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是一部絕好的職場片,雖然已經滾瓜爛熟,但實在無聊了,也還會看第九遍。
近讀部級領導讀本清史讀本,裡面收錄的文章,寫法完全是初中歷史課本式的,甚至是幼兒繪本般的簡單,全然不像是歷史學者的作品。關鍵是,還為一些比較生僻的字配了拼音——為初中文化程度的部級領導考慮得可真周到。
雖說是以史為鑑,只是這麼幹,是不是把當下真的當成了大清?
反正我是不同意的。
卻說《琅琊榜》中的霓凰,乃是南境雲南穆王府的當家人,手握重兵,頗為梁王器重的同時,也頗為忌憚。
而在清代,也有這麼一位漢族「公主」,乃是廣西(雲南隔壁)的藩王,清廷同是同樣態度。最終,這位漢族公主是客死京城。
這位「霓凰郡主」孔四貞,是皇后認的幹公主。其生於明崇禎十五年,其父孔有德時已作為明朝降將隨多爾袞進關,為滿清定鼎中原、奪取全國統治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先封恭順王,順治六年清廷賜孔有德金冊金印,改封定南王,命統兵徵廣西,攜家駐衡州,後移藩屬駐桂林。
在桂林,孔有德建藩獨秀峰下,尊貴無比。孔四貞作為王女,與全家生活在桂林,同享榮華富貴。三年後,南明李定國率大西軍進攻廣西,孔有德慘敗自殺前,讓時年11歲的孔四貞與兄妹分別隨人外逃入京。
後清廷雖收復廣西,但其駐軍乃是孔氏家將,清廷有必要撫恤遺孤,以穩軍心,蒙古人孝莊太后遂將孔四貞收入宮中為養女,令其享受著和碩格格的殊榮,成為清朝絕無僅有的一位漢族公主。
這也就了。關鍵是清廷此時不久又出了風流韻事,孔四貞又懷「平定宮內亂局」的重任。
原來,順治帝看上了胞弟襄親王之妻董鄂氏,影響與蒙古族皇后的關係,令滿蒙盟約生隙。孝莊太后遂決定將孔四貞送順治為皇妃,希望這位漢族女子能橫刀奪愛,轉移順治帝的注意力。
結果,順治帝不為所動,逼死了胞弟襄親王后,藉口襄親王喪儀不舉行對孔四貞的冊封禮,卻立弟媳董鄂氏為賢妃。
已然如此,孔四貞再入宮已不具備價值,於是賜婚於孫延齡。孫延齡因此成為和碩額駙、內輔政大臣、都勒機昂邦、世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此時,孔四貞已受命掌管定南王事,遙制廣西軍。一個十多歲的女子,居然獨開軍府遙制藩軍,這在清初實在是一件令人瞠目咋舌之事。
在尊貴顯赫、霸道的妻子面前,儘管孫延齡也是承襲父職的朝廷命官,還是黯然失色,這也埋下了後來孔小姐不幸命運的線索。
延齡以計相愚,「日思所以奪其權」。隨著清廷對廣西控制程度的加深,孔四貞的角色開始慢慢不再吃重,甚至像吳三桂這樣的重藩,成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亟需除之。
康熙五年,清廷以孫延齡為鎮守廣西將軍,以此離間孔四貞夫婦關係。當孔四貞夫婦南下抵達淮安時,奉到敕書,以孫延齡為特進上柱國、光祿大夫、世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和碩額駙,鎮守廣西等處將軍,妻孔氏為一品夫人。
即夫妻的政治地位掉了個個。於是家事變成國事,內鬥不止,朝廷得利。
先是,老公孫延齡與孔氏舊將的關係不和,背後當然有孔小姐的影子。接著,吳三桂一拉攏,孫延齡殺了孔氏舊將反正,朝廷借刀殺人成功。
隨著戰爭局勢的發展,孫延齡不得不面對降清的局面。經「無刻不以太皇太后為念」的孔四貞做工作,並向清廷要求「若降恩綸,赦孫延齡罪,封孔四貞為郡主則可以成事。」
是年三月,康熙令人招撫孔四貞。
吳三桂得知孫延齡即將反正,遣吳世琮領兵殺死孫延齡及其子,將孔四貞帶至雲南。由於吳三桂也要利用孔小姐籠絡定藩部眾,四貞得以不死。
三藩之亂平定前後,孔四貞回到北京。此時的她,喪夫、失子,不再手握重兵,對滿清的作用幾乎為零的女人,最後在京師默默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