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中國網友發現,網絡流行熱詞「不作死就不會死」的中式英語翻譯「no zuo no die」,被悄然編入知名的在線英語俚語詞典——「城市詞典」,驚呼其「已成功輸出到國外」。不少網友還高呼:「世界是中文的,也是英文的,歸根結底會是拼音的」。
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增強
溫俊華:近兩三年以來,中國詞彙「入侵」外國詞典現象越來越常見,除這次的「no zuo no die」,像「gelivable(給力)」、「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lianghui(兩會)」等,已被收入並廣泛使用。《牛津英語詞典》正考慮今年收入「Tuhao(土豪)」「Dama(大媽)」這兩個詞彙。
趙海建:我認為兩個方面不一樣,「Tuhao(土豪)」「Dama(大媽)」是西方將中國一些熱點詞語拼音化以後主動吸收,反映中國熱點對西方影響較大。「no zuo no die」則屬於中式英語,中國人自我惡搞被發現了,被收入詞典。
王希怡:收入這些詞的載體也不一樣,收入「no zuo no die」的「城市詞典」是一個網上俚語詞典,熱心讀者可以自己編輯上傳,是民間自發性質的,《牛津英語詞典》相對更嚴謹一些。但兩者體現的一致性是:中文的國際影響力增強。
溫俊華:對,一方面中西方接觸增多了,另一方面中國影響力提高。大學時期,十幾年前,我曾為「西方媒體偏見」的課題翻閱西方報紙,通常情況是,一個星期他們的報紙上都沒有任何關於中國的新聞,哪怕是中國的一件大事,西方媒體能上個豆腐塊就不錯了。
而現在,中國的一些熱點社會新聞都經常被外媒關注,像「文章出軌」這些八卦都不被放過。說明西方對中國的關注確實多了。
王希怡:一些外國媒體從業人員對某些中國問題的了解甚至超過我們自身。他們對一些詞語的「與時俱進」的態度讓我們驚訝。「no zuo no die」在今年1月就上了他們的詞典,而中國不少人或許還沒聽說過這個詞。
溫俊華:回到「中國語言入侵英語」,有一份「全球語言監督機構」 發布的報告,稱自1994年以來加入英語的新詞彙中,「中文借用詞」佔5%~20%的比例,超過任何其他語言來源,成為英語新詞的主要來源。
英語從全球吸收詞彙
趙海建:我想,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一直是開放式的,不斷吸收歐洲、東方的一些詞彙,這對英語的發展也很重要,豐富了英語的外延。
王希怡:我贊同這個觀點,英語為什麼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語言,那就是因為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它願意吸收外來詞,在促進詞語發展的同時,也會令它被更多人使用。
趙海建:這讓我想起了韓國去漢字化活動,英語的開放態度這個問題應該值得我們的鄰國反思。
王希怡:語言要滿足人表達和溝通的需求,有人呼籲語言純粹性,這也要從兩方面看:一種語言有其自身的價值在,過於演變固然可惜,但接受外來詞也不是對某種語言的徹底推翻。而且詞彙能否被長久使用,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
溫俊華:這其實是社會交往、文化交往、民族交往當中相互影響的一個現象,是被基本接受的,但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些小反彈,比如說法語和韓語的純粹化呼聲,但並不代表融合的主流。
趙海建:像「no zuo no die」這些民間詞語,更容易引起外國人的注意而被接受,這種民間的文化推廣有時比政府的硬性推銷更有效。
不管怎麼說,正如網民所言,起碼我們懂的英語越來越多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