記者介紹,圖書市場上還存在另一種形式的「偽書」。有些譯者直接對國外的一些作品進行編譯,加上自己的理解整理出版,出版社只需向譯者支付稿費,而不再需要向原著者支付,從而節省了成本。這種情況在勵志類、管理類書籍中尤為嚴重,這些書還往往會冠上「影響外國幾代人」、「銷售排行冠軍」之類的「高帽子」,但其實它們是根本不存在的。「這種行為很富有想像力,應該是個文學故事。」
「好故事壞譯本」列入黑名單
如果說龍婧在4年之內翻譯不同領域的23本書令人震驚的話,法國作者聖埃克蘇佩裡的《小王子》,似乎又創造了另一項紀錄。記者在當當網上搜索到,從2004年至2007年,推出的《小王子》的中文版本有近50個,最多的一年有14個不同譯者的版本出版,最多一個月就推出5個。包括2004年之前的近十個版本,其出版社和譯者大多不同。這其中還有龍婧於2004年10月翻譯的中英文完全對照圖文珍藏版。雖然說經典翻譯,但在如此集中的時間內出現如此多的譯本,令人生疑。
《小王子》出現如此多的譯本,是因為作品版權過期,因此譯本數量無法控制。如「李斯等」翻譯的26卷本《諾貝爾文學獎文集》,就是選取版權過期的作品「重新」出版。
對尚在版權期內的作品而言,如果第一個版本不盡如人意,則意味著讀者需要等待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可能窺見一本好書的「廬山真面目」。像龍婧譯的《穿條紋衣服的男孩》,即被一些網友列入「閱讀黑名單」,原因是「好故事壞譯本」。對大多數普通讀者而言,這或許意味著他們對這部作品甚至作者失去完全興趣。
在全球化的今天,交流的擴大和通訊方式的便利,使國內能更快更廣泛地接觸到國外許多優秀作品。同時,國內讀者對國外優秀作品的需求十分巨大。有專家認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出版社擋不住市場這塊巨大「蛋糕」的誘惑,一味追求效益和速度,粗製濫造,為降低成本,甚至採用「群譯」的方式。龍婧及李斯的出現,即是這種現象的突出表現。而那些「文理不通」的作品,也更加使讀者對譯作失去整體信任。
「後傅雷時代」:速度取勝?
隨著時代及工具的變化,譯者翻譯一本書的速度越來越快。除某些粗劣的譯本之外,也有一些譯本的質量得到讀者肯定。生於1980年的李繼宏從2005年至2007年,已翻譯《維納斯的誕生》、《追風箏的人》、《謀殺的解析》、《倒轉地極》、《煙花散盡》、《充滿奇想的一年》、《燦爛千陽》七部作品。其中《追風箏的人》還被中國首屆報紙閱讀文化圓桌會議評為「2006年十大推薦書目」之一,名列第八。
在一篇題為《文學翻譯也需與時俱進:談談翻譯速度和稿酬問題》文章中,李繼宏公布了一些數據:他用了十天時間,「每天從清晨7點開始翻譯,至深夜12點方始睡覺」,每天工作15小時,翻譯《追風箏的人》一書共19.5萬多字,「平均每小時翻譯將近1300字。」他認為,「理想的筆譯,應該像口譯中的同聲傳譯一樣,看到原文馬上就能轉化為譯文」。
事實上,李繼宏的作品文筆流暢,行文可觀,在譯作中算是不錯。但也有一些有能力閱讀原文的外國文學愛好者,找到不少其語詞及章句的錯誤。翻譯的速度,無疑也是他受到質疑的原因之一。
在暢銷書市場,全球發行策劃,網絡翻譯出現,諸種因素綜合,使翻譯速度變得越來越重要。據相關人士介紹,國外引進書籍的版權合同通常為5年,有些譯本必須在合同籤訂後的6個月或者1年內出版。如此一來,留給譯者的時間十分倉促。前一陣,近700頁的《哈利?波特7》中譯本由馬愛農姐妹在三個月內完成。即使如此,在此之前,網上也已經有完整的版本流傳。
如今,日譯千字的「傅雷時代」似乎已經過去,而足以傳世的經典譯作也越來越少。有人說,如今的翻譯文學,「雖然不至於最差,但或許沒有最好的翻譯了。」(記者 金瑩)
責編:喻清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