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以來,伴隨著環保整治和供給側改革的持續推進,紡織行業掀起了一股關停潮,淘汰紡織落後產能成為主旋律。特別是作為紡織化纖行業大省的江蘇,更是如此。然而,在江蘇淮安,有一家紡織企業生意卻異常火爆,不僅訂單排得滿滿當當,今年還將增加自動化生產設備。
這便是由南安人黃應發掌舵的勤航紡織企業有限公司。走進企業車間,其自動化程度令人驚嘆:在將近400臺數位化設備高速作業時,僅有不到20名紡織女工在操作,平均一人控制18臺機器!而且這些設備24小時不停運轉,員工兩班制工作,做到「停人不停機」。這兩年,當浙江、蘇南等地很多同行紛紛減產、分流甚至關停,交不出貨來,勤航紡織卻產銷兩旺,供不應求。
15日下午,在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徐楊路88號,身著休閒襯衫的黃應發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1個多小時的訪談中,這位叱吒江浙滬的「紡織大戶」,向記者解開了企業何以能逆市飄紅的謎團。
企業簡介
淮安勤航紡織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12月,佔地面積100畝,註冊資金1580萬元。從蘇州吳江招商引資落戶淮安,共投入設備、流動資金23780萬元,於2013年8月完成車間改造,並生產。
目前,公司引進國內外先進生產設備,噴水織機400臺套,整經機3條線,檢驗設備5臺,多臂龍頭機360臺,儲緯器1000來臺;日產量7.5萬米,年產值2.3億元以上。
公司主要原材料為棉絲、滌絲、錦絲等,以生產高端家紡面料為主。產品經過深加工以後90%出口,產品遠銷歐洲、東南亞、北美等地區,並與世界各大家居企業建立良好合作關係。
人物名片
黃應發1963年生,南安詩山人,勤航紡織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福建省紡織品協會副會長,淮安市福建省商會理事,淮安市南安商會名譽會長,南安市詩山商會名譽會長。
多次從萬元戶變成窮光蛋
記者:黃總您好,在做紡織行業之前,您都從事過哪些行業?能否分享下您的個人創業經歷?
黃應發:以前家裡窮,窮則思變。18歲那年,從詩山中學畢業後,我就走出社會,到石獅打工。當時,憑藉地理位置和早期的地方政策支持,石獅靠多種多樣的進口商品,贏得了「小香港」的美譽。在這個經濟繁華的城鎮裡,進口貨琳琅滿目,但這些小商品在詩山,卻是稀奇貨。
每個月發完工資,我就買些小商品拿回家鄉賣,做點小生意。上世紀80年代,做生意沒有像現在這麼光明正大,會被冠以投機倒把、走私等罪名。一開始,靠著幾十幾百元做小生意,小打小鬧,目標小不會被抓。但當你擁有成千上萬元,肩背手提擠在客車上或在街上擺地攤、做買賣,被抓的可能性就越大。
商品沒收不說,有時還要被關幾天。為了做生意養家餬口,還是得從零開始繼續幹,在拿貨運輸的過程中,經常嚇得心都要跳出來,現在心臟有點問題都是以前落下來的毛病。記得當時經常跟著大貨車從福建前往深圳進貨,我們把錄像機、電視機、收音機等暢銷貨壓在車廂最底下,一路「心驚肉跳,過關斬將」運回來泉州地區賺差價。
從深圳到南安一路上至少幾十個檢查站,一剎車就擔驚受怕:是不是又要被檢查了?這樣的經歷同樣發生在石獅至詩山的貨運之間。
雖然經常很快成為萬元戶,積累了一定的資本,但抱著賺取更多財富的夢想,一聽說哪裡有黃金、白銀、古董就去買。但由於年少無知,又沒有得到有經驗的高人指點,結果買回來以後,經專業人員鑑定,發現都是假的,然後破產了,又得從頭再來。
可以說,那個年代,為了養家,能賺錢的行業都會去嘗試,什麼苦都吃過。也不知道有多少次成為萬元戶,最終又變成一無所有。
國內研發仿皮絨第一人
記者:紡織行業曾是南安的一大主導產業,您又是怎麼將其做到江蘇,並成為江浙滬聞名的紡織大戶的?
黃應發:經歷太多的起起落落,直到1990年才有所轉變。這一年,我前往香港投奔姐姐。我姐夫當時主要從事布料轉口批發生意,產品從韓國、日本、義大利等國家進口,再批發給大陸客商。
當時國內紡織行業沒有像現在這麼發達,能夠穿上「的確良」「燈芯絨」等土布製作的衣服,算是很不錯了。其他的高檔、新奇產品全部要靠進口。後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外商紛紛來華投資辦廠,他們把先進的生產設備、技術工藝帶到國內,中國紡織企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逐漸形成自己的品牌,擁有強大的產品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在香港打工期間,我發現布料生意利潤驚人,賣一個貨櫃的產品就能賺一個貨櫃的錢,只要掌握貨源渠道即可。在香港打兩年工以後,我就直接回國內自己創業,經過10來年在紡織品行業的摸爬滾打,最後瞄準其中的一個產品——仿皮絨。
仿皮絨面料是一種可以替代動物皮毛的新型紡織面料產品,在當時真皮沙發只有黑、紅兩個主要顏色的年代,仿皮絨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顏色和寬長度,並具有絨感好、柔軟、細膩等特點,當時國內市場一片空白,全部依靠進口。在接觸這款布料時,我就預感這必將成為未來市場的爆款。
經過多次對仿皮絨的研發失敗,但秉持著對這個產品前景的信念,通過技術攻關,最終開發成功,並且成為國內研發生產仿皮絨的第一人。也是從事紡織行業以後,真正賺到的第一桶金。
看到仿皮絨廣闊的市場前景,此類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時至今日,仿皮絨市場銷量依然很大,產品廣泛應用於箱包、休閒旅遊鞋鞋面、服裝、汽車內飾、潔淨布、皮革底布、高檔包裝盒材料等。
隨著訂單的越來越多,原本在蘇州盛澤的工廠已經滿足不了生產需求,產能大大受限。2013年經淮安有關朋友的介紹,到淮安投資創業。至今,勤航紡織企業年產值2.3億元。
此外,我們還分別在蘇州、上海設立銷售總部、國際貿易部,並在浙江柯橋、福建石獅開了兩家分公司,年貿易額在3億元左右。
不做大眾貨,只做前沿產品
記者:當前很多紡織企業都在減產甚至關停,勤航紡織卻處於滿負荷生產狀態,在逆市之勢卻供不應求,您的市場拓展秘訣是什麼?
