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害了孩子,自責愧疚卻無法改變,怎麼辦?

2020-10-14 完形教育

大楊老師您好!

通過學習成長,我了解到父母情緒對孩子的傷害。因為我的大女兒她是個特殊孩子,但是我對她的傷害,對她的語言暴力,在學習後有點變本加厲,我不能接受自己這一點。她想跟我親近,想擁抱我的時候,我的身體就很本能的想要躲開她,好像兩個人在那裡撕扯著一樣。

我一方面看著那個暴力的自己,說那樣太不好了,對孩子太殘忍了,我也不願意,但是另一方面又非要惡狠狠地用語言暴力傷害她,好像我就分裂了,另一個我就在旁邊看著,當沒有看到我女兒的時候,她不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又自責,我也搞不懂自己怎麼回事,我也挺痛苦的,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啦?

----完形學員


大楊老師解惑:

這是兩個害人的情緒,而且害人的方式是就像綿裡藏針一樣,我們並沒有感覺到,比如說我們做一件事,父母傷害了孩子,語言暴力也好,羞辱也好,羞辱完以後呢,我們馬上就會自責和內疚,而自責內疚就會導致什麼呢?變本加厲!

自責和內疚就會讓我們變本厲,為什麼呢?因為自責和內疚會造成一種因「藥」而病的病。也就是說自責和內疚不是一種健康的情緒,它是一種可以為自己下一次再繼續做這件事找藉口的情緒。

什麼叫因「藥」而病呢?就像我病了,大夫給我開了一副中藥,一喝這藥特別甜,可是喝完之後,我的病好啦,病好了天天想喝那個藥咋辦呢?於是我又病,大夫就給我開藥,這個病叫什麼病,就叫自責和內疚。

也就是說當我做了一件事,傷害了別人,真爽啊,很發洩啊,很釋放,真爽啊!雖然羞辱了別人,雖然傷害了別人!可是你知道嗎,我釋放的時候淋漓盡致,很爽!可是我已經罵完了,也釋放完了,下一次怎麼還能釋放呢,你得有個理由,不然你傷害了別人,羞辱了別人,你不能繼續做啊,不行我得內疚一下。你看我內疚啦下次我繼續來,因為我都已經內疚啦,所以我再釋放就有理由啦。雖然我昨天釋放情緒傷害了別人,可是你知道我多內疚嗎,所以我今天可以繼續啦,然後繼續完了再內疚,後天我就可以又繼續啦,內疚就是這樣一種病,因恙而病的病。

也就是說當我們做了一件事,失去了察覺,我們不是活在內疚、自責裡。第一接納自己,人無完人,我們在那個時候,的確做了那樣的事,我們要做的就是下一次,我們怎麼樣更好的帶著察覺,而不是失去察覺,更不是掉進自責和內疚裡,讓自己繼續傷害和攻擊,這是很重要的,反思那些沉溺型行為。

大量的沉溺型行為,都是自責和內疚造成的。比如說喝酒的、抽菸的、吸毒的,這些上癮症,他吸毒之後真的很內疚很自責,想把自己的手砍掉,內疚完自責完以後幹什麼呢,接著抽。因為內疚和自責是對自己的攻擊,自責自責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攻擊,自己攻擊完之後再反撲,攻擊別人。所以自責內疚是一種因恙而病的病,那樣就會讓我們變本加厲,我們不是做了一件事讓我們自責內疚,而是看到自己失去了察覺,接納自己失去了察覺,但下一次帶著更好的察覺去做就好了,而不是掉在自責內疚裡。

