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北京新發地突發的疫情,讓全國的目光都轉移到了此地,又一則「臥虎藏龍的菜市場」讓人們才意識到原來賣菜也能這麼賺錢。
新發地作為全國乃至亞洲規模第一的菜市場,去年的年交易額高達1319億,其中年交易額達到千萬級別的商戶就有數千家,上億的更是有數十家,僅僅聽數字還是以為是淘寶公布的數據。
絕大多數的民眾沒想到一個菜市場的經濟規模能達到這個地步,其實類似規模的批髮菜市場中國還有幾家,更別說規模次之的,更是不計其數。
我國的菜市場經濟在這幾年間,發展迅速。曾有人笑言,要想在國內最快找到一個百萬富翁,別去什麼高級寫字樓,五星酒店,去批髮菜市場,到處都是。這雖然是一句開玩笑的話,但可以看出,批髮菜市場這一塊的利潤是很高的。
我們今天就來淺談一下,關於國內批髮菜市場的利潤鏈。
批髮菜市場的流程以及體系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固定下來了,並且在這些年中依舊沒有大的變化,這是因為這種體系符合國內市場特點,也符合國內消費者的消費習慣。
簡單來說,就是市場的商戶向市場經營戶繳納每天的檔口費以及其他的一些費用,例如冷庫費,電費水費,代理費等等。而商戶則分為進貨和銷售的人員,進貨人員跑全國各地讓蔬果及時到達菜市場,銷售人員則負責在市場售賣,各司其職。
總結下來,就是商戶進貨銷售,同時向市場管理方繳納相應的費用,而菜店老闆,菜販子則趕早,去批發市場進貨。這條利潤鏈聽起來並不複雜,但在其中暗藏玄機。
先從批髮菜市場的商戶說起。我上面提到,商戶分為銷售人員和進貨人員。如果是經常進出批髮菜市場的人,可能會發現一個現象——銷售和進貨的大多數都是直系親屬關係。
原因在於銷售進貨這兩個環節很容易出「貓膩」。因為要進到優質且便宜的菜,就需要進貨人員去全國各地的村子裡跑,找合適的貨源。尤其是蔬果的保鮮期很短,即使在冷庫裡也不能長時間存放。採購人員就需要到處跑,防止貨源斷導致銷售鏈也跟著斷。兩方人員一個月可能都見不上一面,都是電話溝通。
如果進貨人員在給銷售人員報進價的時候,往高報個二三分半角的,那麼一車按四萬斤算,這一車就能淨掙一兩千塊,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同理,要是銷售人員報售價的時候,也能掙到這些「不義之財」。但這樣不出幾個月,這攤子遲早因為虧損過多而倒閉。所以採購人員和銷售人員都是家屬,或者夫妻,以這種羈絆為基礎,才能讓帳目明了,也能讓利益最大化。
而且在批發市場做商戶,其實往往不是你的貨好就銷量高,往往比拼的是你積累的人脈。批發市場的顧客大多都是菜販、菜店老闆、他們每次進貨都是大量的,而且時間也急。他們如果認定了一家商戶之後,往往都會去找這家商戶,甚至是提前一天下訂單,讓商戶提前準備好,他們第二天直接拉走就行。
所以商戶的銷量,取決於你的「老客戶」有多少,所以菜市場掙錢的商戶往往就是固定的那些,新入駐的在短期內很難掙到錢,可以說是能回本就算成功,只有等你時間長了,積累了人脈,情況會有好轉。
說完商戶咱們來說一下市場的管理方,其實是承包戶,他們和市場籤下承包合同,上交承包費,換來市場的管理權。不管在哪個市場,市場管理方都是盈利最多的一方。因為市場管理方可以收取的費用太多了,水電費、檔口費、停車費、冷庫費以及最重要的代理費。
代理費就是一些商戶怕賣不出去,委託給管理方,讓他們代賣。因為管理方人手多,跟那些常去批發市場的老顧客都認識,很容易就能賣出去。在賣完這批蔬果之後,管理方會把扣除了代理費、檔口費等費用所剩下的錢交給商戶。如果是資歷老的商戶,大多數不用付代理費,自己就能賣出去。但對於新入駐的商戶,讓管理方代理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具體的收費規則,不同市場有各自的收法,但無非就是按斤數、按天數去收。雖然收入很多,但掙得確實是辛苦錢,因為攤位的流動性很高,經常有一些全國跑的商戶,賣了幾車貨之後就走了,而不是選擇常駐。而且市場的人流量大,各類人都有,不時會發生一些矛盾,所以管理方在市場有必要住下,以便於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同時方便收貨款。
總的來說,批髮菜市場的利潤很高,但只限於有客源的常駐商戶,以及管理方。在菜市場這塊蛋糕中,新加入的人很難分得利潤,其中有很多的細節都要注意,如果不是熟悉這塊市場的人,不建議貿然加入。如果真的是想從事這一行業,建議先花時間到當地批髮菜市場了解狀況,再去投資,以免投資打了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