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首席科學家:突破晶片技術物理極限

2020-12-16 第一財經

英偉達首席科學家Bill Dally在一年一度的中國GPU技術大會召開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GPU讓人工智慧(AI)的性能每年都能成倍提升,英偉達的研究人員正在定義如何在具有更高帶寬、更易於編程的系統中製造更快AI晶片的方法。

利用GPU的加速處理技術,AI正在醫療、自動駕駛汽車和機器人等多個行業的特定領域平臺發揮巨大作用。英偉達也在不斷進行基礎研究的投入,以尋求晶片物理極限的突破,讓AI的性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我們的平臺正在以光速發展,(GPU)每10年的速度就能增加1000倍。技術的提升離不開基礎研究的投入。」Dally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認為,要讓晶片技術突破物理極限,就必須進行架構上的改進。

Dally於2009年加入英偉達,此前他擔任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致力於數據科學、人工智慧和圖形學的研究,擁有120多項專利。他目前領導著英偉達一個200多人的科學研究團隊。在今年的GTC大會中,Dally計劃重點討論英偉達如何在GPU上實現高效的推理加速器,矽光子學(silicon photonics)和Python編程等項目。

Dally所說的的矽光子學,是一種基於矽片的雷射技術,能夠更廣泛地應用於計算機中,通過採用大規模矽基製造技術,能大幅度降低計算機和數據中心的成本。英特爾和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對研究人員此前已經成功研發出了世界上首個採用標準矽工藝製造的電力混合矽雷射器。

該技術離商品化仍有很長距離,但研究人員相信,未來他們能夠將數十個甚至數百個混合矽雷射器,與其他矽光子學部件一起被集成到單一矽基晶片上。

目前由GPU支持的超級計算機已被廣泛用於藥物發現、基因組學以及生物學等領域。全球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Summit已經能夠在12小時內篩選出10億種潛在藥物組合,這在正常的計算機上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基因測序公司牛津納米孔(Nanopore)能在7小時內對病毒基因組進行測序;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使用GPU加速軟體,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重建了病毒蛋白的第一個3D結構。

Dally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英偉達還通過開發基於GPU的量子模擬器來支持量子計算機的發展。「我們認為,量子計算機步入實際的商業化應用可能還需要10年至15年時間,英偉達正在密切關注相關領域技術的發展,並會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投資。」Dally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針對量子計算機的應用前景,Dally認為,最先相關的應用可能是量子化學領域。「因為它能最直接地映射到架構上。」他說道。但他同時表示,量子計算機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大型計算和小型數據的技術」。「它永遠無法用來解決大數據的問題。」Dally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目前大規模的搜索和機器學習問題是通過大量的、並行的、專用的GPU來解決的。根據波士頓諮詢(BCG)參考英偉達的業績預測,到2030年,量子計算取代基於GPU的算法應用規模將超過200億美元,其中化學、材料科學等科技密集型產業的規模將達70億美元。量子計算目前的主要參與者包括IBM、谷歌、DWave,以及英特爾、微軟、麻省理工、耶魯、牛津、加州聖芭芭拉大學等。

