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社會「神經末梢」 實現全域強制垃圾分類全覆蓋

2020-12-11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固廢網訊:走進位於花都區的融創文旅城內,一條長達230米的垃圾分類長廊映入眼帘。遊客們一邊欣賞鄉村風景,一邊學習垃圾分類知識。

在海珠區沙園街道科普樂園,有一條由四種顏色組成的跑道,跑道旁的滑梯、蹺蹺板、飛行棋等遊樂場所均採用和垃圾分類四色相匹配的風格設計,和諧地組成了小朋友們的遊樂場地。

如今,從社區到鄉村,從城市標誌性建築物、廣場園區、地鐵公交碼頭到工地圍牆、報刊亭,廣州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垃圾分類元素,垃圾分類宣傳已深入社會的「神經末梢」。

去年以來,廣州實現全域強制垃圾分類全覆蓋,實現了基層社區全覆蓋、城鄉統籌全覆蓋、政策體系全覆蓋和考核監督全覆蓋。在垃圾分類實踐中,廣州不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奏響一曲超大城市垃圾分類合奏曲,為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和老城市實現新活力釋放出強大動能。

基層社區全覆蓋

建立「五位一體」聯動機制

社區垃圾分類投放點遮雨、洗手、夜間照明等配套功能一應俱全;廢棄果皮、蔬菜倒入智能回收箱將實現「變廢為寶」,製成環保酵素巧妙運用於日常生活……

走在越秀區東山街新河浦社區,滿眼皆是垃圾分類工作創新實踐,全民參與分類、各方動員助力共同營造出宜居的生活環境。

「垃圾分類政策的落實,有賴於建立垃圾分類治理的長效機制。」越秀區東山街黨工委書記許波介紹,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向縱深發展,東山街制定了聯席會議制度,轄區內居住小區、機團單位、經營場所等成員單位的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定期參與會議,協調解決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實現「政府牽頭、齊抓共管、全民參與」。

2019年8月16日,新河浦社區生活垃圾分類聯席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順利召開,15個機團單位、2名回社區報到的在職黨員代表和2名群眾代表出席會議。

和東山街一起探索垃圾分類的還有北京街都府社區。社區轄內的垃圾分類先進單位區中醫院院長擔任主任委員,會議成員均為轄區機團單位和在職黨員。結合在職黨員進社區工作,組建在職黨員垃圾分類先鋒隊,積極落實「三個做好」,讓在職黨員堅持在家裡、在本單位、在本社區都做好垃圾分類。

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廣州將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提升社會文明水平的目標與社區治理相結合,堅持「黨建引領+居民自治+政府治理+社會組織參與」的原則,構建社區垃圾分類共建共治體系。

現在,廣州每個社區黨工委書記手中都有一本被稱為「社區垃圾分類十二步工作法」的小冊子。這本冊子對基層幹部如何組建社區垃圾分類工作聯席會、如何安排社區幹部和黨員逐戶上門溝通、如何解決鄰避問題組織社區居民確定分類投放點等工作方式方法進行了詳細指引。

廣州不斷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居委會、業委會、物管公司、志願者「五位一體」聯動機制,依託社區垃圾分類聯席會議平臺,多方共謀、共建、共治、共評,統籌推動社區垃圾分類工作開展。

目前,全市1614個社區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工作,普遍建立垃圾分類聯席會議制度,23萬在職黨員回社區加入聯席會、參與垃圾分類桶邊指導。

海珠區南華西街敬和裡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老舊房屋組成的混合型社區,社區實施南華西二期微改造后街巷風貌煥然一新。

原來,敬和裡社區劃分為3個黨建網格並成立樓宇黨支部,將垃圾分類融入社區黨建工作中,著力構建「網格先行、黨員帶頭、社會參與」垃圾分類工作格局。聚焦「樓層撤桶」「投放點選址」等難題,樓宇支部牽頭召開「線下」議事會和「線上」討論會,分析研究,提出建議。

