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鶴崗的年輕人-虎嗅網

2020-12-18 虎嗅APP


2016-2019年


鶴崗


01 枯竭鶴崗


鶴崗剛登上熱搜那一陣,北漂6年的朱儷安剛剛回到老家休假。網絡上,鶴崗房價「三百每平方」、「五萬一套房」的消息鋪天蓋地,她不斷收到外地朋友的詢問:房子真的那麼便宜嗎?


和去菜市場買菜一樣的道理,朱儷安說,有錢買豬裡脊,沒錢就買豬下水。


朱儷安的同學在鶴崗做了3年房產,近半年,她經常接到外地打來的諮詢電話。不過,沒幾個真的過來買,因為他們發現,房價沒有網傳的那麼便宜。


幾萬塊一套的房子都在偏遠的城區,因為沒人住,大量高層空房隨便扒拉。但進了市區,同樣是棚改房,均價也要二、三千每平方。


在心底,她希望能賣出去更多房子,但特別討厭那些傳得沸沸揚揚的信息,它們把鶴崗描述成末世廢土。更擔心的是,外地人看到房價低的新聞盲目過來,裝一把東北浪漫,可壓根不了解這座城市,發現現實偏離預期,還會瘋狂吐槽。


父輩們則認為,如果大家都奔著鶴崗來,房價遲早得上漲。


7月,朱儷安朋友的父親瞞著家人,在城西近郊的興安臺花10萬塊買了套新房,堅信可以升值。秘密被撞破後,兒子在電話裡幾番譴責這個衝動的決定,說到最後,他也開始半信半疑。


外面的人調侃鶴崗是「掛壁之城」,本地人則在憂慮,不事勞作的漂泊者成群來到鶴崗,會真的把這裡變成老廢物樂園。


和所有資源型城市一樣,煤都鶴崗昌盛時燒成一團火,等到落寞時,又被輿論唱衰。


煤炭業興盛時,鶴崗遍地煤老闆,房價最高8000多塊一平方。那時鶴崗的冬天,街道兩旁永遠堆積小山高的髒汙積雪,開春後化成一片泥湯。空氣也像摻了煤渣,出去溜一圈,回家擦擦鼻孔,紙巾都是黑的。


作者圖 | 大雪漫城


煤炭資源開採中後期,地底幾乎被挖空,礦區開始塌陷。政府推行棚戶區改造政策,每年撥一筆專項資金用來建造保障性住房,把舊樓、平房改成新樓,資金不可挪用。


而本地煤炭業漸入衰敗,下崗礦工多數外出打工,房子建得多了,卻沒那麼多人住,房價越壓越低。


鶴崗鮮有外來人口,因此,房子不僅賣不出去,也沒多少人求租。朱儷安的高中同學家有幾處閒置空房,自2010年起向外出租,直到2019年,房子也沒租出去。


在東北,這樣的收縮型城市一抓一大把,只是,鶴崗作為典型,意外地進入輿論視野,被展覽議論一番。


棚改房政策讓一些頭腦活絡的人嗅到了商機,利用環節上的漏洞將收來的房子倒手賣掉,賺個幾萬塊,俗稱「房販子」。除此之外,新聞和熱度似乎沒對鶴崗的房市造成任何波動。極少數外地人因為便宜的房子搬進來,像一顆石子丟進大海,又迅速沉下去,淹沒在這座小城。


朱儷安覺得,困擾鶴崗的,不只是賣不出去的房子。這裡是經濟、文化的陷落區,再怎麼使勁,也無法擺脫低素質造成的平庸與困頓。


有一回她等公交,兜裡沒零錢,想向在站點賣水的中年婦女換點兒。對方就像聽不見一樣,沒搭理她,表情冷淡。 


朱儷安猜測賣水阿姨可能是故意裝聾,接著問:「你聽不見嗎?」阿姨依然視朱儷安為空氣,她只好換個方式,問:「你的水賣嗎?」


這次有了回應,阿姨梗著脖子,語調高昂快速,說:「賣啊!」朱儷安指指最普通的礦泉水,問多少錢。阿姨說出了一個比北京賣得還貴的價格,朱儷安念叨著「行,你自己賣吧」,轉身打車走了。