黃應發:隨著技術成熟,原料供應充足,仿皮絨利潤越來越薄。所以我們一直在對產品更新換代,目前我們所生產的產品大部分用於高檔會所、星級酒店的布藝沙發、床上用品、軟包、抱枕等。
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要一直跟著市場走。市場出現什麼比較前沿的面料,我們就生產什麼面料。當前,中國有成千上百萬家紡織企業,能夠像我們生產錦滌割絨等高端面料的企業僅有十幾家,競爭力比較小。
這得益於我們對產品的定位:大眾貨和競爭激烈的品種我們不做,一般是生產市場上少有的比較前沿的產品。面料一開發出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過後都在用。
為了打開銷路,我們到世界各地參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學習,並形成自己的拳頭產品。在去年上海的秋季家紡面料交會上,中央電視臺就對我們公司進行過兩次採訪。一是我們展位大,二是產品新奇。
為客戶提供多元化、個性化需求來迎合市場,是我們制勝的法寶。比如,我們的每臺機器生產出來的布料花紋都不盡相同,每年開發出來的產品達200多種。
目前我們的產品供不應求,設備也一直在添置。不過,公司的100畝地還沒有完全利用起來,因為蘇北最大的動車樞紐站就在我們工廠附近,勤航紡織廠面臨搬遷,政府不給再建新廠,為滿足產能,企業搬遷是遲早的事情。
每臺機器裝有數據採集系統
記者:當前像紡織行業這樣的傳統產業用工成本居高不下,勤航紡織怎麼去破解這個難題?
黃應發:現在紡織行業用工成本確實很高,女工包吃包住一個月7000元以上,有時候還招不到人。而男性更高,一個月要八九千元。自動化升級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勤航紡織自動化程度算是比較高的,用工不多,僅有150人左右。在這其中,扣除管理人員、銷售團隊、機修工,一線工人70多名。特別是在生產機臺上,我們可以做到一個紡織女工管理18臺機器。每一臺機器都裝有電腦晶片,通過電腦輸入相關數據,機器按照參數織造,做出來的花形各不相同。
我們對產品要求近乎苛刻,工人也是相當自覺。因為我們在每臺機器上都裝有數據自動採集系統。系統聯結到電腦、手機,真正做到24小時實時監控。通過手機便可遠程了解到哪臺機器幾點幾分幾秒開始停,什麼時候又開始運轉了,每月算工資都是從電腦數據自動算出來的。
因此,無論在何地,我都能隨時掌握企業的生產情況,是否能夠按時交貨,並根據機器運轉情況及時調整生產計劃。
在同行中,像我們這樣做的企業並不多,但基本上都在慢慢推廣。畢竟這是一種趨勢,不可能採用人盯人戰術,也不現實。這不僅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益,也提高了員工工作積極性,超額完成任務越多,獎勵越多,形成良性循環。
目前,我們的設備總共400臺左右臺。其中,生產機臺360臺套,日產量布料7.5萬米左右。今年,我們還新建整經車間、原料車間5500平方米。在原有廠房內,我們還將增加到600臺設備,以此釋放更多的產能,搶佔更多市場商機。
低碳將成紡織業轉型方向
記者:南安的紡織產業近幾年也在尋求升級,作為在外鄉賢,您是否有回歸創業的打算?在您看來,未來紡織行業將往哪個方向發展?
黃應發:儘管常年在外,但對於家鄉南安,我們還是很有感情的,除了逢年過節必須回鄉以外,平時也經常回老家走一走,看一看。
其實,最早沒來淮安辦廠之前,我就有回鄉辦廠的念想。那時,南安詩山也有幾家紡織企業,其中一家效益不是很好,我就想著把它買下來。最終雙方因價格沒談攏,只能作罷。
紡織行業是一個傳統行業。石獅、廣東都有很大的市場,但我的客戶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蘇、上海,閩南、廣東客戶較少,如果在家鄉繼續辦廠,會受到運輸成本、銷售市場等方面影響,無形中增加更多投入。加上詩山人多地少,可發揮空間小,這也是我們遲遲沒有回歸創業的原因。如果有機會,還是想回歸創業。
江蘇、山東、浙江、廣東、福建歷來是紡織大省,隨著環保風暴的整治,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將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詞。
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在生產方面,必須用先進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提高智能化水平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在用工成本高的大環境下,企業要通過「自動化、省人化、信息化、可視化」的改善,積累起企業新的技術優勢、管理優勢、先進智造優勢,推動企業從量向質,從傳統製造向「創新智造」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