以垃圾分類為切入點建立起的共建共治的社區管理體系,在疫情防控、文明創建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實施社區封閉管理後,垃圾分類聯席會議迅速擴展職能,快速構建起轄內機團單位、居民群眾的溝通反饋平臺,為社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廣州市花都區新華街馬鞍山社區錦尚蓬萊小區共有1336戶業主,龐大的基數讓社區疫情排查工作遇到不小困難。「居委會之前開展垃圾分類等工作不斷加強健全志願服務隊伍,這支由物管工作人員、轄區在職黨員等人員組成。」馬鞍山社區居委會主任王達棟表示,志願服務隊伍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指導居民分類投放廢棄口罩,引導居民在「穗康」申報健康情況,積極參與社區聯防聯控,加強檢查登記。

依託垃圾分類動員體系,藉助樓長、志願者入戶等機制,大部分社區已經建立起直達家庭的宣傳渠道,這些渠道成為傳播疫情防控知識、發動居民參與創文的快速通道。

城鄉統籌全覆蓋

村裡颳起「文明新風」

四大垃圾分類設施「神器」進村巷,定時定點設四個時段,8小時都可投;餐飲店也要「交作業」……今年5月,廣州市天河區車陂街在全市率先開展城中村垃圾分類優化提升試點工作,廣州垃圾分類的「觸角」延伸到城中村等地區。

白雲區作為廣州人口第一大區,城中村流動人口倒掛情況明顯,租客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有限。「如果屢次發現不分類,我就不租給他了。」黃女士是均禾街土生土長的清湖村人,也是一名棟長。為破解難題,白雲區全面推行「棟長負責制」,建立村社監督房東、房東監督租戶的約束機制。

作為超大城市,除了居民社區,廣州還有農村、城中村和集團單位等各種社會形態。垃圾分類是一場全民運動,只有奏響合奏曲,才能更有效提升社會文明程度。

2019年8月13日,《廣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印發。計劃指出,通過城鄉全域同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進行全方位覆蓋,標誌著廣州市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的全面開啟。

拿出積分卡,刷上二維碼,桶口自動開,垃圾投放好,積分存起來……簡單幾個動作,從化區西塘村村民張姨就完成了一次垃圾分類投放。廣州市從化區鰲頭鎮西塘村在全省首度引入垃圾分類智能平臺「美麗銀行」,村民存進去的是垃圾,取出來的是可以兌換商品的積分。

2019年9月10日,廣州市2019年鄉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暨鄉村公廁建設進展情況通報會在從化區鰲頭鎮西塘村舉行,要求廣州白雲區、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從化區、增城區7個涉農區圍繞「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主線,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納入區、鎮(街)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社會綜合治理、年度工作目標總體規劃,同步推進。

目前,全市1144個行政村全覆蓋實行垃圾分類,還重點打造100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村,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新動能。湧現出白雲區大源村、花都區竹洞村、錦山村和從化區西塘村、蓮麻村、南平村等一批示範點,花都區被列為省內唯一的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區。

「廣州流動人口多,所有社會形態都有,這一點和北京、上海不一樣。」作為環評專家,海景博士是廣州市城市廢棄物處理公眾諮詢監督委員會第二期委員。她認為,廣州一直全方位紮實推進垃圾分類工作,老百姓的知曉率、分類準確率和參與度都在逐步提高,這也是居民素質提高的表現。只有市民整體素質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才能隨之提高。未來,垃圾分類成為廣州社會文明的「風向標」。

長效機制全覆蓋

推動垃圾分類文明習慣養成

要讓垃圾分類成為一種習慣,還需要制度進行約束。

早在2011年,廣州市就施行了國內第一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方面的政府規章。經過多次修訂,《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於2018年7月1日起施行,配套考核、獎勵兩個管理辦法,階梯計費、生態補償、低值回收三大經濟激勵政策,12個場景精準指引及多項實施細則,形成「1+2+3+N」的生活垃圾分類政策體系。