這是典型的小市民舉止,一種特別差勁的勁兒,朱儷安心有預期。不止鶴崗,所有相對閉塞的小城市都是這樣,每天都有荒唐事。


作者圖 | 鶴崗街景


後來再乘公交,朱儷安發現,車裡有最簡單的行動支付方式,司機車座後的鐵皮上,貼了張大大的二維碼。


家門口是公交站點,旁邊有片小樹林,好多老人在那裡活動。等車的時候,朱儷安看著一輛八線車從眼前駛過,她拼命朝司機招呼,車沒停,慢慢悠悠地往前開了一百米,拐在一個旮旯,好像要停在那。


朱儷安跑一百米去追車。上車後,她問司機:「什麼意思,剛才那個站點是不停了嗎?」司機目視前方,看都不看她一眼。又是個假裝聽不見的,朱儷安把臉靠近司機的耳朵,一字一頓地說:「我在問你,剛才的地方,是以後都不停了嗎?」


司機牽動嘴角,似笑非笑,還是沒吭聲。旁邊的乘客木張張地看著,朱儷安知道自己得不到任何解釋,找個空座坐下了。


父親告訴朱儷安,這些老頭老太太,天天早上七八點鐘,趕著上班上學的點兒,和小年輕一起擠公交去買菜,一個勁兒地「老年卡」、「老年卡」,有時還揪著人讓座。為啥不停車,估計那是有等車的老頭老太太,司機不愛載。


鶴崗的昔日輝煌早已被壓在衰頹的礦井,人們卻沒適應光芒迅速黯淡後的冷清,變得冷漠而遲鈍,像是同這座城市的榮耀一起困在了地下。


02 大城床,小城房


危機早在九十年代末就開始潛伏。


當時,國有企業改革,大量工人下崗。生在東北邊陲的人渴望海,失去工作機會後,大批工人流入海南,沒錢的打工,有錢的投資房產。


人們好不容易逃出去,寧願在三亞做水手,當宰客的酒託,也不想回來。


作者圖 | 鶴崗胡同內醒目的紅色標語


沒落後的鶴崗似乎一直在重複昨日。


休假期間,朱儷安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市中心轉盤道的地下商場。高中的時候,她周末去補習班,經常抄近道,從地下穿過去。


這裡一切都沒變。剛結完帳的路人拎著商場的藍粉印花硬質塑膠袋,賣烤腸的大媽留著葡萄紫色小捲髮,冰激凌的攤位依舊擺在角落,甚至促銷區掛的紅色橫幅,宣傳語都沒換過。


如同觀看昔日的紀錄片,朱儷安意識到,自己已經被北京換了一波血,再也沒有辦法重新在這裡,過翻舊日曆一樣的生活。她站在商場入口處厚厚的綠色防風門帘前面,看著這個因太過熟悉而陌生的地方,像在注目一個愛過的人。


在北京的時候,朱儷安偶爾也會想家。想念冬天一上凍,鶴崗的街上都是賣冰棍兒的,攤販一摞摞冰棍兒堆在粗糲的紙盒裡,直接擺在地上賣。在北京看不到這些。零下三十七八度的氣溫下,凍的噝噝哈哈的,拎一兜冰棍兒回家,是東北人獨有的儀式感。


作者圖 | 結在房簷上的冰溜


故鄉是這樣的存在,一個離遠了會想念,走進卻無法融入的地方。朱儷安計劃,2020年的春天回鶴崗寫劇本,主角是荒廢小城裡的青年。


這個決定和父親達成了階段性的戰略一致。他一直勸朱儷安回鶴崗,家裡啥也不缺,何必非得在北京受罪。


大學畢業後,朱儷安在北京帶藝考的學生,房子租在電影學院附近,一間不大的主臥,月租金3000多。北漂6年,朱儷安交出的房租加起來二十幾萬,這些錢足夠在鶴崗買房。但如果回鶴崗,她只能去青少年宮教小孩子說普通話。


