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值梅雨季節!連日的強降雨使水位迅速升高,水也變得渾濁。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選擇釣位呢?
這裡說一說我的心得,權當拋磚引玉,請大家多多指點。
俗話說「漲水釣河口,落水釣深潭」。我覺得最好的釣點就在進水口。
進水口有大有小,池塘、溪流、河川的進水口一般較小,而水庫、湖泊的進水口都比較寬闊。為什麼漲水之後魚兒喜歡到進水口來覓食呢?
我給出三點理由:
一、水裡的魚都有逆水而上的習性,每逢漲水時,食慾旺盛,成群結隊地逆水而上。
二、水流帶來豐富的食物。漲水時節,陸地上或上流的植物殘屑、昆蟲順流而下,到進水口的兩側被攔住。同時,風還會把這個水域中的微生物、藻類植物以及浮在水面上的昆蟲、植物殘屑吹到進水口一帶,而且進水口也是小魚、小蝦活動的地方,這些都是魚兒喜歡吃的。
三、溶氧量高,漲水時節,流動的活水裡面溶解的氧氣也多,很適合魚兒的需要。所以,漲水之後,釣點選擇在進水口的附近、兩側、水草邊、石頭旁等處,定有收穫。
以上是我對雨季釣位如何選擇的一點看法,歡迎釣友們補充。並由此,分享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我在一片不大的水域垂釣了近兩個月,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每個釣位,開始的那幾次上魚都不錯,但是釣了幾次後就發現魚越來越小,越來越少。
比如:前面三次都不錯的漁獲,有一次居然釣了接近5斤麻魚,有二十多條,而最近兩次,只得了四條小鯽魚白條若干總重不到一斤。
分析原因:幾次垂釣的過程中,被一個圍觀的一老師傅看見了,很是眼紅。結果他近一兩個星期不分白天晚上的輪流作釣。
結論猜想:我認為一個釣位上的魚總是有限,如果釣魚太頻繁,魚就會越釣越小,越釣越少。
所以,我的結論是:一個好的釣位也要休養生息,不應該每天都守在一個老釣位。
詳細來說,在水庫或小河垂釣,每個地方總有那麼幾個相對而言比較好的位置,水深適合,位置開闊,比較安全,具體如何選?我總結了幾點經驗。
1、釣懸崖,修釣臺(懸崖、陡坡落水後岸邊出現小斜坡,易修建簡易的臺階或釣位,這樣的釣位平時無人涉足,魚兒攝食警惕性差,往往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釣石頭,不空簍(餌鉤落在磚、石的間隙中或石堆邊緣,自然比無障礙物的地方上魚率高,但餌鉤的落點最好經過幾次試探,以免鉤墜被石縫夾住);
3、釣樹叢,魚集中;
4、釣泥底,得美鯉。鯉魚膽小、機警、食性雜、喜弱光、有拱泥掘食的習性,找多泥底的水域,重窩守釣;
5、釣河套,有魚道;
6、釣汊頭,魚逗留(魚兒遊到水汊盡頭或溝尾後,一般都要停留一段時間,尋覓食物,容易釣獲);
7、釣半島,位好找(落水後與陸地相連,成為半島,釣位較多,是釣落水魚的好去處);
8、釣新灣,勝淺灘(是指水位下降後原來沒入水中的高坎部分成為陸地,出現了水岸線和水流彎曲的地方,成為魚兒新的棲息地和洄遊線路);
9、釣深潭,竿常彎;餌料的落點最好在水深4~5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