廣州不僅首次以政府規章的形式作出生活垃圾分類的規定,還搶先打開了垃圾分類立法之門。2018年8月20日上午,一名李姓男子在廣州市黃埔區中山大道附近,將一批菜譜、餐館淘汰的廢舊餐桌等物品,隨意丟棄在馬路邊。兩名執法隊員當場向李某處以罰款200元。

而這,不僅是廣州,更是全國首張垃圾分類個人罰單。目前,全市11個區均有生活垃圾分類執法立案。2017年9月至2020年10月,廣州市累計檢查單位10萬餘次,發出整改通知書11648份,立案4520宗份。通過強制規範和教育引導「雙管齊下」,促進市民垃圾分類習慣養成。

與此同時,將垃圾分類工作列入廣州地區精神文明創建內容並進行考核,納入主題教育活動重要內容和全市績效考核重要指標。藉助創文領導小組,統籌城市垃圾分類和文明創建工作,每年召開全市大會,同步動員、同步推進、同步考評,有力推動垃圾分類文明習慣養成。

有了政策,還要監督執行才能見成效。廣州不僅實現了政策體系全覆蓋,還要實現考核監督全覆蓋。

目前,廣州已建立市、區、鎮街、社區四級垃圾分類考核體系,實行年度指標任務分解、常態化督查督辦,分類責任人日自查、社區周巡查、區街月匯總、市區季考核管理。每季度通報公布考核排名結果。對排名靠後的區和鎮街進行一把手約談,層層壓實各級責任。

「垃圾分類是久久為功的事情,制度是壓實推進的保障。廣州的制度比較謹慎,但是一旦推出都能執行,這一點廣州的思路非常清晰。」海景博士給廣州的這一做法點讚。長效機制的建立,將繼續推動廣州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持續走在全國前列,高質量打造生活垃圾分類廣州樣板。

■樣本

一家百年名校的垃圾分類實踐

每天清晨孩子們打掃校園的身影,成為日常的風景;就餐時,志願者在餐具回收點引導同學們分類投放……在紅牆綠瓦的百年名校執信校園,「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是師生的共識。

垃圾分類必須從中小學生抓起、從孩子們抓起,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近年來,執信中學通過「三融入三結合」的途徑,鼓勵引導師生關注環保、投身垃圾分類行動,形成了垃圾分類實踐的「執信經驗」。

環保理念三融入:立德樹人有成效

「垃圾分一分,校園美十分」「環境美一分,健康加一分」……臺上,執信中學老師羅朝霞,以情景短劇、垃圾分類宣傳視頻、互動遊戲等方式,向課堂內的學生講授廣州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希望學生們在垃圾分類上「從我做起」。

2019年9月,廣州市首次將垃圾分類作為開學第一課,廣州市教育行業生活垃圾分類專項行動在執信中學啟動。隨後,全市3400多所學校都在開學一周內組織了一次垃圾分類開學第一課,動員200多萬學生參與垃圾分類,通過「小手拉大手」,輻射超過50萬戶家庭。

今年9月開學典禮上,何勇校長以「勤於修身、儉以養德」為主題給同學們上了新學期第一堂思政課。「我們學校的學生已自覺參與垃圾分類多年。」執信中學黨委書記陳民介紹,早在10多年前,參與團委志願活動的學生便意識到被丟棄的易拉罐、礦泉水瓶具有回收價值,並號召師生家長及志願服務中的幫扶對象收集可回收物變賣,由此形成了執信中學最早的垃圾分類實操經驗。

這支志願服務隊在一代又一代的執信師生中延續,並帶領全校其他師生持續參與垃圾分類。2013年,學校獲評為廣州市垃圾分類教育示範基地;2018年11月,學校獲評為廣東省校園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示範基地。執信中學還被中央文明辦指定為全國垃圾分類進校園工作項目基層聯繫點。