相關焦點

  • 馬國強的「內疚、愧疚和自責」
    武漢市市委書記馬國強:我現在是一種內疚、愧疚、自責的心態,如果早採取嚴厲的管控措施,結果會比現在好,對全國各地的影響要小,也會讓黨中央、國務院少操心。假如有一天,我的孩子不小心把別人的孩子的手弄破了,我肯定會對家長說:「對不起!是我沒有把自己孩子教育好,是我的錯!對孩子手弄破了的事,我也很內疚、愧疚和自責……」手破了,而已,我也會內疚愧疚和自責;甲殺死了乙,甲的父母對乙的父母也說「內疚、愧疚和自責」的話,恐怕是不行的,得說「我有罪!
  • 父母放下自責和愧疚的心理,才會更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一種心態,那就是覺得自己沒有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沒有完全做好養育孩子的工作,於是產生自責或者內疚的心態。 這種心態,可以促使父母學習更多的知識,盡力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但壞處是,讓孩子在潛意識中形成一種信念:父母對不起我,欠我一些東西。
  • 家長的情緒失控,最受傷害的是孩子;與其自責,不如開始改變
    今天在微信群裡收到一個奶爸自責信息,說自己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用非常嚴厲的語氣命令孩子過來;孩子非常害怕的表情出來後,奶爸馬上意識到自己傷害到了孩子,事後不斷自扇耳光,扇到直接把自己的眼鏡都打掉了,可見自責的程度。睿媽覺得吧,這裡面有兩個問題:一是孩子和大人的世界不在一個緯度內;二是大人的情緒自控問題。
  • 一件讓我自責與愧疚的事
    這件事讓我感到自責與愧疚。 課間我在班級後面檢查衛生。突然,「啪」的一聲,一個硬物砸在了我身上,我楞了半晌,尋思道:「班主任在教室裡,誰敢這樣鬧?」順勢一低頭,一支毛筆已躺在了地上。我暗想,還好不是一把飛鏢,不然現在已經倒地了。
  • 總是對孩子感到愧疚的父母,很難給孩子帶來幸福
    其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看著女兒委屈,我覺得我脾氣太差了,傷了孩子心。孩子10個月,我就出來工作了,每天早上出門,看著孩子的睡顏,一陣陣地心疼、自責......每次看朋友圈媽媽們曬自家孩子上各種高價的補習班、特長班,我就會一陣心酸,很多時候會罵自己無能,感覺特別愧對孩子。」
  • 心存愧疚的父母,最容易寵壞孩子
    作為父母,做得不夠好時,你會內疚和自責嗎?相信很多父母會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在成為「合格」父母的道路上,我們似乎總有一種「做得不夠好」的愧疚感。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難免因為成長經歷、見識或水平所限,做過一些傷害孩子的事情。
  • 【家長學堂】總是對孩子感到愧疚的父母,很難給孩子帶來幸福
    出於不同的原因,生活中總有那麼幾個瞬間,媽媽的內心都是充滿愧疚的。今天忍不住打了女兒,女兒哭得很傷心,晚上睡覺都掛著淚水。其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看著女兒委屈,我覺得我脾氣太差了,傷了孩子心。孩子10個月,我就出來工作了,每天早上出門,看著孩子的睡顏,一陣陣地心疼、自責......
  • 做了不該做的事,最後只剩愧疚自責和虧欠
    做了不該做的事,最後只剩愧疚自責和虧欠 2020-11-15 15:3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總對孩子大吼大叫後自責?父母學會「情緒追蹤」,告別吼叫式育兒
    其實,有很多父母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控制不住的對孩子大吼大叫,等到自己情緒平復下來,就會十分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父母本意不是想要傷害孩子,可是控制不住的情緒噴湧而出,就會讓孩子害怕。每次對孩子發脾氣後,就會特別愧疚、自責,可是下次還是無法自控,繼續吼,吼完更加自責,陷入一個死循環。
  • 別傻了,傷害你的人永遠都不會道歉,更別提愧疚
    關於「傷害」這個詞我們會直接想到「冷暴力」、「家庭暴力」這類貌似烏青的傷痕遍布全身,腐朽的黑暗吞噬著整個心靈的詞彙。在感情生活中,我們遭受著各種不同的痛苦,承受著不能數清的絕望。在回憶往事的時候,總會覺得那個傷害過自己的人應該會感到愧疚吧。小編告訴你:別傻了,他不會的。
  • 一個父親的愧疚
    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記者周楠、陳澤國)7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一個父親的愧疚》的報導追蹤。高考成績揭榜3天後,向彩旺從頹喪中漸漸走出來,跟女兒商量如何填報志願。《新華每日電訊》此前報導過的這對「趕考」父女兵,3天前遭受到了打擊:一邊是陽光燦爛的花季少女,對未來有著美好憧憬,高考發揮卻嚴重失利,與正常水平差距較大,沒有達到本科錄取線;一邊是駐村扶貧3年多的父親,看著女兒在經歷成績波動後奮起直追,越來越有希望接近目標時卻突然摔倒,自己再次陷入陪伴和關懷太少的自責中。「本以為這次高考可以彌補當年中考的遺憾。」
