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溫泉博物館」兩層樓仿英式磚造建築,前身是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藍天之下經過北投國小師生努力,將原是荒廢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於1998年開館成為現在的北投溫泉博物館,且公告為三級古蹟。
北投溫泉博物館開館至今走過20年,那更多深不可知的年頭,全在館內從一樓大浴場、片語拾光到二樓塌塌米大廳、望樓等場域為我們開啟時光大門,換上館內提供的拖鞋,走讀歷史歲月吧!
在景觀臺望去與北投溫泉博物館平行的位置,有一片草地幾個石板鋪在上面,規劃出可以近看溫泉博物館側身的動線,順著走過橋會接到光明路。
在這沒有通往溫泉博物館館內的側門,唯一出入口是在中山路斜坡上。陽光難得燦爛,狗狗懶洋洋的在北投兒童樂園階梯,趴著就是一個舒服的模樣,人群也跟著散發暖洋洋的笑容。
開放時間從上午九點~下午五點的北投溫泉博物館,入口進來會是在館內二樓位置,將鞋子替換成館內提供的拖鞋,依照人員指示把鞋子放進左側的鞋櫃,開始自由的參觀吧!塌塌米大廳濃濃的稻香,吸引不少遊客坐在這,順著陽光灑落慵懶或拍下紀念性的照片。
在人群移動之下有時候看見的光影,舉手投足都顯得柔美,從望樓也能看見北投圖書館、北投公園內綠意盎然的美貌。北投的美在早期溫泉旅館林立,就有目共睹猶如天然的攝影棚,讓在這拍攝臺語影片不下百部,至今依然可以循著臺語老片播放走訪北投舊情風光。
1896年溫泉事業漸漸的興起,到二戰結束國民政府來臺,對日治時期發展為娛樂場所的新北投溫泉事業經營模式並沒有禁止,而是訂定管理辦法,讓北投不但是飲酒作樂場所,也是在那年代日本觀光客必遊之處。
在一樓共浴溫泉鄉區域裡,玻璃櫃的火柴盒就正在訴說在1970那年代飯店、旅館多達85家之多,火柴盒為那時代帶來方便外,也成為廣告媒介,透由外觀設計更能感受到時代軌跡可愛的地方。
小浴池當時以服務女賓與孩童為主,透過浴場空間的大小,也可以窺知那時男尊女卑的社會氣象。小浴池的花磚,存在阿公阿嬤的時代,讓人多看幾眼都有特別回憶,畫面也在腦中一一浮現,你們看了也有相同感受嗎?
走進時光長廊,歷經不同時代更替從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到現在的北投溫泉博物館,一幕幕隨著泛黃照片帶領,更清楚了解每個時代留下的歷史軌跡與北投演變。
順著大浴池兩側,木製窗框、頂著巴洛克彩色玻璃的樣貌,不再開啟遞送毛巾乾衣的窗口,原本整個浴場漆滿綠色油漆,保留了這部分作為不同時期使用的證明,北投石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礦石,800公斤訴說深百年歷史,都是珍貴也是北投溫泉博物館在此延續浴場的公共精神,新與舊不停傳頌紀錄。
老歷史舊古蹟,我在北投深深感受到時代的串流,不急著用現在潮流元素改變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而是在地人文風情還有不同時期使用存留的足跡,為我們更具體還原北投、北投溫場公共浴場風貌;現在就搭上捷運,坐上公車一起走入北投,展開一場知性小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