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分享一些字體設計的基礎知識及矩形造字法的設計思路。
漢字發展史
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西周時期到清朝,是書法誕生到飛速發展的時期,清末民初時期發展出了黑體、宋體、廣告美術字等。到現代,隨著網際網路快速發展,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大量普及,屏幕上需要應用的字體越來越多,更多的人開始了解並製作字體,字體設計也變得更加職業化。如圖:
漢字的發展歷程
以下是一些經典的字體與主要發展時期:
美術字欣賞
我們欣賞一些清末民初的美術字。
汲取靈感
上面的圖片主要來自我平時收藏的靈感庫。我們平時要建立自己的資料庫或者說靈感庫,要學會去辨別什麼是好的設計,學會借鑑。以字體為例,我們可以多從古書籍、老招牌、字體網站等載體和資料來源中去尋找樣例,去學著分析這些字體的結構、風格,分析它們好在哪裡,哪些地方是我們可以借鑑的,必要的時候還可以臨摹,這樣印象會更深刻。
下面分享一些字體網站,如在 facebook、behance上有許多優秀作品都是值得我們挖掘和學習的(部分網站需要搭梯子)。
看完了背景知識,我們一起了解字體設計之矩形造字法。
什麼是矩形造字?
矩形造字俗稱方塊拼接法,就是利用Adobe illustrator(AI)軟體中的矩形工具來拼接字體的筆畫結構,通過切割相連達到字體的設計感。
矩形造字如此簡單,你可能想說:我能看懂它是怎麼做出來的,也知道別人做得很厲害,但我就是不知道怎麼起手!
別急,接下來我分享一下我造字的思路。
造字思路闡述
這裡需要提一下設計字體的思路,有的設計師可能遇到過這種情況:圖形會做,可一遇到標準字就不知從何下手(其他情況不做展開講述)。下面講講我的應對方法,供大家參考。
造字思路我一般分為8部分進行,如下圖,已有圖形LOGO、設計需求通常由甲方提供;需求分析、需求拆解、難點提煉經驗較少的情況下可以用思維導圖分析,思維清晰可以跳到實戰環節;尋找方向、方向嘗試、優化設計是實際操作部分。
字體設計思路
按照上圖流程實際過程如下,思路有了,我們進入實戰,畢竟實戰中成長最快。我將利用「百圖記」來做矩形造字法的範例。
經驗豐富的夥伴,前述步驟可以在腦海中構思完成,但到了實戰環節就需要尋找參考對象了,在做設計前根據對應需求,我找到了李永銓老師設計的「譚木匠」作為參考對象,期間嘗試過其他方向,這裡只以最後選取的方案為例分析。
首先,我對這組字體進行簡單分析:哪些是我需要的地方?
新建文檔
下面開始設計,在Adobe illustrator(AI)中新建文檔,文檔參數可參考圖片。
選擇文字
1、選擇文字工具(快捷鍵「T」),在畫布上打出「百圖記」,選用思源黑體,72pt,透明度調整到20%。
2、給每個字加上70PX長寬、0.5pt描邊大小的線框。
3、鎖定線框跟文字(快捷鍵「Ctr|+2」)。
註:具體參數僅供參考,你也可以自己設置。
矩形工具
從左側菜單欄選擇矩形工具(快捷鍵「M"),在畫布上左擊滑鼠設置矩形數值(高度僅在此案例處統一固定為「6Px」),當然也可以在圖中數字「3」處設置數值。
2、把畫好的矩形放到圖中數字「2」處。
結構繪製
按同上方法,根據字體筆畫長短繪製出字體結構。
註:
百字的撇、圖字的撇,為了跟圖形更匹配,符合現代感,都是由橫線旋轉60度而來,筆畫角度在不影響識別的情況下儘量統一,這樣設計感會更強。
觀察字體
這一步的字體只是一個大概的框架,還不能用,接下來我們觀察字體,找找問題。
小技巧安利:
1、把畫布縮小到50%。
2、起身退後半步觀察。
註:
為什麼要縮小到50%去觀察:字體會使用於多種環境,要儘量避免在小屏幕使用場景下識別不清晰。
分析問題
1、字體大小不統一
單獨分析:
(1)「百」下面「日」相比上面「一橫」窄的多,顯得「百」整體要小。
(2)「圖」的回字裡面全部擠在一堆,看不清,識別度低。
(3)「記」右邊的「己」跟左邊的「言」比例不協調。
對比分析:
「百」跟「圖」,「圖」由於筆畫多,百下面的「白」往裡縮,整體會比圖字小,整體看上去坑坑窪窪,不協調。
2、字體筆畫、高度不統
「百」的一撇和「圖」的一撇,一個有斷開的痕跡,一個沒有。(如黃色標記)三個字參差不齊,中宮有大有小。
初步調整
梳理出這些問題後,我們進行初步調整(字體很難一步到位,需要多次調整)
1、「百」字,將「白」外擴。
2、「圖」字,按照字庫字體的高度滿足不了需求,需要調整所有字體的高度。
3、「記」的左右兩部分高度對齊。
4、統一「百」、「圖」撇的筆畫角度。
5、「記」字,為了讓整組字更有現代感,「言」的一點改成一橫。
再次觀察
調整完後繼續觀察,觀察不同字的搭配情況。相對於「圖」、「記」而言,「百」的重心靠上,顯得不協調。「圖」在調整完部件高度後,整體識別度有所提升,但其中「回」字部分在尺寸較小情況下,識別度還是不高。
再次進行調整
調整字體高度。在進行細微調整時,要多次放大、縮小以觀察整組字體是否協調,觀察筆畫與筆畫之間的穿插關係(哪根在上面、哪根在下面、哪根長、哪根短)。
風格初現
字體微調後,整體上看,還是難以一次就達到完滿的地步,如「圖」裡面的「回」筆畫較多,接下來在不影響識別度的情況下,應對「回」中間的口進行筆畫刪減,而為了整組字風格更加明確、簡潔,對「百」中間筆畫也進行斷開處理。
挑選英文字體
接下來挑選英文字體。根據中文字體現代、簡約的風格找到合適的英文字體進行組合搭配,儘量嘗試多種組合方式。
此處使用的英文字體為Candara Bold。
組合搭配
將圖形與標準字進行搭配後對比觀察:在思路闡述的需求拆解中,我提到過百圖記圖形LOGO的特點是圖形簡潔、極具現代感、圓滑中帶有稜角,而右邊圖形與標準字風格明顯不搭。
風格分析
這時就需要對標準字的風格進行分析。經過分析,我給整組字體左下角、右上角都加上圓角(所有字都保持這個規則),賦予圖形既圓滑又稍帶稜角的風格特點,使圖形跟標準字更加協調。
我們看看調整後的對比效果(細節效果僅供參考,調整無具體參數)。
回顧完整的設計過程
到了這裡我們已經全部完成一次字體設計,下面我們通過一張圖來回顧完整的設計過程。
最終效果
文章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想必大家對如何設計字體有了初步感受,快去實戰練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