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之我見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我所要講的題目是《翻譯之我見——從翻譯約翰生作品系列說起》。假定大家要先知道約翰生是誰和為何要翻譯他的作品?這裡有必要先作個簡要自我回答。

  約翰生(有人譯詹森,生於1709,死於1784,終年75歲)是英國十八世紀傑出大文人,睿智作家,文壇領袖。他博覽群書,記憶過人,考入大學,終因家境窮困而輟學於牛津大學法律系,無選擇地賣文為生,開始他的文學生涯。他先是嘗試詩歌(包括拉丁文)、劇本、散文、小說、雜文,其間是編英文詞典,後來校對整理莎士比亞全集,撰寫52位詩人評傳。

  他生前因以一人之力而編撰一本兩卷大部頭的英文詞典而聞名,人稱「詞典人」。這是「一部追溯詞源和採擷最優秀作家文章例句闡述不同詞義的詞典」(幾年前見網上說臺灣作家李敖已接受商家贊助去編類似這樣一部中文辭典)。說約翰生是第一個編詞典人不確切,而說他是第一個全面用文學作家作品例句去解釋英語詞義詞源的人才是恰當的。

  約翰生的散文《漫步者》《冒險者》《懶散者》和小說《幸福谷》(又譯拉塞拉斯王子或阿比西尼亞王子的故事)在其在世時也很有名。他建立文學俱樂部,晚年更以談話幽默風趣睿智而為人稱道。至此,他若不是最偉大詩人,他的文學創造建樹都足以使其英名傳世。

  巧合的是,一位律師兼記者文學家鮑斯維爾,在約翰生死後七年,出版《約翰生傳》。按年份詳實記錄約翰生的生平起居寫作活動,尤其描述栩栩如生的日常談話,創造了一位大智者大談話家形象。

  影響所致,不少人只讀這部傳記,只知其能「說」不能「寫」或「說」比「寫」好。從此三百年來(2009年為約翰生誕辰300周年),人們圍繞「文人作家」還是「民間藝人」亦或「大作家」還是「談話家」 展開無數有趣的爭論,「合二為一」成為今人全面學習理解認識他的共識。這裡已涉及翻譯工作之「理解」「詮釋」「認證」文本的問題。若承認這些爭論探討都是必要的,那麼幾乎完全正確的「文本」不存在,如同我們對孔子老莊諸子理解是一樣見仁見智。

  我這近十年翻譯約翰生系列作品五本,其中有鮑斯維爾《約翰生傳》(2005,節譯本),其他為約翰生作品,小說《幸福谷》(2006);《人的局限性:約翰 生作品集》(2009)《驚世之旅:蘇格蘭高地旅行記》(2011);《傳記奇葩:薩維奇評傳和考利評傳》(2013),均為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應強調,我不是最早翻譯「傳」翻譯「小說」的譯者。在1949年以前或在2000年前後都有其他中文譯本,我比前人只不過更多在系統介紹約翰生方面,提供以前未有而略為集中的「作品集」「旅行記」和「評傳」。翻譯為記憶,是我學習和研究的資料。

  這個翻譯是讀書傳統的承續。從一開始就意識到,我們有讀約翰生書的學習傳統。如現代文學人們耳熟能詳的大作家林語堂、梁實秋、錢鍾書、楊絳、朱東潤都是約翰生文本直接閱讀者和「間接翻譯者」。南京大學範存忠教授更是約翰生專門研究家。如此直接與世界接壤的學習交流的良好生態,經過49革命後竟然一消失就半個世紀幾代人。

  幾代學人可以無知其名。2009年約翰生誕辰300周年,牛津大學召開約翰生國際學術討論會,國內高校無一代表參加,如同25年前(1984年約翰生去世 200周年)情形一樣,無大改觀。記得當時在國內,惟見範存忠先生在其大學裡響應,整理發表他過去在倫敦英文演講稿《約翰生與中國》,紀念約翰生逝世200周年。

  我當時年青無知又感慨,寫信問了幾個問題。範先生很快給予答覆,說我們不學約翰生是「以前學習蘇聯的影響」。我後來探索體會,約翰生有兩個致命傷:一是「反對革命」(保守反動);一是「信仰宗教」,這也是其無法被繼續宣傳翻譯接受的根本原因。範老「文革」後獲得新生,對我這類「文革」成長學生「無知」一定感慨良多。 我們「知」其所處環境,可以不再追問這些前輩老先生為何不教約翰生。

