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這個諮詢——
「王醫生,我11月28日產下一男嬰。生產過程中發生了窒息,從而引發了一些問題。孩子5天後夭折了。當初我想剖宮產,醫生不同意,幫我估計是3400g,結果孩子生下來是4900g,孩子生的過程中肩出不來,我想知道醫生該不該負責任。」
我回答:是否醫生有責任,你提供的資料太少了,而且這需要專家委員會或者法院裁決,不能通過某個醫生個人進行責任認定。我也替你難過,但現在要休養好。
這讓我想起老師講過二十幾年前的一個病例。
產婦在產房中分娩,產程的前半部分也算順利,林產後大約5-6個小時,助產士就開始接生了。助產士有條不紊的鋪好接產臺,給產婦的會陰部注射了麻藥,切開了會陰部。在助產士一聲一聲的高呼「使勁、用力、再來一次」中,胎兒頭部娩出了。但胎兒的肩部則死死的卡在孕婦的骨盆中。助產士牽拉胎兒的頭頸部、旋轉胎兒的身體,但依然無法娩出胎兒的身體。護士急的帶著哭腔找醫生幫忙。醫生馬上從其他產婦身邊跑過來,幫忙按壓孕婦的恥骨聯合上方的胎兒肩部,試圖把胎兒肩部壓下來,抬起產婦的大腿,試圖改變骨盆的角度,增加一些空隙。但一切都是徒然的,醫生助產士用盡了各辦法,孩子依然出不來。幾分鐘後,胎兒就沒有了活力。最終胎兒沒了心跳。
胎兒已經死亡,就無論如何必須讓胎兒從陰道內娩出,保全孕婦的子宮,以後才能早一點懷孕。之前沒有能讓胎兒出來,現在有什麼辦法呢?有一種手術叫做斷頭術和除髒術。在很多年前發生死產是非常常見,很多孩子在出生過程中由於難產而死亡。那時候這一類手術比較常見。進入現代後,分娩的安全性增高,分娩中死亡的概率降低了,這一類的手術也少了。這些對於我這個年齡的醫生都已經是傳說了。這兩種手術有點血腥,我就不詳細描述這個過程了,反正當時在場的醫生被嚇懵了。
胎兒娩出後,進行體重測量發現,孩子足足有12斤,一個巨嬰。
我們先不談責任問題,我們先了解為什麼生產時胎兒肩會出不來。
什麼是肩難產?
我們把這種分娩中胎兒肩部不能娩出或者娩出困難的情況叫做肩難產。什麼是肩難產?在胎兒分娩的過程中,如果一個頭位分娩,我們可以把胎兒的頭部比作盾構機,在強大的宮縮作用下,胎兒的頭部逐漸在骨盆的組織中打開一個隧道。雖然產道是天然存在的,但在分娩發動前,這個管道都是閉合的,完全靠宮縮推動胎頭將產道打開。這個小盾構機一路打開這個隧道,然後與外界相通,當頭部娩出後沒有了阻力,那麼身體也很快娩出。胎兒頭部進入骨盆開始發動分娩到胎頭完全娩出,這需要數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很多人想像的是從胎兒頭部娩出到胎兒的腳步的娩出可能也需要很久,事實上,由於胎兒是個大頭娃娃,胎兒頭部娩出後,1分鐘胎兒的身體就完全娩出了。之以這麼快,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胎兒的頭部是胎兒身體最寬的部位。頭能出來,肩很快就出來了。
但凡是都有例外,胎兒頭部出來後,肩部無法娩出。這就是肩難產。這是產科醫生最怕的產房緊急情況。
肩難產
肩難產的可怕結局
肩難產發生後孩子的胸部被卡在媽媽的骨盆中,雖然頭在外面,依然無法張開胸廓進行呼吸,而此時由於胸廓被卡在骨盆中,胎兒的血液循環受到極大的影響,因此很快就會發生缺氧,如果幾分鐘內不能將胎兒肩部娩出,胎兒就面臨死亡。而中度肩難產還有可能出現胎兒臂叢神經損傷、引起一側手臂的麻木、運動失調。也可能導致胎兒鎖骨的骨折。最輕微的肩難產也會讓醫生助產士大驚失色,也可能導致新生兒的短暫的缺氧窒息。
有人會問,這個時候剖宮產行嗎?如果已經發生肩難產,胎兒面臨的是下不去上不來的窘境。剖宮產是來不及的。
什麼原因會發生肩難產?
什麼樣的情況容易出現這個危急情況?孩子大和骨盆小。那麼我們能不能在分娩前準確的估計胎兒的大小和骨盆的情況?遺憾的是我們努力的想辦法估計胎兒的大小,測量產婦的子宮高度、腹圍、超聲測定胎兒的雙頂徑、頭圍、胸圍,用各種公式來計算這些值,但還沒有一個好的方法能和在秤上稱一樣準確。而骨盆由於內層覆蓋這肌肉脂肪等組織,我們也很難測量骨盆的大小。如果一個大塊頭遇到了狹窄的門,那麼就有可能發生肩難產。
怎麼能避免肩難產的緊急情況發生?
1.當然如果醫生能準確估計胎兒大小,預估胎兒體重可能超過8斤的,一般醫生會勸說準媽媽們接受剖宮產。
2.但其實最重要的是最好別把孩子養那麼大,如果每一個孩子體重都在5-7斤之間,那麼肩難產的概率會大大下降。剖宮產率也會下降。在胎兒的的災難中,由於體重過大而導致的肩難產,其實媽媽是可以控制的。控制的方法就是在孕期不要多度飲食。攝入能量過多,一方面自己長肉太多,產後很難恢復體形,而胎兒也會過大,無法順產而去剖宮產的概率增加,而一旦沒有對體重充分的估計而去順產,那麼可能就會出現驚心動魄的肩難產。
圖文來自網絡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快樂孕媽幫)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