當個人能力高於一座城市的需求時,鮮有人願意主動下沉。


作者圖 | 鶴崗大楊樹社區,正在散步的鵝


圍城內外的人偶爾會互相用憐憫的目光看待對方。


一直在鶴崗生活的於西,曾給在北京工作的好友寄過護膚品和衣服,那段時間,她經濟緊張,吃穿都在縮減。好友不想過那種一眼就能看到頭的日子,可於西覺得,這也過於看不到頭了吧。


於西24歲,一畢業就回到了鶴崗。高中的時候,她也想過以後去大城市工作,因此在填報志願時選了東北最時髦的城市大連。


於西學播音主持,藝術院校的食堂價格不便宜,種類也少,出去改善夥食要付更貴的價錢,她每月有3000塊生活費,還是覺得不夠用。


一次,於西和室友走進一家小龍蝦店,問龍蝦怎麼點。得到「68一隻,5隻起點」的答案後,於西問室友:「你還餓嗎?」室友飛快搖頭,說不太餓。兩人對視一眼,走出了餐廳。


要是在家,絕對不會出現這種窘迫的狀況。於西想到了兼職。


周末,她坐兩個小時的車去房地產公司做電話銷售,賣別墅區的房子。10平方大的辦公室裡塞了20個員工,圍坐在一張長方形的會議桌,面前攤著一本50多頁的客戶聯絡本,每頁都是密密麻麻的聯繫人。銷售們肩膀貼著肩膀,同時打電話,一天要打上百個。


如果有人來看房,就有提成拿,但通常,剛說出「我是某某房地產的」,對方就掛了。打了幾天電話,沒一個聽於西把一句話說完的,她覺得沒意義,就不再去了。甚至,她有種慶幸的快樂。幸好沒人聽自己說下去,如果對方真的來看房,接待和應對的過程應該更難。


做電話銷售時,售樓處大姐跟於西閒扯,「我兒子以後找媳婦,一定不能找黑龍江的。」


當時於西沒太往心裡去,東北人向來招黑,她只好假裝自己不是黑龍江的。事後,她卻常常想起這句話。


大四實習,同學幾乎都去了北上廣深,最次也留在大連。而於西只有一個想法,回家。


作者圖 | 鶴崗街頭,行人稀少


回家第一年,於西在鶴崗電視臺實習,同事幾乎都是40歲以上的中年人。


這裡是青年文化的流放地,土味的特效包裝運用得很極致,一度讓於西覺得,自己找到了土酷亞文化的源頭。電視臺收視率最好的節目是民生類新聞,由一位不到五十歲、大肚翩翩的男人主持,每天播報百姓百事,張家跑水了,老王家的豬跑了。


於西參與錄製的第一檔節目是與福彩有關的訪談。她搜索了大量福彩資料,背了一夜,第二天清早,還花了80塊去影樓化了個上鏡妝。但最終,節目沒能上播。那位以專業著稱的嘉賓表現木訥,對於西說的內容一無所知,一個問題都答不上來。 


她試過創新,做了幾個新形式的節目策劃,年輕人喜歡的美妝、穿搭,或者更具話題性的中老年相親。每提出一個新想法,都會被老同事駁回,理由是與鶴崗的風土人情相悖。


電視節目越做越洩氣,於西轉而去鶴崗廣播,做最拿手的音樂節目。為適應當地百姓口味,她每天關注國內外各大排行榜,找一些鶴崗人可能會喜歡,又比較新的歌。根據專輯信息和新歌資訊,她寫了7、8頁串詞稿,非常細緻。


