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轉向定製化!雲計算廠商自行設計晶片,英特爾「out」了?

2021-01-07 騰訊網

芯東西(ID:aichip001

作者 | 溫 淑

編輯 | Panken

芯東西12月22日消息,長期以來,英特爾、英偉達、AMD等幾大晶片設計「巨頭」瓜分了全球晶片設計市場的大多數份額。最近,情況似乎正在發生變化——亞馬遜、微軟等原有的晶片終端用戶,正向晶片設計領域伸出「觸角」,企圖從自己曾經的供應商手中「分一杯羹」。

外媒華爾街日報針對此現象撰文分析,認為這是由摩爾定律逼近物理極限、全球計算需求猛增的雙重因素所導致。這一背景下,雲計算廠商、消費電子廠商專向定製化的處理器,將為英特爾等老牌晶片設計玩家帶來挑戰。

一、多家雲計算、消費電子廠商進軍晶片設計市場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目前,英特爾、英偉達、AMD等晶片設計玩家正面臨流失客戶和競爭者增多的雙重風險。

在過去,英特爾等傳統晶片設計商,傾向於為通用應用程式設計高性能的晶片,並將此類晶片提供給雲計算廠商、消費電子廠商等,成為後者的供應商。

而現在,亞馬遜等雲計算巨頭、蘋果等消費電子巨頭,正利用自身的財力推動晶片的優化設計。

舉例來說,本月,亞馬遜發布了定製版機器學習晶片AWS Trainium,並承諾AWS Trainium能夠提供比競品更高的性能。此外,亞馬遜此前已為其雲計算部門設計了CPU等其他處理器。

早在2016年,谷歌就發布了其自研人工智慧晶片TPU。此後幾年間,谷歌為TPU進行了多次硬體升級。

此外,軟體巨頭微軟也開始在晶片設計領域進行布局。今年11月,微軟發布了Pluton安全處理器,可實現類似於可信平臺模塊(TPM)的全棧晶片到雲安全特性;近期業界又消息稱,微軟正在自研基於Arm架構的CPU。

二、摩爾定律觸頂與計算需求猛增的雙重作用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推動亞馬遜等科技巨頭進軍晶片設計的原因,在於基於摩爾定律的半導體行業運作方式正發生改變。

隨著晶片製程逼近物理極限,通過增加電晶體數目來提升晶片性能的方法亦面臨「絕境」。這一背景下,雲計算廠商、消費電子廠商對定製化處理器的需求越發旺盛。

雲計算方面,據估計,在全球各地,亞馬遜、谷歌、微軟各自運營著數以百萬計的數據中心,除了維持自身運營外,這些公司還為大量客戶提供雲計算支持。對於這些數據中心來說,即使是晶片性能、能效上的微小提升,也能帶來巨大的收益。

亞馬遜副總裁David Brown曾分享,通過放棄與老版軟體的兼容性、以及去除英特爾晶片上部分數據中心運營商不需要的功能,亞馬遜可以在晶片性能和能效方面實現提升。

定製化晶片在消費電子廠商中也越來越受歡迎。今年,蘋果在其Mac產品線中應用了基於Arm架構的自研處理器。而此前,蘋果Mac產品線中採用的是從英特爾採購的晶片。

此外,2020年的新冠疫情加速了雲計算的崛起。得益於遠程辦公、遠程學習的需求猛增,雲計算廠商加速布局市場,其提升晶片性能的需求也水漲船高。

三、英特爾:雖無近憂,必有遠慮

晶片行業分析師Linley Gwennap稱,目前,傳統晶片設計廠商的業務損失並不大,全球市場中基於Arm架構的CPU產品市佔率不到1%,英特爾仍舊為絕大多數數據中心提供CPU。

儘管如此,長遠來看,雲計算廠商、消費電子廠商向晶片設計領域的進軍,仍為英特爾等老牌晶片設計廠商帶來了不可小覷的挑戰。

首先,憑藉在消費網際網路時代積累的巨量用戶資源和財富,亞馬遜等廠商在供應鏈、人才供應等方面掌握了主動權。

方舟投資管理公司分析師James Wang認為:「在1990年代,英特爾的體量比其客戶更大。但現在,英特爾客戶的體量已經超過了英特爾。因此,客戶(亞馬遜等)擁有更多的資本和能力,可以自行採購零部件。」

其次,臺積電等晶片代工廠商的崛起,為亞馬遜等「新晉」的晶片設計玩家提供了便利,後者無需花費數十億美元建設晶片工廠,而可以「借力」代工廠商成熟的晶片製造技術。

可以看到,英特爾、英偉達等晶片設計領域的「老炮兒」,正通過戰略性併購來應對部分挑戰。2019年,英特爾收購了以色列人工智慧初創公司Habana,以增強自身的人工智慧產品組合。今年,英偉達宣布收購英國晶片IP供應商Arm,有望提升其在移動產品市場的地位。