陳民表示,通過「三融入三結合」的途徑,校園垃圾分類落地見效,「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成為執信校園師生的共識。

在圖書漂流活動和畢業班贈書活動基礎上,推動教材循環使用活動……陳民表示,執信中學將垃圾分類融入國家課程體系中的所有學科教學和校本課程開發。在現有的校本課程中,超過10%的課程涉及垃圾分類和環境保護。學校為垃圾分類教育專門開發了STEM校本課程《智能分類垃圾桶設計與製作》等。

班會課上學習垃圾分類;參與廢舊電池和廢舊紙張的回收活動;宿舍文化節中進行垃圾分類知識競賽;每次值周時進行垃圾分類……對於廣州市執信中學高二2班的王寧來說,進行垃圾分類,早已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學校,我們主動分類;在家,我父母不小心扔錯了垃圾桶我也會及時提醒他們。」

垃圾分類教育和行動「三融入」,不僅體現在課程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校外的「第二課堂」,也成為三融入的重要部分。「去年11月,我們作為志願者走到社區裡普及垃圾分類知識,能為環保做貢獻令我感到自豪。」王寧說。

教育行動三結合:垃圾分類持之以恆

執信校園裡,美麗整潔的環境中踐行綠色環保理念;師生共同栽種的綠色志願者長廊,充滿書院氣息和人文情懷……執信中學把垃圾分類教育和行動與勞動教育、環境教育和創新教育結合,達到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的目的。此外,學校垃圾分類管理實行責任人制,制定了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制度和生活垃圾分類操作規範,將長效機制踐於行。

目前,執信中學與10餘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研院所、企業等建立了合作關係,每年多次分年級分批到合作單位開展社會實踐,要求每個學生三年的社會實踐地必須涵蓋紅色教育、高新科技、生態環境等,提高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全面認識,拓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將垃圾分類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學校要求師生強化杜絕浪費、減少垃圾、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積極參與學校班級的清潔衛生勞動,做到知行合一、教學相長。

「在校園裡我們倡導減少製造不必要的垃圾,有些班級倡導不設垃圾桶,從源頭上引導減量。我們開展過校園配置垃圾桶數量的大討論,通過實踐證明校園裡合理配置垃圾桶數量和恰當的擺放位置能有效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陳民介紹,創建垃圾分類教育示範基地後每天產生的其他垃圾從生均1.058升降至0.6458升;每天產生的可回收物從平均每天10公斤增加到14公斤。餐廚垃圾從每天人均0.3846升減少至每天人均0.3567升。

與環境教育相結合,學校創建垃圾分類教育示範基地,每學期圍繞垃圾分類和環境教育為主題開展一節主題班課、一次主題黑板報、一次國旗下講話、一個科技項目展示、一個項目參賽、一節公開課等「六個一」環保教育活動,切實推進垃圾分類在校園蔚然成風。