  現在全球一體化,中國與世界接軌。據我觀察,現在學習約翰生在其母國也式微,中小學不讀其書,大學也不普及,僅是不熱鬧的十八世紀文學的一個「冷門」。讀其書的西方人也覺得此現象「滑稽」,而我們不學不介紹約翰生,卻找到充足的理由和自信。儘管這裡依然有西方「暫時忽視」與我們不情願對過去讀書史的「承續重視」的區別。

  當約翰生繼續被忽視「遺漏」時,加深我「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談」感慨。2012年七八月得知,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旗下譯文出版社首次推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詩人託斯艾略特的五卷本集。然而,其書竟沒有收其《批評家和詩人約翰生》。這篇重要論文的缺失,讓我思想觸電,難以言說。也許他們是對的,選擇題正確,約翰生不那麼重要。這樣說來,翻譯約翰生只是我個人喜愛,而非時代需要,儘管如此,從艾略特是重要大家,我也要做些辯解。

  因為如果讀《艾略特傳》(Peter Ackroyd,1984),了解他晚年為BBC廣播電臺開出個人喜歡詩歌裡有約翰生的《悼念羅伯特利弗特醫生》,知道他在最後日子給其年輕太太讀的書有鮑斯威爾的《約翰生傳》,就不應忽視與這個名字有關的任何重要資料。因為學習了解研究艾略特,理應知其興趣之喜好、修養之來歷和思想之淵源。

  這裡又涉及到翻譯如何選擇和如何「與時俱進」的問題。比較「有無」與「準確」「正確」,我自覺「有」應在先,「拿來主義」在先。不過,話分兩頭說。記得從前聽演講。老師說,馬恩列斯在1949年後有非常到位且全面「準確」的翻譯,可早已失去其早年零碎片語不「準確」的星火燎原般的影響作用。當然,也許正是這些不「準確」翻譯,導致我們犯了不少革命的「錯誤」。這樣說,寧可「無」也不必「有」。

  上面「簡單回答」已不簡要。現在回到「翻譯之我見」正題。改革開放後,特別近三十年,我們都看到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大躍進。事實上我們不但接軌而且還在領跑。

  當今我們是翻譯大國。每年出版數以十萬計的翻譯書,讓我們驕傲、自豪, 在一般說「幾乎把世界上所有著名的文學著作都翻譯成了中文」的基礎上,還可特別地說,幾乎所有時髦暢銷廣告最多的任何作品都可以同步出版。一比較「外國文 學翻譯成中文」(泛指「英譯中」),「中國文學翻譯成外國文字」(「中譯英」)有巨大的差別,用「幾乎沒有」太誇張,而「少得可憐」實不虛言。

  若承認「中國文學翻譯歷史」(指「英譯中」)僅有一百多年,而且中間經戰亂戰後橫斷幾十年,這個時間不算長。就人口均攤,數量並不大。比較英國,其「伊莉莎白時代」(1558—1603),依據梁實秋解讀,這是個全面翻譯外國文學的時代。當時英國全國人口約五百萬,倫敦不過二十萬。緊接文藝復興之後的「翻譯」熱,英國人從此「拓寬閱讀範圍」並「刺激想像」。梁在其《英國文學史》所列舉《蒙田文集》十本翻譯書,幾成後來莎士比亞和培根的精神食糧。

  英國此時期翻譯應是「間接轉譯」,把故事「英國化」,很接近於清末林紓小說翻譯類,「準確」無多,「生動」有餘。雖魚龍混珠,可書市繁榮。最後集體效力,費七年功夫搞出個國王哲姆斯本《聖經》(1611)。同時,也似乎結束了這個大翻譯的繁榮歲月,且一去不復返。好比剛才提到我們有馬列精譯書出版,其影響力 包括其他書翻譯便不再有迫切需要那般。英國從此「被譯書」多過「翻譯書」。不過,繼義大利利瑪竇(1552—1610)後,英國有理雅各布布(1815— 1897)和李約瑟(1900—1995)為代表漢學家繼續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全面梳理翻譯介紹。我們至今還缺少這樣對西方古典文化書籍全面梳理翻譯的介 紹。

  同類比較。中國翻譯外國文學這塊,「中譯英」,現在還不能說多到成災,因為在不少翻譯介紹方面。實未能全部「拿來主義」,大國還缺乏伊莉莎白女王堅持其座右銘「我了解,我緘默」的容人之量,精神層面、靈魂深處、思想交流仍有人為黨派主義障礙,導致翻譯成斷章取義的「為我所用」,無信可言。

  就是細節細緻具體介紹方面,還有許多要做、要補過,如前提到《艾略特文集》還不是個「全集」,鮑斯維爾《約翰生傳》至今缺少一個全譯本,而「約翰生全集」根本沒有。上面提到「幾乎所有」的說法無疑要打大折扣,「自豪」應謙虛些。

