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位於新洲雙柳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火箭產業園一期項目已經具備投產條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梅濤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三春 通訊員 裴斌
火箭、衛星,批量生產,製造、組裝、聯控聯調,一條街完成。這樣的場景,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即將成為現實。10月14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探訪我國首個商業航天基地建設,從中了解到,可年產百顆衛星、年產20發火箭的兩大園區,相繼進入投產運營倒計時。
衛星、火箭量產進入倒計時
穿行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8平方公裡示範區內,航天大道北側,武漢衛星產業園內,是一片火熱的建設景象。
「園區所有建築已經封頂,正在進行內部裝修。目前600多人正加班加點趕進度。」 衛星產業園項目總工孫景龍說。
衛星產業園內,如鯤鵬展翅的衛星載荷製造中心大樓居中,兩側分別是太空飛行器智能製造中心、微小太空飛行器製造中心、空間應用製造中心、綜合保障樓等,園區建設初具雛形。
衛星產業園區規劃用地426畝,一期投資15億元,規劃建設用地200畝,建築面積7萬餘平方米,於2019年4月份正式開工建設。其中,設備最多、建設任務最重的就是衛星的生產製造「車間」——太空飛行器智能製造中心。
「我們的腳下可大有文章。」 進入太空飛行器智能製造中心,孫景龍指了指腳下。原來,根據技術要求,智能製造中心廠房地面承重能力達到5噸/平方米。為了確保這一標準,廠房近18000平方米範圍內,打下了2000多根混凝土樁。
牢固的地面上,是潔淨的廠房。衛星生產廠房潔淨度要達到8級,因此牆面和頂部裝修全部要加裝淨化鋼板。最大的淨化鋼板單塊高6米寬1.2米,重約130公斤。廠房內部高度16米。這樣的鋼板需要豎向拼裝兩塊半。而每安裝一塊大鋼板,就需要兩臺升降機8個人同時操作才能完成。
記者現場看到,製造衛星的相關設備陸續進場。根據設計,智能製造中心100米縱深的廠房內,一邊,衛星的零部件倉儲區、部件組裝區、總體裝配區等一字排開;另一邊,主要開展衛星成品的質量測試、振動測試、真空熱實驗等等。據了解,衛星的組裝幾乎全為智能化、機械化操作。
武漢衛星產業園將在園區打造全國首條衛星批量化生產線,具備年產百顆衛星的生產能力,我國衛星智能化批量生產的序幕也將在這裡開啟。
「下個月有設備進場調試,2021年一季度項目建設完成,力爭具備投產條件。」 孫景龍說。
走出衛星產業園,正對面的航天大道南側,是佔地500畝的火箭產業園區。只見火箭總裝測試廠房、綜合廠房、綜合樓、動力站等錯落有致,靜靜矗立。
「火箭產業園(火箭總裝總調中心一期)項目建設目前已全部完成,具備投產條件。」航天產業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該園區主要生產快舟系列運載火箭,投產即可形成年產20發固體運載火箭的總裝測試能力。
在航天產業基地,航天科工系的電磁防護材料產業園也計劃2021年投產。納米新材料、鼎甲計算機軟體、新能源船舶等項目也已開工復工。
產城融合按下「加速鍵」
火箭、衛星兩大產業園區投產運營在即,佔地40畝的航天產業港一期已經建成,港內人才公寓、食堂、辦公空間一應俱全。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規劃面積68.8平方公裡,2017年10月正式開工建設。由武漢市政府聯合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
立足於火箭、衛星產業園等東部航天產業集群,基地先期建設了8平方公裡產城融合示範區。
「不只是航天產業港,產城融合示範區內,道路已成網成環。還建成了航天公園、產業港公園。」武漢航天產業基地副總經理郭傑介紹,集遊泳池、羽毛球館等於一體的文體中心年底即將建成。九年一貫制學校、三甲醫院、商業中心的建設也相繼啟動。
此外,武漢市新洲區成立了航天產業基地發展工作專班,全面助力航天基地牽引重點項目加速落地開工,形成產業集群示範效應。據介紹,今年截至9月,基地已累計新籤約7個項目,籤約額17.55億元。總投資額近百億元的一批項目均已達成初步落地意向。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將打造商業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三大產業集群,計劃用10年時間,形成近600億元產值的產業新城。
郭傑介紹,根據規劃,2020年底,雙向八車道、總長17公裡的航天大道將全面建成,貫穿整個產業基地。2021年,航天產業基地啟動西部門戶區發展,橋頭堡公園呼之欲出。2023年基地中部區域的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提升。
以產業帶動人氣建設城市新區,我國首個商業航天基地,正在按下「加速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