結語:全球計算需求趨向多元

目前,國外的谷歌、亞馬遜,國內的BAT等傳統網際網路巨頭,均正向晶片設計領域進軍。這背後,一方面摩爾定律日益逼近物理極限;另一方面,興起的5G、人工智慧等應用對晶片算力、能效等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此對應,各細分賽道中的計算應用正對晶片性能提出更加多元的需求。這一趨勢中,隨著網際網路公司布局晶片設計市場,英特爾等傳統的晶片設計商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但同時也面臨著發展機遇。

來源: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相關焦點

  • Arm助力客戶紛紛自研晶片 英特爾霸主地位難保?
    這一衡量標準對電池供電的設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對雲計算也很重要,雲計算目前佔全球用電量的1%。為了滿足這些需求,電子產品製造商選擇在其設備的核心部分安裝更多可定製的微晶片,就像為他們將要驅動的汽車專門開發發動機。  然而,定製晶片的領頭羊不是製造商,而是英國晶片設計公司Arm,幾乎所有行動裝置都採用了其技術,越來越多的筆記本電腦、桌上型電腦和雲伺服器也都採用了這種技術。
  • 英特爾蒸發850億,微軟為何要自研晶片
    媒體稱微軟正在為其運行雲計算服務和Surface系列個人計算機的伺服器設計自己的晶片。有知情人士透露,這家全球最大的軟體公司正在通過ARM.設計一款用於數據中心的處理器,同時,也在考慮為Surface系列個人電腦配備另一種晶片。 受該消息影響,周五收盤,英特爾大跌6.3%,市值蒸發130.77億美元,約合850億元人民幣。
  • 英特爾晶片漏洞危機,誰都不能倖免
    提前發聲明:喊冤+正視聽原本英特爾和微軟、谷歌等計劃下周公開漏洞並給出解決方案,但是,英特爾顯然對各種「隱瞞不報、偷著修復」「性能大損失」「Intel x86設計十年大BUG」等指責不能忍,提前發表了聲明。
  • 在晶片設計最為關鍵的EDA軟體市場,中國本土廠商要集體崛起?
    一條完整的晶片產業鏈,從上遊到下遊,包括了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和銷售。而晶片設計離不開晶片設計軟體EDA,業界更是將EDA軟體工具稱為晶片之母,是晶片設計產業皇冠上的一顆明珠。那麼EDA產業,則堪稱晶片設計最上遊且最高端的產業。
  • 寶島晶片30年!臺灣晶片製造廠商簡介
    我們知道晶片行業是IT行業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核心技術往往掌握在歐美上遊廠商手裡,比如Intel、NVIDIA、AMD等。臺灣的晶片製造業在世界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僅是晶片代工,部分企業還具備晶片級設計的實力。
  • Third Point再度施壓 英特爾最好分拆晶片設計製造部門
    【CNMO新聞】英特爾激進派大股東Third Point此前發信給英特爾董事長Omar Ishrak指出,建議英特爾董事會聘請1名知名投資顧問評估公司戰略,包括英特爾做為一家半導體巨頭,是否打算拆分部分失敗收購資產的可能性。
  • 中國晶片的短板與突圍
    手機銷量與該廠商自研晶片出貨量正相關,高通、華為海思、聯發科成為安卓手機TOP3晶片廠商。  自研全套晶片成為頭部手機廠商的標配戰略,蘋果自研晶片進軍5G,華為海思彌補短板。  截止2018年,蘋果公司已經賣出20億臺iOS設備。2020年9月,iPhone活躍人數超過10億,且年增量位2000-3000萬名新用戶。
  • 加速擺脫英特爾?蘋果推出下一代Mac晶片
    對標英特爾,蘋果打造更快更強處理器據悉,蘋果公司的晶片工程師正在研究 M1 定製晶片的幾款後續產品,M1 定製晶片是 Apple 於 11 月 剛推出的首款 Mac 主處理器。如果一切能按照預期進行,這幾款產品的性能將顯著超越英特爾晶片在機器上的運行表現。該知情人士不願意透露姓名,因為該計劃尚未公開。
  • 中國晶片的短板與突圍|田豐產業觀
    ARM通過授權控制全球晶片產業鏈。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預測,2020年全球ARM授權晶片出貨量將超過3400億顆。晶片設計屬於產業鏈上遊,而ARM為代表的IP授權方處於晶片設計環節的上遊,所以ARM即對手機廠商授權控制,又對晶片代工廠授權,以便增強全產業鏈的控制力。
  • 自研晶片亮相 蘋果與英特爾正式分手
    一來失去了大單,二來蘋果是否會因此掀起示範效應,可能才是英特爾最需要擔心的。M1晶片「上位」醞釀多時,蘋果自研晶片終於亮相。當地時間11月10日,在今年的最後一場新品發布會上,蘋果推出了首款為Mac電腦打造的晶片M1。它將取代自2005年起就用於Mac的英特爾晶片,這也意味著蘋果與英特爾長達15年的合作畫上了句號。