  任重道遠。我們面對海量的翻譯形勢,應繼續「了解」「緘默」,無須「棒殺」「捧殺」。不應僅為跟從「大好形勢」而直接把「英譯中」拋開而只給「中譯英」讓路。因為我們現今還是一個學習大國,有漫長路要走,牢記「驕傲使人落後」。況且,這是無止境的事業。

  譯事難。「一名之立,旬日踟躕。」嚴復如此,何論他人。即使後來牛津和劍橋集全國專家費25年時間搞出《聖經》新英譯本,在梁實秋看來,古老欽定本還是有其 「特點」。繼續從廣度和深度出版「外國文學翻譯」,搞「英譯中」「輸入」,沒有理由止步。這是對翻譯「英譯中」的個人看法。

  我沒有忘記,這次會議的主題是「中譯英」,如何讓更多莫言、高行健成為澳洲人世界人的手中讀物。這是雙向選擇,要兩廂情願,光靠推銷、打廣告不成。「輸出」關鍵要原創,要靠內需拉動「輸入」。需要才是內需的動力。中國文學成功地走出國門,歸功於翻譯不錯,當下更歸功於世界各國關注了解中國的內需要。

  見評論說,莫言允許或不介意翻譯者如何將其作品「本國化」,是其成功一大因素。這種不「準確」而適合本土化的再創作,常是一些懂或不識外文的大作家不能容忍或翻譯大家所忌諱的。莫言對此「緘默」「默存」。在翻譯上,莫言的「莫言」容人,成就莫言。

  「詩無達詁」。譯文同樣。「他人異解,並行不悖」。翻譯不外意譯和直譯兩途,或在此基礎上側重一方的加重減輕。在某種意義上說,幾乎沒有百分之百的「直譯」。 如果說我認可「翻譯」即是創作「本國化」的作品(涉及意譯),我自己更覺得魯迅所說「硬譯」(涉及直譯)有其道理。這要求,死讀真去讀懂原文,一是文字對文字硬消化來解釋原文,一是把沒有的詞給生硬造出來,寫出基本能讀懂的文字。外來「新詞」,只要說多、見多,也就自然成 「達人」(Talent,genius)的本國話語。若一開始就是化得很開的「意譯」,我們不會因此增加什麼新詞包括新比喻、新思維、新語境、新思想、新民風。

  因為翻譯既有且要「直譯」,所以「譯文」總是最早被淘汰的語言。二三年、十來年就要或必有新譯本取而代之,以便適應與時俱進的普通讀者。翻譯從來就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如約翰生說編詞典是不受工傷的苦力。

  還就直譯與意譯講具體點,我們日常聽不到外國人說「成語」,可中文(譯中)沒有成語是糟糕到連小學生都不如的文字。如何翻譯外國特有形象比喻的「喻體」(喻像)?

  「直譯」予以保留應鼓勵,可以因此而出現本國沒有的新詞比喻、新鮮語境;再說,不直接用中文現有成語譯,而是讓人直接感受或聯想到中文有「成語」說法,這是一個化境。可很多時候,只有直接譯寫出來,讀者才能知道,因為讀者無耐心,也不情願去費心,猜讀這是個什麼中文「成語謎底」。況且還有意義相近的不同成語來表達;若把「謎底」能用括號括出來不失其文韻,可又不成中文書寫體統。

  比方, a piece of cake, 「容易」「簡單」(easy),中文有現成語「小菜一碟」。可「蛋糕」這個「喻像」沒有在中文裡出現,這個「意象」失去很有些遺憾。若說「像做塊蛋糕那樣簡單」容易,又讓中國人看不習慣,蛋糕多貴呀,烤箱沒有,不容易做。

  這是「意譯」與「直譯」互相轉化繼續值得摸索的技巧。我雖嘗試翻譯卻並未做好,不能如同看我們墨爾本中文翻譯家、英文作家歐陽昱寫《譯心雕蟲》 那樣啟迪思路。今天這個有些過於宏觀之「我見」,供大家思考。謝謝!

