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
近年來,人們對於翻譯作品的質量往往不甚滿意。那些內行人看不懂、外行人不明白的譯文讓人不由懷疑是電腦軟體所為。在交流中,經常有書友開出「翻譯有風險,購買須謹慎」的書單,讓大家防備那些劣質譯本。
翻譯做不好,直接的原因無非是兩個:一是外文沒看懂,二是中文不紮實。
按理說,翻譯首先應該讀懂原文,但是有些人抱著一本《英漢大詞典》就倉促上陣了。前幾天,我在書店買了一本《跨文化:齊澤克讀本》,發現硬譯痕跡明顯。裡面不顧約定俗成的譯名,把百思買(BESTBUY)翻譯成「最佳購買」,把「鮑德裡亞」翻譯成「博德裡亞德」。原文引用《新約全書》的篇目,譯者竟然一概不知,並且也懶得去查。把《哥林多書》(又譯做《格林多書》)翻譯成《哥林斯人》,還好沒翻譯為「哥斯拉」。這就是典型的不懂原文。
中文表達功力不夠,也不適合做翻譯。我買過一本《肖洛霍夫傳》,被裡面的句子折磨得頭大如鬥。翻開第一頁,就看到這一句:「商人肖洛霍夫的離開了丈夫的妻子來找納扎洛娃。 」我承認這是漢語,但不是正常人說的那種漢語。著名翻譯家錢春綺說過一段至理名言:「搞翻譯的,中文底子這一點很要緊,而現在的主要問題,恰恰是中文底子不夠。現在的人呢,文言文不讀了,白話文他也好不到哪兒去。 」
翻譯質量下降背後的主因是人才缺失。儘管這些年從國外引進的書籍越來越多,但是願意譯書的高水平譯者卻越來越少。搞翻譯不賺錢,這已經是出版界公開的秘密。資深譯者翟象俊說:如今翻譯稿費太低,一本書要翻譯三五年,才能拿到2萬元;扣除所得稅,月收入還不到1000元,付出與回報太不相符。據我了解,按照現行的翻譯稿費標準,一般來說千字60元,翻譯一本13萬字的中篇小說,稿費也就8000元左右。但譯者嫌稿費少也就罷了,書商還一肚子怨言:假設一本書定價22元,起印1萬冊,碼洋(印數乘以定價)也就22萬元,譯者相當於拿了3.6%的版稅,而文字原創作者的稿費不過7%。這樣看,翻譯已經拿了不少了。譯者對書商說:你這是詭辯,因為你給的是固定稿費,而不是版稅,銷售多寡跟我沒關係。事實上,除了像翻譯村上春樹的林少華那樣著名的翻譯家,很少有譯者能跟書商和出版社籤訂版稅合約。
既然翻譯難賺錢,如果能帶來附加效益也好。但事實上,翻譯帶來的好處有限。在中國學術評價系統裡,翻譯和教材都處在邊緣地帶,對於晉升職稱沒有太大幫助。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名教授和教師不願親自做翻譯,有譯書的機會也交給研究生們去做。
在國內的譯者隊伍中,除了靠翻譯吃飯的人之外,還有一些憑興趣愛好搞翻譯的人。但是客觀地說,這部分譯書不為稻粱謀的人,水平也是良莠不齊。翻譯是創造性的工作,單憑一腔熱情是遠遠不夠的。我知道有一個商人,粗通俄語,喜歡葉甫圖申科的詩作,就去俄羅斯見了詩人本人,獲得他的授權,翻譯了一本詩選。看著滿紙押韻的順口溜,我懷疑這哥們譯的不是詩歌,而是俄羅斯二人轉。
翻譯是苦差事,也是良心活。把翻譯質量提升上去,最根本的還需要靠市場來解決。在美國,名譯者拿到的版稅比名作者還要多,一些經典作品可以一譯再譯,佳作頻出。我們相信,隨著圖書市場的日漸成熟,翻譯之傷終將癒合。(作者為知名文化評論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