同臺的大姐看見,說:「其實你不用這麼認真,咱們做的節目沒有幾個人聽。」


於西點頭,表示理解。之前,節目裡播的是黃梅戲和京劇,年輕人不愛聽。現在,電臺裡播了新東西,他們也不知道。


作者圖 | 街上騎著電三輪的攤販


過年,返鄉的人多了,計程車開始緊俏。於西帶回家過年的朋友去新開的飯館,剛招呼到一輛車,一位大媽從旁邊衝過來,拉開車門就要坐進去。於西拽住車門,據理力爭,跟大媽對峙好幾分鐘,對方覺得面上掛不住,罵罵咧咧地走了。


朋友好奇,性格挺溫柔一個人,咋學會得理不饒人了呢。於西反問,你在大城市就沒遇見這樣式兒的人?回家就是圖個舒坦,沒必要讓自己受氣。


底氣來自原本就生在羅馬的人,即使是在鶴崗。回家後,於西很少再讓自己忍受委屈。


那時候,她已經離開電視臺,在部分人員聘用制的黨政機關工作。單位離家步行距離十分鐘,早八晚五,不打卡,午休兩小時。工作內容比在電視臺錄節目無聊,但這也是好事,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也就不會因得不到回饋而失落。


這是幾經試探後舉起的白旗。最開始,於西想考公務員,特地去哈爾濱的集訓班上課,考了兩次還是沒成。


競爭比她想像中激烈,她本以為鶴崗的年輕人不多,實際上,隨著大城市的工作機會逐漸飽和,家鄉也成了造夢的地方。


03 在流放地


鶴崗房價備受關注之後,上頭讓於西在微信公眾號上轉載相關文章,意在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鶴崗安家置業。


鶴崗棚戶區改造的項目在2013年啟動,預期進行到2023年,2300餘戶平房大規模拆遷,改造成了公園和綠地。


因為煤炭產業效益下降,也因為私人煤窯多次發生透水、塌方和爆炸事故,鶴崗關閉了245處小煤窯,空氣品質明顯提升,路面少見黑色的積雪。


高鐵站和機場也正在規劃,飛機場設在寶泉嶺和蘿北之間,高鐵站基於鶴崗火車站改造翻修,預計2020年建成通車,承諾到哈爾濱只需三小時。


這年畢業季,回鶴崗工作的年輕人明顯多了,於西辦公室裡6個同事,5個都是同齡人。街頭出現了貓咖啡、網紅蹦床館,老闆的年紀均在30上下。


改變是悄然發生的,過程慢了一點,但終於,家鄉不再是失敗者的退路。


作者圖 | 鶴崗本地的玻璃瓶飲料


於西的閨蜜嘉寶也在大學畢業後和男友一起回到鶴崗。男友在體育場做拓展訓練的輔助教練,她在一家健身房教舞蹈,因為跳得好,一些專業舞蹈培訓學校也開始找她教課。


嘉寶的學員大多是已經退休的中老年婦女,最年長的已經63歲。她們軟開度普遍不好,但都穿著足尖鞋,儘可能繃直腳背。伴著音樂《絨花》,前點地、後下腰、變位跳,在這座不斷被媒體唱衰的小城角落,舞蹈教室裡瀰漫一種再生式的青春。


還有一位高中同學,回家開起了飯館,母親負責招呼客人,父親在後廚炒菜,她在前臺收銀。


過去鶴崗有過幾家假模假式的咖啡店,均因為經營不善和不匹配的消費水平而關閉,她計劃攢筆錢,開一家像樣的主題咖啡館。


作者圖 | 鶴崗小串


留在鶴崗的年輕人試著在這片「末日廢土」上製造生機,讓它和好的時代一起長大。


在單位工作滿一年後,於西漲了10%的工資,但也不過1600塊。還好鶴崗高端消費的地方不多,沒給年輕人製造太多花錢的機會。2019年10月,於西在時代廣場附近開了家服裝店,圓滿了在小城、開小店的理想生活。