  (摘編自澳洲網http://www.au123.com/ 文:平民)

相關焦點

  • 谷歌神經機器翻譯之我見
    我不太同意微博和知乎的某些網友們舉的那些極端的反例,以此證明Google Translate仍舊無可救藥。我相信任何一個外語系的學生只要親身體驗一下舊的在線翻譯(比如目前的有道、金山或者百度)和現在的Google Translate,是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二者之間的差別。但是我仍舊認為,以Google Translate目前的水平,依然尚未達到中文媒體所吹捧的那種「可以替代人工翻譯」的程度。
  • 翻譯「信達雅」之我見
    但我認為翻譯只有一個「信」字。既然」信「了,就自然「達」了。而這個」雅「字,多為人誤解。有些老翻譯,將英語詩歌用漢語詩詞譯出,自稱高雅,其實兩者根本達不到」信「。而實際中,有些翻譯水平不怎地,對外語中艱澀難懂的語句大概地譯出,甚至自己不知道外語所表達的意思,然後自稱為」意譯「。這種情況在外語院校中最為普遍,所培養的國內外學生都是這樣的觀念。
  • 2016年湖南師大翻譯碩士MTI備考經驗之我見
    在研究過湖師大真題後,我做出了以下戰略部署:分三個階段複習,第一階段10.18-11.18 重點在英語翻譯基礎 和翻碩英語  第二階段11.19-12.19 開始重點突擊政治,並繼續保持每天的翻譯量  第三階段 12.20-12.26 瘋狂背誦政治,並做好模擬測試。
  • 高曉松C羅事件之我見:一個「偽」翻譯的自我高潮
    事件源於一位自稱葡萄牙語翻譯的人在微博上爆料,其參與了當天C羅參加《曉說》錄製的全過程,C羅對於高曉松的提問不爽並爆了粗口。還建議應該找個美女或者他自己去訪談,而不是高曉松那張臉。這樣一來,吃瓜群眾逐漸找到了矛盾源頭——趙翻譯。這位趙翻譯還是一位記者,曾派駐過巴西,因此可能對足球了解相對較多,當然看不上高曉松這樣的業餘球迷,覺得還不如讓自己上去訪談。
  • 新東方:英語聽說能力提高方法之我見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潮英語>正文新東方:英語聽說能力提高方法之我見 2014-02-28 10:35 來源:新東方英語 作者:朱敏琦
  • 王書宗:愛因斯坦給斯威澤回信的翻譯之我見
    因為沿著這個思路理解愛因斯坦的回信及其最後一段和最後一句話,不僅語義異常流暢,而且和Switzer羅列的中國古代科學發現一問一答,前後呼應,而一些圍繞其理解和翻譯的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
  • EE長文翻譯:馬尼拉Major邀請之我見
    很多人都在討論馬尼拉特競賽的邀請名額,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所以這篇我就正經寫了(然而我不會正經翻譯的)。預選賽就要開始了,大家討論的很激烈,我很欣慰(反正我也沒別的事幹)。但是你們實在太naive了,讓我這個長者教導你們一下。
  • 《俄蘇文學經典譯著》之我見
    前一說未免過甚其辭,錢鍾書曾舉過兩個例子,日本翻譯家坪內逍遙的莎翁翻譯可讀性不亞於原文;而波德萊爾的法文譯本,則更勝於愛倫·坡的散文詩。我們大概也可以說,朱生豪和傅雷的譯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媲美於坪內和波德萊爾。雖然在浩如煙海的翻譯文學書籍中,這是僅見的個例。蒲伯英譯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翻譯文學史上毀譽參半。有批評家說,蒲伯的譯文是詩,但不是荷馬,誠為誅心之論。
  • 英語詞彙篇 - 看之三 「我來了,我見了,我徵服了。」 - 凱撒
    風流美豔的埃及女王克麗奧佩特拉才是凱撒大帝眼中之光。凱撒原本只是趕往埃及捉拿對手龐培,沒想到埃及國王託勒密十三世看到凱撒的威武雄師畏懼不已,派人殺掉前來避難的龐培並把龐培的頭顱獻給凱撒以表忠心。埃及人對凱撒奉若神明,王公大臣為了巴結他,簡直趨之若鶩。黎明百姓更不敢對之側目。一天晚上,凱撒接到通報,還不是埃及女王的克麗奧佩特拉要求見他。
  • bert之我見-attention
    我想現在NLP領域中,不知道bert的已經少之又少了,而bert的講解文章也已經有了很多,這裡我談一下我最近學習得到的理解。從機器翻譯開始bert的核心之一在於使用了transformer中的encoder,而transformer的架構則來源於機器翻譯中的seq2seq,因此,要完全理解bert,還是要從機器翻譯開始理解。首先我們看seq2seq。用圖來說比較容易,簡單地,由於我們只要知道基本結構,所以用RNN來解釋更為合適。