學校將創新教育相結合,大力推進基於新課程標準融合「5G+Ai」的教育教學改革試驗,探索通過學生參與垃圾分類、垃圾處理和環境保護的研究項目,開展科研,充分認識垃圾分類對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垃圾分類為執信學子帶來了改變:在觀念上,同學們意識到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只有做好分類,我們才能夠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在習慣上,養成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浪費,從源頭上減量,對垃圾進行分類。」陳民表示,廣州市執信中學將以垃圾分類為抓手,積極推動文明校園建設,努力成為全國文明校園的一面旗幟。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南京八卦洲垃圾分類全覆蓋 實現垃圾不出島
    中國江蘇網訊 自2018年3月份以來,棲霞區八卦洲街道按照全域開展農村垃圾分類的要求,用2個多月時間實現了農村垃圾分類全覆蓋,形成了較具特色的經驗,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八卦洲街道累計分發農戶小垃圾分類桶2.13萬個,設置分類收集點810處,投放240L大垃圾桶1600多個,添置71輛分類收集車輛,新建成1300平方米大件垃圾分揀中心及信息監管中心、1個餐廚廢棄物處理站和7個村級垃圾分類積分兌換超市,改造提升了洲內有機肥料廠,1處垃圾中轉站正在進行選址和設計。
  • 嶗山區垃圾分類全覆蓋並實現創新垃圾分類利用
    嶗山區在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的基礎上,鼓勵企業投資建設建築垃圾、大件垃圾及廚餘垃圾處置廠,實現就地處置減量和資源化再利用,截至9月份,實現垃圾減量2682噸,節約處置清運費用130餘萬元。走出一條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嶗山模式」。
  • 發放11.2萬個入戶廚餘垃圾桶,天橋區生活垃圾分類全域覆蓋
    截至11月底,天橋區共出動作業車輛44627車次,行程763881公裡,共清運生活垃圾約25萬噸,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域全覆蓋。道路精細化保潔進一步提高天橋區環管中心建立了「衝、灑、洗、吸、掃」多元化保潔體系,特別是在治理重點和難點區域,採取「人機結合」的作業模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保潔質量;採取「歇人不歇車」的作業方式,增加作業時間,提高機械化作業使用率。
  • 歸德街道「三統一」 保障垃圾分類全覆蓋
    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響應區城管委「奮戰100天,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號召,歸德街道為推動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每月進行一次城鄉環衛一體化座談培訓,針對針對歸德地域面積大、村莊規劃較原始、人口多等問題,共投資2000多萬,實施「三統一」工作,促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的提升
  • 雁塔區公共機構、場所等垃圾分類將實現全覆蓋
    年底前,雁塔區公共機構、公共場所、經營場所等垃圾分類將實現全覆蓋,城市原生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為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宣傳監督和執法查處力度,2020年雁塔區共督促檢查小區3148個/次,單位及沿街商鋪9699家/次,現場督促整改生活垃圾分類問題4013個,下發整改督辦單118個,同時完善健全「三支隊伍」,組織宣傳員1232名、督導員1043名、引導員1455名,推動全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 淳安垃圾分類接軌「杭州模式」 千島湖鎮城區實現「撤桶並點」全覆蓋
    淳安垃圾分類接軌「杭州模式」 千島湖鎮城區實現「撤桶並點」全覆蓋杭州網  發布時間:2020-05-12 16:33:502020年5月11日,隨著淳安縣千島湖鎮新安大街漁人碼頭停車場外最後一處垃圾桶被撤除,標誌著淳安城區範圍內已全面完成垃圾分類撤桶並點工作,實現垃圾分類「杭州模式」全覆蓋。
  • 本月起,廣州垃圾強制分類要來了!南沙……
    廣州垃圾強制分類終於來了!今年內,廣州市實現轄區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物業小區全覆蓋,分類收運線路全覆蓋,資源回收、有害垃圾分類收集全覆蓋,社會動員全覆蓋。按照工作目標,2020年年底前建成完善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創建「兩個1000」樣板,即生活垃圾精準分類樣板居住小區1000個,示範行政村1000個全市居住小區(社區)、城中村、農村行政村垃圾分類全覆蓋,全市11區170條鎮(街)
  • 南京12個街道今年垃圾分類全覆蓋 還有11個菜市場可以就地處理餐廚...
    中國江蘇網訊 在昨天南京市委、市政府的例行發布會上,南京市城管局通報了垃圾分類工作的最新進展。今年南京市將在全市12個街道率先實現垃圾分類投放、收運、處理的全覆蓋,11個農貿市場實現就地處理餐廚果蔬垃圾。此外,南京將在江北、江南各建一座餐廚垃圾處理廠。
  • 全域推進!屈子祠鎮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再深入
    汨羅融媒體訊(記者 胥揚 通訊員 伏強)10月24日上午,屈子祠鎮召開全域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動員部署會,講解垃圾分類相關業務知識,11個行政村的分管人代表村支兩委與鎮人民政府籤訂工作責任狀。據了解,屈子祠鎮作為全市的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試點,從今年5月起率先啟動鎮居民生活垃圾分類中轉站運營,先行在鎮內4個行政村進行試點。
  • 實現垃圾分類,湖南各地有了時間表
