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幼兒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如何確保幼兒獲得應對未來挑戰所需要的資質與能力?本期聚焦日本新一期《幼兒園教育要領》帶來的新理念與新趨勢。
————————————————————————————
在全球化與信息化日漸加劇的背景下,未來社會的發展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置身於知識、信息與技術加速進化的洪流之中,人工智慧是否會擠佔人類的就業機會,學校所教授的內容能否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種種疑慮與擔憂引發了日本政府對學校教育的重新審視。面對難以預期的未來社會,幼兒教育同樣面臨著全新挑戰。
隨著日本國內少子高齡化狀況的不斷加劇,社區的人際關係正在逐漸疏離,日本幼兒教育正面臨由生活環境稀薄化帶來的幼兒生活體驗不足、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不良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通過幼兒教育為個人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如何確保幼兒能夠通過教育與保育獲得應對未來挑戰所需要的資質與能力,是日本政府尤為關切的重點課題。
2017年3月31日,日本正式發布新一期《幼兒園教育要領》(2018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昭示了未來十年日本幼兒園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與內容。在此基礎上,日本又相繼頒布了《幼兒園設施配備方針》修訂案(2018年4月)、《幼兒園教育手冊》(2019年12月)等頂層規劃,並從2019年10月起全面落實幼兒教育與保育的無償化措施。從上述系列法案與政策規劃中,不難管窺日本幼兒教育與保育的新趨勢、新特點。
幼兒發展的方向指引| 幼兒入小學前的「10大核心素養」
通過幼兒園到高中的教育,日本政府認為學生應該均衡掌握「知識與技能」「思考、判斷與表達能力」「學習積極性與豐富人性」三大核心素養。而幼兒園作為學校教育的準備機構,需要培養幼兒形成三大核心素養的基礎能力,而培養方式則是通過遊戲來幫助幼兒形成今後順利銜接到學校教育的一體化能力。
圍繞兒童進入小學前所應具備的資質素養,日本政府提出「10大核心素養」,分別是「健康的身心」「自立心」「協同性」「道德心與規範意識的萌芽」「與社會生活的相關性」「思考能力的萌發」「接觸大自然並尊重生命」「對於數量、圖形、標識、文字等形成一定的興趣和關心」「運用語言進行一定的交流」「豐富的感性與表達」。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10大核心素養並不是統一的標準也不是幼兒發展程度的考核標準,而是幼兒成長發展的方向指引。10大核心素養的列出更多是為了方便教師基於這些視角去觀察和發現每一個孩子的特點,而教師的這種觀察和關注反過來能夠促進兒童朝著素養所指向的目標去成長。
日本政府和教育界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教師需要基於上述10大視角甚至更多樣化的視角去觀察每一個孩子,基於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階段提供適時而必要的支持。與此同時,幼兒階段教師與小學教師之間可以藉助「10大核心素養」這一內容框架,具體而全面地對幼兒個體的發展狀況與性格特點進行信息共享,為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平穩銜接創造條件。
以平等姿態實現幼小銜接| 從「適應小學」到重視「幼兒期」
迄今為止,日本圍繞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進行了多種層面的探討分析,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兒童入學後為幫助其適應小學階段學習而開展的「起跑型課程」。可以說,這些探討分析多聚焦於如何讓幼兒園兒童適應小學生活,帶有濃濃的「小1對策」,即「小學一年級至上」的色彩。但另一方面,自2020年起開始實施的日本新一期《學習指導要領》以及2018年起全面實施的《幼兒園教育要領》中,卻尤為強調從幼兒期到小學兒童期教育的銜接性與一貫性,將幼兒園教育與小學低年級教育作為一個整體,確定為「培養學習之基礎能力」的關鍵階段,提出了幼小銜接期教育課程的重要性。
作為日本文部科學省智囊團的日本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此前發表的報告書指出,應將幼小銜接期的教育課程分為兩大板塊,一是「致力於將幼兒期學習活用於小學生活與學習的5歲幼兒課程」,又被稱為「入門課程」;二是「小學入學後開展的綜合型相關課程」,又被稱為「起跑型課程」。具體來講,就是真正實現幼兒園與小學的協同協作,在幼兒園階段開展5歲幼兒的入門課程基礎上,繼續開展小學入學後的起跑型課程。