相關焦點

  • 英偉達:GPU讓AI的性能每年都成倍提升
    英偉達首席科學家Bill Dally在一年一度的中國GPU技術大會召開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GPU讓人工智慧(AI)的性能每年都能成倍提升,英偉達的研究人員正在定義如何在具有更高帶寬、更易於編程的系統中製造更快AI晶片的方法。
  • 英偉達首席科學家解讀「黃氏定律」:替代摩爾定律,定義AI時代?
    【新智元導讀】英偉達將於12月15日-19日召開GTC中國線上大會,今日的主題演講由英偉達首席科學家BillDally分享關於AI、計算機圖形學、高性能計算、醫療、邊緣計算、機器人等領域最前沿的創新以及AI推理、GPU集群加速等最新的研究成果。沒錯,英偉達GTC大會又來了,不過這次沒有老黃,背景也不是他家的廚房。
  • 英偉達首席科學家Bill Dally解讀「黃氏定律」:替代摩爾定律,定義...
    12月15日-19日召開GTC中國線上大會,今日的主題演講由英偉達首席科學家BillDally分享關於AI、計算機圖形學、高性能計算、醫療、邊緣計算、機器人等領域最前沿的創新以及AI推理、GPU集群加速等最新的研究成果。
  • 突破製程工藝:為什麼說7nm是物理極限
    從晶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不過據外媒報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那麼,為何說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面對美國的技術突破,中國應該怎麼做呢?適用了20餘年的摩爾定律近年逐漸有了失靈的跡象。
  • 英偉達為何想要收購Arm?黃氏定律正取代摩爾定律
    實際上,摩爾定律是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摩爾的預測,而不是任何形式的物理定律。摩爾定律認為,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就會翻一番。這也意味著,這些晶片以及它們所驅動的計算機的性能在大致相同時間內會有實質性的提高。這就形成了晶片行業的核心,這座「發光的熔爐」孕育了數萬億美元的技術,幾乎顛覆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 英偉達晶片技術崗位職位到底需要什麼人才?
    英偉達晶片技術崗位職位:物理人工智慧軟體開發崗位職責:通過ai深度學習技術,快速實現深度學習應用,如計算機視覺、圖像識別、圖像搜索、圖像理解、語義分割等。崗位要求:1.計算機、軟體等相關專業,研究生以上學歷;熟悉tensorflow,caffe等深度學習框架,會c++編程;3.熟悉常用深度學習算法,如卷積神經網絡(cnn)、循環神經網絡(rnn)、遞歸神經網絡(rnn)、reductionloop等;4.業餘時間有較強的項目開發能力、團隊管理能力;5.良好的學習能力,對技術上進取心強,敬業精神;6.有紮實的編程基礎,熟悉c++等語言,熟悉數據結構,有些信息安全
  • 英國媒體:中國新型晶片突破技術壁壘,先進得不像是中國發明的
    在晶片領域,中國一直受到美國技術和設備的限制,華為現在需要高端的矽基晶片,可由於該領域技術落後,中國一直無法生產高科技晶片和矽基晶片。對於中國來說,光刻機技術也是一個大問題,但是中國必須要儘快在晶片領域完成突破才是。
  • 微軟將自研晶片,英特爾一夜蒸發850億,市值與英偉達相差8000億
    這消息來自彭博社的報導,稱微軟正在設計自己的伺服器、平板電腦晶片,晶片是基於Arm的技術。蘋果M1處理器之後,又一科技巨頭跟隨其後,巨頭紛紛自研晶片以此減少對英特爾的依賴,且英特爾晶片製造工藝也受到挑戰,使得今年在資本市場疲軟,相比其他晶片廠商或者其他科技企業市值屢創新高,英特爾在資本市場遭遇重挫形成巨大反差。
  • 8000餘名工程師攻堅2nm工藝,臺積電意欲突破晶片製程極限
    隨著美國動用舉國之力制裁華為,脅迫各大晶片代工企業紛紛斷供華為,使得半導體晶片的研製問題重新浮出水面。工藝製程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晶片的性能,目前,世界上最先進且已實現量產的製程工藝當屬臺積電的5nm工藝,但臺積電明顯不滿足止步於5nm工藝,據悉,臺積電已啟動8000餘名工程師全力布局2nm工藝的研製,以維持其在晶片代工領域的霸主地位。那麼2nm是否會是晶片製程工藝的物理極限嗎?
  • 深鑑科技姚頌,24歲創業,1年融資數億,他們要做下一個英偉達?
    近日,有外媒報導稱,中國於今年7月發布了一項新的戰略規劃,目標是3年內在人工智慧技術上與美國持平,在2030年成為世界領跑者,並發布了科研項目徵集,大力支持國內晶片創業公司向晶片領域霸主英偉達看齊。中國各大投資機構近幾年的投資布局也與該政策規劃不謀而合。
  • 英偉達AI晶片顛覆無人駕駛技術,微美全息AI視覺服務5G通訊市場