  • 翻譯之傷
    把《哥林多書》(又譯做《格林多書》)翻譯成《哥林斯人》,還好沒翻譯為「哥斯拉」。這就是典型的不懂原文。中文表達功力不夠,也不適合做翻譯。我買過一本《肖洛霍夫傳》,被裡面的句子折磨得頭大如鬥。翻開第一頁,就看到這一句:「商人肖洛霍夫的離開了丈夫的妻子來找納扎洛娃。 」我承認這是漢語,但不是正常人說的那種漢語。
  • 中華師道之我見
    中華師道之我見「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將從以下幾點來談談我對於中華師道的見解:其一:格物致知,存天理,存良知,一心一意執教育人懂倫。其次,栽培涵養之功。以詩歌發起志意,習之以禮,肅之威儀,誦之讀之,蒙以養正。再有,教之去人慾,存天理,教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大學》有言,止定靜安慮得,為師者,當教之去人慾,存天理,知行合一,知之深切即是篤,行之真切即是知。
  • 《見字如面2》《與妻書》原文+白話翻譯 趙立新朗讀
    ­  「這才是深入骨子裡的熱血,看哭我了」《見字如面2》第五期節目「熱血」篇在12月5號播出之後,以神字幕+神翻譯助力「熱血」傳承,傳遞正確價值,贏得大批年輕人叫好,豆瓣評分高達9.5分。本期《見字如面2》終於迎來萬人心中的「20年代最美情書」《與妻書》,趙立新以其極具感染力的舞臺表現把林覺民的悲嗆深情演繹的淋漓盡致,實力圈粉。
  • 《尤利西斯》之我見
    作者 |元寶屋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無意中翻到一個書友弓長張9的動態,寫了文潔若與蕭乾翻譯《尤利西斯》的過程,很長,所以沒在上面評論,另開一篇。《尤利西斯》只是在十多年前進書時見過,但沒有翻閱,因為我對外國文學並不感興趣。為此我去百科上翻了一遍介紹,下面僅有一篇相關的介紹,可見確實是「百年孤獨」了!按我理解,《尤利西斯》不過是對當時現實的一種解讀,參考了歷史上的框架,但在思想上卻充滿了反思或者說是反叛精神,所以作者說要讓教授讀上五十年,我卻不以為然。
  • 多年以後再聯手,國足翻譯:開心又見野牛
    北京時間5月10日,中國男足在上海正式開啟了新一階段的集訓,新國腳、歸化球員洛國富首度亮相,他的翻譯張騰飛也曬出照片表示了喜悅。 張騰飛原來是山東魯能俱樂部的一名葡語翻譯,當時還叫「阿洛伊西奧」的洛國富來到魯能,張騰飛就是他的翻譯,幫助他度過了美好的時光。
  • 關於「生僻字」之我見
    娃拿著《白話資冶通鑑》,問我:「媽媽,為什麼古代的皇子取的名字這麼奇怪,這麼生僻,有幾個人能懂是什麼意思呀?」 我回道:「什麼叫生僻字?難道不是書讀得太少,沒見過所有將其定義為生僻字嗎?」所謂生僻字,在古代大多是常用字。
  • 老外強行翻譯中文是什麼感覺?尬死我了!可又迷之搞笑……
    這種讓老外笑掉大牙的中式翻譯,見多了還挺讓人臉紅的。不過話說回來……你以為這種囧雷囧雷的翻譯只有中國才有嗎?再來圍觀幾張迷之翻譯……(以下圖片via公號@最英國)這翻譯……感覺一頓飯我能吃出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感覺來
  • 英語翻譯不能見good必好
    但是不能見「good」必「好」,它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各不相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理解、翻譯,才能正確把握全文的意思。例1:Rivers in this country provide good sources of hydropower.這個國家的河流提供了豐富的水力資源。
  • 打工人 丨 我和翻譯的故事
    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面對工作和考研的分岔路第一次有了方向,堅定地要讀研學翻譯,開始向著廣外高翻衝擊。我一直覺得這是三十年來最好的決定之一。經過研究生做不完的翻譯作業和準備不完的presentation的錘鍊洗禮,費腦掉發,畢業後有很多同伴選擇做教師、教育培訓、外貿等等,而我只想做翻譯。第一份工作以口譯為主,是醫學方向的。這份工作做得很開心並且因著工作的關係見了些世面。
  • 英語翻譯中詞法的翻譯技巧之對等翻譯法簡單講解
    我開門見山地說吧。詞的對等翻譯法如下。1.直接有對應詞:TV=電視2.成語的對等翻譯:fish in troubled waters:你仔細看看,就是在被擾亂的水裡搞魚的意思,漢語有直接對應的,那就是:渾水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