  • 「心理援助專欄」疫情背景下產生「自責」與 「內疚」怎麼辦?
    」與 「內疚」怎麼辦?許多人會出現緊張焦慮、憤怒、恐懼等一系列複雜的心理反應,甚至出現自責、內疚,嚴重的還會有消極輕生的想法。比如,作為確診/疑似患者,抱怨自己體弱得病,擔心傳染給別人,給家裡人添麻煩;其家屬,一方面因為自己是密切接觸者,擔心自身被感染;另一方面因為不能及時照顧患者而自責內疚。
  • 一邊忍不住對孩子怒吼,一邊活在愧疚自責中?問題都出在這三地方
    孩子生病了,媽媽把一天要吃的藥放進孩子的書包,什麼劑量,什麼時候吃,都標註的清清楚楚,孩子上學走之前,媽媽一再叮囑:「一定不要忘了吃藥啊!」,孩子答應得好好的。生活中,許多媽媽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犯了錯,忍不住一頓吼,或一頓打,但是等打過、罵過後,又開始後悔,並暗自告誡自己,下次一定不要這麼粗暴。可到下次,還是會重蹈覆轍,負向循環,一邊忍不住對孩子怒吼,一邊又活在愧疚自責中。
  • 謝娜為抱女兒學拳擊:過度內疚的媽媽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愧疚,是自己母乳不夠的時候,嫌棄自己連個奶牛都不如;愧疚,是工作太忙時孩子等你跟她玩,直到入睡也沒等到;愧疚,是吼娃之後孩子哇哇大哭,還抱著你說媽媽別生氣;愧疚,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去高級夏令營,你卻囊中羞澀;……多少媽媽嘴上不會跟孩子道歉,可是心裡卻自責過無數次:對不起孩子
  • 孩子意外受傷,我們除了自責還該怎麼辦?
    每個父母都在竭盡全力的保護孩子的安全,生怕他們受一點點傷害。曾經我和老公都是育兒小白,又是我們獨立帶孩子,缺乏太多的育兒經驗和意外傷害的急救知識,也鬧出過許多的糗事。就在上周,有天中午做飯前想著孩子要喝水就接了杯水給他涼著,後來水涼了,也沒來得及給他喝,就一頭扎進了廚房,等我想起水的時候,看見寶寶竟然又踩著凳子爬到桌子上去了,還打翻了水杯,他現在的本事太大了,爬凳子飯桌都是小菜一碟。我估計孩子是口渴了,又接了一杯開水,先盛好飯,讓他倆先吃。
  • 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怎麼辦?不必自責,你只是太委屈了
    媽媽大發雷霆後,孩子也不作了,嚇得哇哇哭,好好一個陪伴孩子的夜晚,硬生生變成了雞飛狗跳。事後,閨蜜非常後悔和自責,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為什麼總是控制不住脾氣。,反之,如果自身負能量滿滿,愛的油罐儲備不足,就無法輸出愛。
  • 《非暴力溝通》:用愛的語言,治癒親密關係中的矛盾與自責
    我們最容易傷害的是離自己最近的人,最容易傷害我們的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人。丈夫和妻子,父母和孩子,本應是最親密的人,卻總是能感受到來自對方的敵意和疏離。暴力的行為給人帶來的傷害是外在的,明顯的,能夠被人一眼辨認出來。而暴力的溝通方式,具有極強的隱蔽性,是對情感和內心的傷害,它帶給人的痛苦更加深刻長遠。
  • 過度自責,是為了內省,還是上癮
    後來,我才從父母口中得知,因為他們懼怕對方的怪罪,且不說事情的對錯,即便你有理,如果別人氣沒有消,再來找你算帳怎麼辦。過度的自責,就有點像孩子式的自戀心理,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導致的,我需要負最嚴重的責任。孩子的世界,很容易坍塌。牛奶沒拿好灑了一地,孩子的內心都可能會崩潰。我的心理學同門譚露曾分享過她的一個親身經歷。
  • 孩子,不必為無法順從父母而愧疚,你有任何需求與願望都是正常的
    姐姐說拒絕參加集體登山實在是習性已成,結群同遊不能獨處的事情最是辛苦,但仍然為著自己不能陪父母及他們的朋友同去,而心懷愧疚。這便讓我有些心疼,如她那般放逐灑脫的人,竟也會說出「很不明白自己」這樣的話,也會為照顧自己的感受而產生負罪感!這著實讓我恨不能對她說一句:孝而不順不是缺點,有自己的感覺和需要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 聽媽媽的話打掉孩子和男友分手,現在每天活在痛苦和自責中
    作者:寶寶知道 Hai雪002我和他認識半年多,我在深圳,他在老家,我在12月份的時候測出了有孕,於是我辭去了工作,回到老家,準備和家裡人說這件事,可能是我想的太簡單了吧,以為有了孩子我和他就可以永遠過上幸福的生活回到老家以後,他們家上門來說親,我媽一開口要20萬彩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