時代廣場是鶴崗第一家包含購物、娛樂、餐飲、休閒的中端商場,集結本地最有消費力的客人。現今,鶴崗有三家新的商場落成,或許,它將不再是最大的商場。


其中一家新商場與朱儷安家只隔一條馬路,高中的時候,她經常站在窗臺,看對面的大樓逐漸疊高。工程進展緩慢,直到畢業,商場也沒建成。這次回家發現,那棟本以為會爛尾的大樓外,立了招商廣告牌,據說,裡面會有新的電影院。


作者圖 | 天水湖公園,聚在一起聊天的百姓


變遷有時會帶來遺憾。有人在鶴崗貼吧連續發帖,詢問曾建在鶴崗的東北電影製片廠遺址。1946年,新中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基地建在鶴崗,後來遷至長春。


最終,他的探尋沒能得到滿意的答覆,那個位於市政府後方掛著牌匾的陳舊門臉,如今已徹底拆除,東北電影製片廠展覽館也早就改建成了電影院。


2019年初,鶴崗導演耿軍又在家鄉拍了一部電影。從2004年拍第一部電影開始,耿軍一直把鏡頭聚焦在東北城鎮,通常由同鄉和朋友出演。這次,耿軍新片的主演卻都是大眾熟悉的職業演員。


有人暢想著鶴崗的文藝復興,等電影上映了,鶴崗沒準會成為東北的「凱裡」。耿軍表示,現象的問題不好說。但他的微信籤名上,始終寫著一句:導演,來自鶴崗國。


鶴崗最近一次登上熱搜引起了轟動,不少奮鬥半生仍然生活窘蹙的人慕名而來,流浪到鶴崗,花幾萬塊實現「買房」的人生夢想,視這裡為最後的棲身之地。也有網紅緊跟熱度,用一次直播的收入,在鶴崗置了房產。


