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簡單心理APP 簡單心理
這裡是簡單心理「情緒周記」欄目。
從小到大,好像沒有一種環境,鼓勵我們接受自己的情緒。
它不思辨、沒什麼用,卻是我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所以,希望你跟我們一起,在這裡記錄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聊聊最近的所思所想,探討彼此的生活狀態。
PS:
在本欄目的評論區,每期都有一個幸運鵝會得到簡單心理的周邊禮盒。
(堅持打卡,會提升禮物掉落概率)
本周最緊張的事情就是做了體檢並收到了結果,接下來擔心的事情是要把體檢報告藏在哪。
我一直覺得紙質體檢報告很缺少用戶思維,封好的紙質體檢報告確實給人一種私密體驗,仿佛把你的秘密保護的很好,但仔細想想又不對勁。畢竟秘密的終點只有兩個:被洩露或者被銷毀。有朋友說她會把報告燒掉,充分說明體檢真的是一件玩火的行為。
以及,最近和幾個男性朋友聊天的主題都變成身體健康了。包括丁香醫生又發了什麼文章,東直門中醫院掛號費貴不貴。啊,真是青春不等人。
體檢報告要藏在哪呢,焦慮。
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要不要餵小區裡的流浪貓。
我留意到它是在疫情後回北京,去車棚裡騎我的小電動。車座上有一層泥巴梅花印和指甲抓的小洞,能想像得到它磨爪子時候的姿勢。從此每個雨天過後都能看到泥腳印,所以我想它大概是長期盤踞在附近的貓。那我大概除了床鋪外還能給它帶點水和食物。
問題出在了我不是個有固定住房的人,所以不太敢涉入它的生活。擔心自以為的善良會破壞了它的獨立性,如果它習慣了等待食物,明年冬天等不來的時候大概更難熬過。
有這樣的設想源於我自己,我是個待在媽媽身邊就想享受踏實安逸的人,但這種安逸也會讓我懈怠,生怕像小貓自己出門後沒能力找到食物,要適時的克制點依賴性。
所以分不清小貓到底會不會因為投餵而在來年餓死掉?家貓變成野貓後的生活是什麼樣?貓最愜意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回家吃出去玩會不會更好一點?要不要餵小區裡的那隻貓?
一個人剛來的北京,有無數的事情。
開始那幾天,白天要上班,晚上跑去超市買缺的生活用品和家具,拎著巨重的袋子趕回公寓上凌晨的網課。
都說忙是治療一切神經病的良藥,但是只要有那麼幾分鐘閒下來,看著空蕩蕩的房間,還是會有抑制不來的孤獨感。
在洗床單的洗衣機停止了轉動,打開蓋子,一陣百合和皂香混合的味道,喚起了我的記憶。
兩年前剛去美國讀書的時候,可不就是過著差不多的日子。
獨自拖著三個大箱子,艱難地推開宿舍的大門。因為什麼都還沒買,還蓋著羽絨外套在床墊上睡了兩個晚上。
那個宿舍一直用的空氣清新劑,就是這股百合混著皂香的味道,當初就覺得很好聞。
覺得很神奇,這洗衣球還是趕著超市關門前貨架上隨便拿的,都是命運的安排啊!
明明是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卻好像生活倒帶,重新讓我做了一遍新手任務。
希望在北京也能留下未來值得我懷念的故事。
最近一年陸續跟不同的人聊同個話題:有什麼事情,會變成你離開北京的「致命一擊」?
我默默在心裡排了優先級,覺得最捨不得的還是朋友(和朋友養的小貓咪)。
他們是我的小型安全網,過濾了很多常在陌生人之間出現的偏見、歧視和文化桎梏。
雖然朋友之間也不總是快樂的。有時我們互相都很累,接不住對方的情緒。有時也會出現摩擦、嫉妒、暗暗較勁。
高中的英文課本會講peer pressure,講同齡人之間的壓力和競爭,卻很少講peer relationship帶來的好處。
我越來越能體會到,擔心同一階段的人生際遇,本身是種重要的陪伴和支持性力量。
曾經有個比我年長很多的同事。她憂傷地說:這個年紀還留在北京創業的很少了,自己沒有同齡人在北京。
那是我第一次聽人說起沒有同齡人的落寞。好像「同輩的人都走了,我獨自被剩下」——儘管身邊有大把年輕朋友,但已經沒有人的身體狀況、經歷、心境和她趨近。
後來我想起剛畢業時和朋友熱衷的音樂節、酒精和炸土豆。
但現在我們見面是在家跳《just dance》。一邊跳一邊想的是同一件煩惱:剛才吃的小龍蝦消耗掉兩隻了嗎?
我們在關係中尋求的不完全是愛,還有「熟悉感」。
因為人可能活著活著,就懶得解釋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