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於嶗山區沙子口街道的廚餘垃圾處置站,現場沒有異味,工作人員正把收集到的垃圾加到有機垃圾處理機中,利用生物降解技術,通過菌群自身發酵將垃圾分解最後轉化為高效的有機肥,垃圾資源化利用就在這些機器的「一吞一吐」中實現。嶗山區在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的基礎上,鼓勵企業投資建設建築垃圾、大件垃圾及廚餘垃圾處置廠,實現就地處置減量和資源化再利用,截至9月份,實現垃圾減量2682噸,節約處置清運費用130餘萬元。走出一條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嶗山模式」。
前端發力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
為了確保垃圾分類工作有章循、有人管、有人做,嶗山區制定下發了《嶗山區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2019年嶗山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行動方案》等系列文件。嶗山區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按照要求,積極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按「四分法」將餐廚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進行分類,大件垃圾和裝修垃圾實行源頭分流,目前已經基本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
嶗山區因地制宜,根據居民小區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方法推廣垃圾分類。位於嶗山區松嶺路的金領美地小區的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十分奪人眼球,智能垃圾分類設備把金屬、紙張、織物、塑料等可回收垃圾類別,以及有害垃圾類別分門別類,居民在投放垃圾後,設備會自動稱重,計算出積分,居民可使用積分兌換紙巾、毽子、垃圾袋等生活用品,提升了居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截至目前,嶗山區共組織垃圾分類相關宣傳活動2200餘次,新配置分類垃圾桶5600餘個,增配分類車輛13臺,109個農村社區已實現分類全覆蓋,中心城區居民分類覆蓋率達到87%。
積極探索垃圾末端分類處理再利用
嶗山區通過鼓勵企業投資,建成建築垃圾、大件垃圾及廚餘垃圾處置廠,實現就地處置減量和資源化再利用。以廚餘垃圾為例,在建設處置廠之前,每噸垃圾處理費用高達700元,現在僅需200元。
在沙子口街道漢和社區西側,看似不起眼的廠區大門上掛著一個非常醒目的牌匾——嶗山區垃圾分類宣教中心,這裡也是青島天樂弘環衛園林工程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的大件垃圾處置廠,嶗山區的大件垃圾、綠化垃圾就在這裡化腐朽為神奇,變廢為寶。據該處置廠相關負責人介紹,垃圾處置廠佔地300平方米,針對大件垃圾處理產生的木質類和綠化廢棄物進行資源化、無害化處置,日處理木質類垃圾6噸。 「在500℃到600℃的高溫下,將有機物質置於缺氧狀態下,對其有控制地進行高溫分解,生物質中的油和氣燃燒掉,高溫分解生成生物炭和木醋液。其中,生物炭是土壤改良修復中不可多得的原料之一;木醋液可用於消除異味和消毒殺菌,這兩種物質能夠產生非常好的經濟價值,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 」
在青島宏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院內,一輛輛滿載建築垃圾的貨車在地磅上稱重。「以前,這些建築垃圾由施工單位將其運送到指定的填埋地點,一般用來山體恢復或是填海,這對居民的用水、海洋環境都會產生影響。 」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經過處理,這些原本毫無用處的建築垃圾碎塊被粉碎成為直徑不同的小顆粒。小於5毫米的顆粒可以用於道路鋪設的墊層或者用來製作透水磚,大於5毫米小於10毫米的顆粒可以用於混凝土的原材料,實現了建築垃圾的變廢為寶。 」為了防止在粉碎建築垃圾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粉塵汙染,公司將整套破碎設備放置於地下,用水泥加蓋並覆蓋綠色植被,確保在處理建築垃圾過程中不會對環境產生二次汙染。
「自嶗山區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以來,累計處置建築垃圾3600餘方,處置廚餘垃圾1200噸,處理大件垃圾85餘噸,生產木醋液17餘噸,生產生物炭22噸,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嶗山區城市管理局資源管理科負責人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