  • 中國大陸主流SSD主控晶片廠商最新盤點!
    而近年來,中國大陸SSD主控晶片廠商也逐漸嶄露頭角,有些主控廠商甚至已經開始向科創板發起衝擊,如華瀾微等,此外,還有部分廠商「抱團取暖」,已經成為長江存儲「鑽石級生態合作夥伴」,如國科微、得一微、聯芸科技、紫光得瑞等。
  • 英特爾首款Thunderbolt 4獨立控制晶片Maple Ridge
    硬體堆棧的下一塊已經在本周落下帷幕,英特爾發布了首款獨立的Thunderbolt 4控制晶片Maple Ridge(JHL8540)。隨著獨立型Thunderbolt 4控制晶片的發布,現在硬體廠商將有可能構建具有額外埠的TB4主機,或者在非英特爾Tiger Lake的設備中使用。
  • 被M1晶片徹底取代 蘋果官網已停售三款Mac的英特爾晶片版本
    鳳凰網科技訊(作者/閻爍)隨著今天凌晨蘋果冬季發布會的召開,搭載M1自研晶片的Mac電腦正式登場,新品包含Mac mini、MacBook Air以及兩雷靂接口的13寸MacBook Pro,同時這些型號的英特爾版本機型,目前已經從蘋果官網下架,不再售賣。
  • 產業鏈上下遊重組,晶片的迭代似乎跟不上產品
    與蘋果類似,華為、特斯拉、谷歌等均先後用起了自家晶片,終端廠商自研晶片已成趨勢,且它們與晶片設計公司的邊界也越來越模糊。而蘋果透露出的多款產品型號,多少透露出下一代產品創新或受惠於它在晶片設計上的把控。
  • 打響晶片爭奪戰!蘋果自研晶片M1登場!能否撼動英特爾霸主地位
    【M1蘋果新時代的開始】 過去 ,蘋果將 iPhone 上的 A 系列晶片,做成了同代性能較好的移動處理器。PowerPC 和英特爾 時間進入90年代,此時處於低谷期的蘋果,為了突破困境,將目光轉向了PowerPC。 1994 年發布的 Power Macintosh 是首臺搭載 PowerPC 處理器的蘋果電腦,它追趕上了此前幾年裡,蘋果電腦在性能上和英特爾的差距,一經推出就備受歡迎。
  • 矽力傑陳偉:IDM是中國模擬晶片做大做強的必然選擇
    陳偉進一步指出,目前應用在5G通信、伺服器(雲計算)、汽車匯總的高端模擬晶片基本全部依賴進口,其中德州儀器超過40%的營收來自中國,國產模擬晶片主要集中在消費類產品領域。第二,模擬晶片需要專有的製造工藝。模擬IC的產品設計重視電路設計跟製造工藝的深度結合,通過定製化的製造工藝提升產品性能、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第三,在設計人才方面,重視經驗積累。與醫藥行業類似,中醫的經驗越多,能力就越高。
  • 7nm延遲6個月,英特爾的晶片也要外包了
    7nm延期代價慘痛在深入了解英特爾未來的計劃之前,先了解一下其過去和現在,以及英特爾是如何決定轉向外部晶圓廠的。 10nm製程多次延期之後,英特爾重回正軌的計劃是盯緊其7nm製程發展,準時交付7nm,以彌補10nm延期所造成的時間損失。此外,制定可靠的流程,迅速提高產能,讓英特爾在維持摩爾定律的競爭中遙遙領先。但該計劃也有一個副作用,轉向7nm的周期比10nm時間更長,很難幫助英特爾擺脫麻煩。不幸的是,英特爾開發7nm工藝製程計劃延期。
  • 英特爾發布首款Thunderbolt 4獨立控制晶片Maple Ridge
    隨著獨立型Thunderbolt 4控制晶片的發布,現在硬體廠商將有可能構建具有額外埠的TB4主機,或者在非英特爾Tiger Lake的設備中使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Thunderbolt接口只出現在採用英特爾處理器的系統上。不過,去年我們看到華擎等廠商進行了創新,在AMDRyzen平臺主板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上推出了Thunderbolt 3接口。隨後幾個月前,基於M1的Mac又推出了採用Thunderbolt 3(由蘋果自家控制晶片支持)的產品。
  • 雲計算正在定義硬體
    說這句話的是騰訊雲伺服器與供應鏈管理部總經理劉裕勳,實際上,隨著雲計算產業的發展,從技術的角度說,雲計算已經超過IT基礎設施的範疇,正向上定義軟體應用服務,向下定義晶片、伺服器等IT硬體。在劉裕勳看來,隨著雲原生理念的不斷推進,雲基礎架構的演進過程中會呈現出三個特點:高複雜度、高性價比、安全性。
  • 微軟將自研晶片,英特爾一夜蒸發850億,市值與英偉達相差8000億
    僅僅7月24日公布2020年第二財季業績後,雖然營收穩健,但7nm晶片推遲使得季報後股價大跌16.24%,僅僅一夜間市值就縮水400億美元。上周五,因有消息稱微軟也將考慮設計自己的晶片,受到這一消息影響,上周五英特爾下跌超6%,一夜之間是市值蒸發130億美元(人民幣85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