短短數日,鶴崗個別房子的價格上漲了幾萬。





相關焦點

  • 一個年輕人去鶴崗買了3萬元的房子,幾個月後2.2萬元賣了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王景爍 原標題為《一個年輕人決定去鶴崗抄底買3萬的房子,幾個月後他賣了……》許康買的房子。受訪人供圖許康一度以為,他就將擁有自己的「家」了。這個27歲的年輕人,沒攢下一線城市「一個衛生間」價格的積蓄,從新聞裡看到黑龍江省鶴崗市的房子最低1萬多元一套,第一次覺得,自己距離買房如此之近。他要抓住這個機會。攢了半年錢,他在網上聯繫好二手房中介,要求只有兩個:總價3萬元左右,房本上寫著自己的名字。
  • 90後廣東小夥鄭前:我在鶴崗這一年,愛上這裡掙到錢
    千裡迢迢,花4萬元來鶴崗買房2019年,鶴崗因房子「白菜價」在網上爆紅,當時租住在廣州白雲區的鄭前,正在為一個月兩千多的房租而苦惱。鄭前的老家在廣東湛江,大學畢業後在廈門、廣州等地做銷售工作,收入在當地不算高,「業績好的時候月薪六千多,差的時候四千多。」跟很多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一樣,房租佔據了鄭前收入的很大比例。
  • 為什麼養老機構留不住年輕人?-虎嗅網
    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群(圖源:受訪者供圖)處於黃金期的養老機構,留不住年輕人。年輕人逃離養老機構,既是結果,又是原因。行業內素有「至少10年才能回本」的說法,老人支付能力不高、養老機構掙不來錢,壓縮護理人員工資是常規的「節流」手段。反過來,在沒有專業護理人員、人手不足的機構,老人們被困在一眼望得到頭的四方天地。
  • 鶴崗房價多少錢一平 2020鶴崗最新房價消息
    很多人以「買房」這件事為未來的藍圖目標,努力賺錢買房,買一套所有權僅屬於自己的房,不靠父母,不靠他人,之前聽說鶴崗的房價很便宜,這到底是有多便宜呢?目前鶴崗房價多少錢一平?來看看2020鶴崗最新房價消息。
  • 身在外地鶴崗人東北網上看本地新聞感覺特別親切
    尤其過春節特別想家,現在通過東北網看到《鶴崗晚報》就能得到更多家鄉的消息,真好。  民生報導印象深  張玉龍七年前曾經在鶴崗開策劃公司,後來因業務拓展離開了鶴崗,現在河北省經商。他一直通過東北網等網絡媒介關注《鶴崗晚報》的報導,尤其對前一陣子《鶴崗晚報》在頭版頭條刊登的民生報導印象十分深刻。
  • 對於在縣城買房的年輕人,我有幾句話想說
    還有一位湖北的年輕人,聽說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旁邊,有一個叫和林格爾的縣,要建設準國家級新區,於是一時衝動,買了那裡的房產。結果,新區暫時沒發展起來,隨著外地企業紛紛撤離,新區成了「鬼城」,房價下跌,年輕人再次被套在高位。
  • 有人手握五套房,有人年賺100萬…鶴崗青年的4種活法
    鶴崗人民醫院,王野虓穿上白大褂準備上班。 王野虓是鶴崗人民醫院的一名外科主治醫生,1987年出生,父親是市教委公務員,母親是國企員工。2006年王野虓考上黑龍江省內的牡丹江醫學院,家人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繼續考碩士、博士,將來留在大醫院、大城市工作。
  • 鶴崗房價暴跌一平米多少錢?2019鶴崗房價為什麼這麼低
    最近鶴崗房價暴跌相信不少網友都知道,根據最新消息傳出鶴崗房價一平350如何白菜價,這個價格實在令市民驚呆了,畢竟350一平是二十年前才會出現的價錢,現在竟然發生在鶴崗這個地方。那麼究竟是什麼情況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定居鶴崗的廣東「90後小夥兒」,意外走紅後兼職賣房,月銷10餘套
    近日,他在抖音上發布了兩條短視頻回顧在鶴崗的這一年。在他眼裡,鶴崗是一個很正常的地級市。「一般的城市配套都有,除了沒地鐵外,生活上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山東、江蘇等高考大省,很多家長在鶴崗買房,以方便孩子上學、參試。」而更多的人則是因為有點閒錢,暫且買套房放著,對房價漲跌不是特別在意。後者不會在鶴崗居住,最多夏天來避暑或冬天來玩雪。鄭前說,經他介紹買房的人只有十來個留了下來,這些人多是自媒體人、微商、電競從業者等。「只有這些職業才能在鶴崗定居。就像我一樣,我的工廠在廣州,兩個倉庫分別在上海、廣州,我不靠這裡的資源生活。」
  • 鶴崗房價300一平?個例而已!但一個東北都存在的現實,不容忽視