    日前,省政府印發《湖南省地級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根據方案,2021年,全省地級城市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並協同處理廚餘垃圾。全省地級城市要在2025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還將納入生態文明建設和政府績效考核內容。
  • 今年年底,常德市城區公共機構要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尚一網訊(記者 李萌 文/圖 )11月30日,常德召開市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動員會,全面動員和部署我市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副市長尹正錫出席會議並講話。依據《湖南省地級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我市示範片區和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以「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包括餐廚垃圾、家庭廚餘垃圾和其他廚餘垃圾)、其他垃圾」的「四分法」為基本類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市城區公共機構和示範片區可根據生活垃圾產生情況在「四分法」的基礎上合理確定具體分類類型。
  • 新北區加快垃圾分類體系建設,試行垃圾四分類智能投放
    今年,常州市印發《2020年常州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公布第四批城鄉生活垃圾分類點位清單。《方案》指出,2020年,全市1904個公共機構將全面實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 擴大垃圾分類制度覆蓋範圍 全市今年創建84個垃圾分類示範區
    新京報快訊(記者何強)隨著生活便捷性提高,生活垃圾如何處理,成為困擾居民的一大難題。今日(9月10日)記者從市政協召開的垃圾分類處理重點提案檢查督辦座談會上獲悉,2018年,全市要創建84個垃圾分類示範區,擴大垃圾分類制度覆蓋範圍,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
  • 黃岡部署市區機關事業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
    12月7日,市區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會在黃州區建新社區召開。會議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於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要求,全面推進市區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副市長劉忠誠出席會議並講話。
  • 浙江蘭溪垃圾分類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共贏
    運行以來,共收納大件垃圾29026件,修復1910件,市民免費認領物品711件。該項目還獲得中國環衛協會垃圾分類項目銀獎。近年來,蘭溪結合本地產業特色,以「垃圾革命」「無廢城市」創建為契機,按照「大分流、小分類」原則,逐步構建起「建築垃圾資源化、大件垃圾公益化、生活垃圾無害化」的垃圾全品類治理體系,建設全鏈條閉環體系,實現城鄉垃圾分類全覆蓋。
  • 對「強制」垃圾分類的看法作文訓練
    對「強制」垃圾分類的看法作文訓練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根據規定,個人或單位未按規定分類投放垃圾都將面臨處罰,因此這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陸續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
  • 黃岡市部署市區機關事業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
    12月7日,黃岡市區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會在黃州區建新社區召開。會議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於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要求,全面推進市區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副市長劉忠誠出席會議並講話。
  • 精細化分揀再升級 大興龐各莊鎮實現智能垃圾分類全覆蓋
    龐各莊鎮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結合前期試點經驗總結,現已在其他43個村全部實現分類組桶入戶全覆蓋,組建157人分揀員隊伍,並配備智能垃圾收集車129輛,實行「移動收集」,撤出垃圾大箱233個,新增建立生活垃圾分類驛站9處。
  • 重慶三年三步走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重慶日前印發了《重慶市深化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將分三年三步走,實現全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基本建成的目標。根據行動計劃,重慶將推出45項具體舉措,確保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落地見效。
  • 深圳垃圾強制分類明起正式開罰 垃圾分類設施基本到位
    執法人員針對物業公司未按規定公示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開出整改通知城管部門全市檢查一天開出82份責令整改通知書,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表示,垃圾分類應做好宣傳教育,多一點耐心本周是深圳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專項執法的宣傳緩衝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