    伴隨著這股熱潮,AI晶片成為了半導體行業的新風向,投資者的新寵。  眾所周知,遊戲、數據中心、專業視覺化以及自動駕駛等新興業務是英偉達的四大核心業務板塊。  伴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海量數據的紅利,使得AI訓練晶片得到了快速發展。在這當中,GPU因其通用性和高性能的優勢,被AI訓練晶片市場所接受,據相關數據顯示,GPU在雲端訓練市場上佔比高達90%。而提到GPU就不得不提到,GPU行業的傳奇——英偉達。英偉達在2006以及2007年,分別推出了Tesla架構以及CUDA系列編程環境,降低了將GPU用作於通用計算的難度。
  • 前英偉達業務行銷副總裁看好邊緣AI發展,擔任耐能首席戰略官
    近日,耐能任命英偉達前臺灣業務行銷副總裁羅立智(Alex)出任公司首席戰略官。羅立智(Alex),本科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同時擁有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碩士學位及EMBA學位。對於此次選擇加入耐能,羅立智(Alex)表示:我看好邊緣AI技術在未來的發展。隨著各種AIoT設備數量的極速增長,我們急需解決由此帶來的各種安全性問題。而邊緣AI所具有的各種優勢包括隱私性、穩定性、經濟性等可滿足未來萬物互聯的各種需求。同時,也為用戶創造了最安全和最私密的網絡環境。
  • 晶片大廠英偉達與佛羅裡達大學攜手 打造速度最快AI超級計算機
    晶片大廠英偉達與佛羅裡達大學攜手 打造速度最快AI超級計算機 掃描或點擊關注中金在線客服   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周二(21日),晶片製造商英偉達
  • 復旦教授攻克難題,3nm晶片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國產晶片未來可期
    近年來,晶片工藝製程的微縮令全球半導體領域陷入摩爾定律即將面臨物理極限的瓶頸。但沒有什麼能夠難倒行業巨頭,臺積電、三星、ASML包括各國相關研發團隊,都在試圖從新的角度革新半導體晶片製造業。嘗試新的材料取代矽便是思路之一,目前我國在這方面已經掌握領先全球的技術,實現了碳基晶圓的生產。還有一種讓晶片性能得到高度提升的方法,那就是改進電晶體技術。
  • 中科大首次實現傳輸信息量突破經典極限的量子指紋識別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先導專項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及其同事的合作下,中科大在20公裡的光纖線路中實現了量子指紋識別,傳輸信息量比現有經典技術的極限低84%。這次實驗不但是世界上首次突破經典極限的量子指紋識別,也是首次在實驗中觀測到量子信道容量相比經典信道的優越性,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了國際物理學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3nm晶片關鍵技術獲得突破,復旦大學教授建「奇功」!
    3nm晶片關鍵技術獲得突破,復旦大學教授建「奇功」!每次在談及晶片話題的時候,我國國內網友雖然對國家充滿信心,但是也不乏一些悲觀的網友對於我國能夠突破美國的晶片封鎖而擔憂,在他們看來我國晶片製造領域在和美國有著如此巨大的鴻溝情況下,想要在5年以內實現國產晶片7成自產率簡直是天方夜譚。
  • 晶片轉向定製化!雲計算廠商自行設計晶片,英特爾「out」了?
    最近,情況似乎正在發生變化——亞馬遜、微軟等原有的晶片終端用戶,正向晶片設計領域伸出「觸角」,企圖從自己曾經的供應商手中「分一杯羹」。外媒華爾街日報針對此現象撰文分析,認為這是由摩爾定律逼近物理極限、全球計算需求猛增的雙重因素所導致。這一背景下,雲計算廠商、消費電子廠商專向定製化的處理器,將為英特爾等老牌晶片設計玩家帶來挑戰。
  • 八千名工程技術人員攻堅2納米工藝,臺積電意欲突破晶片製造極限
    工藝流程水準的高低決定了晶片的性能,現階段,世界上最好的和已完成批量生產的工藝流程當屬臺積電的5 nm工藝流程,但臺積電明顯不適合停止5 nm工藝流程,據了解,臺積電已啟動8000多名技術工程師全力合理布局2 nm工藝流程的研發,以維持其在晶片代工製造行業的領先地位。難道2納米就是晶片加工工藝的物理極限麼?
  • 英偉達RTX3000系安培旗艦GPU或具備627mm2晶片尺寸
    中關村在線消息:據悉,近日一位消息人士爆料稱,即將到來的英偉達 RTX 3000 系列 Ampere GPU,可能具備大至 627mm2 的晶片尺寸。英偉達RTX3000系安培旗艦GPU或具備627mm2晶片尺寸雖然尚未得到更多消息來源的證實,但鑑於之前有消息稱該公司將從臺積電 7nm 切換到三星 8nm 製程,新尺寸或接近該標線的最大極限,這預示著衝擊更高目標將導致收益率的顯著下降。
  • 百度CES發布Apollo 2.0 英偉達發布自動駕駛晶片Xavier
    2、英偉達發布自動駕駛晶片 與百度大眾合作  1月8日,車東西報導,英偉達在CES發布無人車晶片Xavier,Xavier採用12nmFFN工藝,內建90億枚電晶體,配備特製8核CPU、全新512核Volta GPU、全新深度學習加速器、全新計算機視覺加速器以及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