    尤其是在大城市,在動輒幾萬元的房價前,許多普通年輕人,東拼西湊,甚至是拉上他身後的幾個錢包,才能勉強交個首付而已!但近日,網絡上瘋傳,在東北黑龍江的鶴崗市,房價卻跌成了白菜價,幾萬元就能買一套,注意,不是一平!乍一看,真是給大部分年輕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暢想一下要是自己所在城市的房價這樣該多好啊。到底怎麼回事呢?
  • 外地人鶴崗買房弄懵本地人:上午看完房 下午就入住
    來源: 上觀新聞5萬一套,外地人到鶴崗買房過年,鶴崗人:看上我們這裡什麼了?「這地方走5裡地都見不到一個年輕人,孩子們出去都不回來了,等我們老了死了,這裡就是個空城。」雖然自己因為「要照顧家庭」一直都在本地,但李天磊也堅持,兒子長大以後不能留在鶴崗,要去外地發展,「上完大學就別回來。」
  • 鶴崗六百每平成高價房?在中國這個城市,兩千能買一套70平的房
    房價還能不能再低,能不能讓年輕人緩一緩?答案是:能。一套鶴崗的房子只需3萬,這類新聞的出現,讓廣大年輕人似乎看到了希望。不僅如此,更多的低價城市映入年輕人的眼帘:阜新,這座擁有高鐵的城市,一套55平的房子只要3.8萬,甘肅玉門,70平2000元,刷新了全國最低房價,一平28元,鐵嶺學區房,3.8萬一套,乳山海景房,13萬一套。這麼一看,鶴崗600/平的房子,似乎成了「高價房」。
  • 黑龍江鶴崗實力不凡的4所高中,鶴崗一中榜上有名,還有哪幾所?
    鶴崗,當地比較有發展實力的地區之一。它的發展絕不是局限於工業的,還有以當地先進教育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目前在現代化產業的帶動下,它的教育業也取得了相應的成效,接下來就介紹一下它的高中。1、鶴崗一中鶴崗一中,這是一所省級重點學校,辦學至今已經有70年的歷史了。
  • 大案紀實:鶴崗1.28大案
    真實的鶴崗犯罪升級「1.28」大案,再完美的犯罪也會被偵破今天易達就為大家揭秘20年前鶴崗「1·28」大案,四名亡命徒的驚天密謀。揭秘20年前鶴崗「1·28」大案同時,他們使用假髮套和口罩之內進行偽裝、蒙面,將看過他們長相的經警都進行補槍,不留活口。只剩下重傷的經警劉東生1人曾看過他們的樣子,事起倉促加上高度緊張,經警劉東生只記得了他們臉部輪廓,對破案基本沒有什麼幫助。
  • 鶴崗佳木斯部分列車停運公告
    1.佳木斯-鶴崗K7209次,7月28日~8月10日停運。 2.鶴崗~大連北K1010次,7月28日~8月10日停運。 3.大連北~鶴崗K1009次,7月30日~8月12日停運。
  • 3萬鶴崗買房2.2萬賣出,這不僅是一個失敗者的故事
    自從去年《流浪到鶴崗,我五萬塊買了套房》成為網絡爆文,江湖上就流傳起去鶴崗買房的傳說。3萬元買入2.2萬元賣出,3個月的「有房人」近日,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講述了27歲年輕人許康的故事。去年11月,許康在新聞報導中看到了房價窪地黑龍江鶴崗,於是耗時3天、跨越4000多公裡來到鶴崗,用積蓄+網貸共3萬元買到一套房,和網文主人公同一個小區。
  • 近代大案紀實:鶴崗1.28大案
    真實的鶴崗犯罪升級「1.28」大案,再完美的犯罪也會被偵破今天易達就為大家揭秘20年前鶴崗「1·28」大案,四名亡命徒的驚天密謀。揭秘20年前鶴崗「1·28」大案1995年1同時,他們使用假髮套和口罩之內進行偽裝、蒙面,將看過他們長相的經警都進行補槍,不留活口。只剩下重傷的經警劉東生1人曾看過他們的樣子,事起倉促加上高度緊張,經警劉東生只記得了他們臉部輪廓,對破案基本沒有什麼幫助。
  • 鶴崗學生配餐風雲
    本報記者 苑蘇文 鶴崗報導黑龍江小城鶴崗的一次面向全國的招標,本為了引入優質配餐企業,提高中小學生午餐質量,企業投資建廠後,卻遭遇教育行政部門的推脫,遲遲無法進入校園。在被拖延的時間裡,曾因食品安全問題被黑龍江當地媒體曝光的企業仍舊壟斷配餐業務。疫情期熬過後,其他企業終於迎來了「家長委員會」的選擇,但投票結果公布,「有前科」的企業仍然領跑。
  • 這個春天,與鶴崗相約一場最美的遇見
    【地址】鶴崗市區西北鶴伊公路9公裡處 4、鶴崗市鶴立湖景區 為依託,全面展示鶴崗礦山百年的滄桑歷史以及獨特的礦山文化,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和諧統一,休閒、旅遊、科普、探秘融為一體的理想公園。
  • 鶴崗師專專升本成績再創新高
    東北網鶴崗9月15日訊 (記者沈劍威)今年,鶴崗師專專升本工作又創新佳績,664名應屆畢業生中有311人參加了專升本考試,其中被本科大學錄取220人,考取率達70.2%,佔今年畢業生總數的33.13%,再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