吸引更多家長參與| 構建「向社會開放的教育課程」
「向社會開放的教育課程」是貫穿日本新一期《幼兒園教育要領》以及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的關鍵要素,即學校教育需要迎合社會變化,通過更好的學校教育回饋社會,同時學校教育需要協作家長、地區居民以及社會教育相關人員,集社會之力共同培養孩子。
為此,日本政府提出要將幼兒園打造成家長、地方居民以及幼兒教育、育兒領域人員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溝通交流的安心愉悅場所。具體來講,就是在幼兒園內配備家長相互交流的場所,兒童上下學時家長之間、家長與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的場所,教師辦公室中構建教師與家長商談的場所。同時,有計劃地設定上下學路線,讓兒童、家長以及教師能與當地居民充分接觸交流。
此外日本政府還強調,幼兒園設施將面向殘障兒童,實現無障礙化,有意識地創設能夠幫助兒童學會自主規避危險的相應環境,還將配備能夠防止或減輕外界噪音的設施設備等。
強化育兒援助| 完善幼兒園的保育託管職能
無論是臨時保育還是育兒援助,都是幼兒園教育功能的延展與擴大。為了應對少子化以及家庭與社會要求的多樣化,日本文部科學省開始要求幼兒園將臨時保育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系統中,並進行整體設計與組織實施。日本文部科學省強調,幼兒園應該與家庭緊密合作,同時要協同心理與保健方面的專門人才以及在社區中富有育兒經驗的人員,共同做好育兒援助工作。
2019年10月,日本倍樂生教育綜合研究所發表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幼兒園及保育所的可利用時間與2012年相比有大幅提升,呈現幼兒在園在所時間延長的趨勢。具體來講,幼兒園、保育所及認定兒童園(日本政府於2006年創設的幼保一體化新機構)的每日可利用時間分別為,國立與公立幼兒園7小時29分、私立幼兒園9小時29分、公辦保育所11小時25分、私營保育所12小時2分、公辦認定兒童園11小時24分、私營認定兒童園11小時50分。
與2012年相比,幼兒園和保育所的可利用時間均有大幅提升,同時私立幼兒園的「託管保育」實施率為96.7%、平均閉園時間為傍晚5點46分。與以往相比,有殘障兒童或需要特殊照管兒童的園所比例在逐年增加,此次調查結果顯示,約90%的國立、公立、公辦園所及70%-80%的私立和私營園所內存在殘障兒童或需要特殊照管的兒童,可以說日本幼兒教育及保育機構正在招收更加多樣化的兒童。
推動「育人革命」| 全面推進幼兒教育與保育無償化
2019年10月1日起,日本根據內閣會議於2019年2月通過的《兒童、育兒支援法》修正案,全面落實幼兒教育與保育無償化政策。當前,在日本利用認可保育所、幼兒園、認定兒童園的3-5歲兒童家庭以及免交居民稅的0-2歲兒童貧困家庭,其保育及教育費用均全部免除。而利用認可外保育機構的兒童家庭也在享受類似無償化待遇,日本政府以補助的形式給予援助,但會設定補助上限。
日本加速推進幼兒教育與保育無償化政策,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從2019年10月開始,日本消費稅正式由8%提高至10%,人們的消費負擔不斷加重,該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人們的育兒負擔,而且有利於讓高質量的幼兒教育和保育惠及更多兒童。提高消費稅以後,日本政府每年增加財政收入約5萬億日元,其中2萬億日元被用於以幼兒教育無償化為重點的「育人革命」上。
二是幼兒時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減輕幼兒教育與保育負擔也是緩解日本少子化問題的關鍵一環。同時,日本正在積極向全民福利型社會轉變,為達成該目標需要給予育兒家庭一定的援助,這既是日本長期發展的需要,又迎合了日本社會當前的輿情。
幼兒教育與保育無償化政策落實後,並非表示幼兒教育階段家長需要支付的費用為零。幼兒教育無償化政策的核心是免除保育及教育費用,但無償化的內容並不包含幼兒的飲食配餐等費用。
需要說明的是,日本兒童的早期教育費用包括保育及教育費用、上下園交通費、食材費、園所活動費等。「無償化」是指通過各種細則讓家長需要負擔的保育及教育費用幾乎減免為零,而交通費、食材費、園所活動費等其他費用則按照慣例依然由家長負擔。但因為兒童入所入園的早期教育費用中,保育及教育費用佔比很高,因此免除了保育及教育費用後,家長需要負擔的部分可以說微乎其微,從實質上來講大大減輕了育兒負擔,可謂無限接近無償。
(作者單位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教師報》2020年07月15日第3版
作者: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