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觀眾期待的《大秦賦》正式上線,劇中場景、道具之精緻,讓觀眾讚嘆不已,由段奕宏飾演的商人呂不韋,更是給人印象格外深刻。呂不韋不僅是一位精明的商人,更是一位在頗有遠見的政治投機者。在劇中,呂不韋在協助嬴異人(秦始皇之父)逃離趙國的過程中,被嬴傒(秦始皇之伯父)派人追殺,一支箭射中呂不韋,呂不韋拔箭一看,揭露了秦國強大的重要原因。
先介紹一下故事背景:早在秦昭襄王(秦始皇之曾祖父)時期,秦國和趙國短暫議和,趙國要求秦國派一名公子到趙國為人質。因當時的太子安國君(後來的秦孝文王)有20多個兒子,嬴異人不受父親安國君的寵愛,因此被派往趙國為質。後來,長平之戰爆發,秦趙兩國關係惡化,嬴異人作為秦昭襄王之孫,在趙國備受趙國人冷眼,生活一度十分窘迫。這時,一位「貴人」出現了,他就是呂不韋。
呂不韋是一位精明的商人,他長期往返於鹹陽和邯鄲之間,對秦趙兩國的政局十分熟稔。呂不韋考慮一番後,最終決定來一場大「投資」,呂不韋做了三件事:
第一,出重金資助嬴異人。
第二,把心愛的姬妾趙姬送給嬴異人,趙姬後來給嬴異人生了一個兒子,此人就是秦始皇嬴政。
第三,當時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妻子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呂不韋到鹹陽賄賂華陽夫人的姐姐,讓她遊說華陽夫人認嬴異人為養子。如此一來,嬴異人就能以太子「嫡子」的身份,將來繼承秦國國君之位。
呂不韋的如意算盤打得響,然而,沒等華陽夫人答應,長平之戰就結束了,趙國大敗,秦將王齕率軍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王大怒,要殺嬴異人。關鍵時刻,呂不韋用重金賄賂城門守將,帶著嬴異人逃出趙國,直奔秦國。而趙姬和年幼的嬴政卻被遺棄在趙國。
得知嬴異人已逃,趙國派人一路追趕,好在嬴異人運氣極佳,半路上遇到了秦軍,僥倖逃脫。然而,在回到鹹陽之前,嬴異人的哥哥嬴傒得知弟弟要回來,怕弟弟奪嫡,便派人在半路上追殺弟弟。好在呂不韋的眾多門客拼死護住了呂不韋和嬴異人。不幸的是,呂不韋卻中了一箭;不幸中的萬幸是,這一箭射在了呂不韋的錢袋子上,沒有傷到呂不韋。
呂不韋之前並不知道是誰在刺殺自己,他拔箭一看,大吃一驚:因為這支箭竟然是秦國的箭。也就是說,不僅趙國想要嬴異人的命,就連秦國內部也有人要殺嬴異人。
在冷兵器時代,弓弩是殺傷力較強的遠距離兵器,當時七國混戰,弓箭大同小異,呂不韋為何認定這支箭是秦國的箭呢?用呂不韋的話說:
「只有秦箭統一了大小和重量,其箭羽、箭杆、箭簇都是統一大小,並且相互可以拆卸,若三者損其一,只需要再配一個零件,就能繼續使用。」
其實,這並非編劇杜撰,在歷史上,秦國的兵器,的確領先其他六國,呂不韋的上述論斷,也是秦國強大的重要原因。
公元1974年,陝西省驪山秦始皇兵馬俑中挖出約4萬件秦國兵器,其中包括戟、矛、戈、盾、箭、劍、弩等,後來,專家在分析這些兵器時,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戟、矛、箭等秦兵常用的兵器幾乎都是可以拆卸的,例如,秦國的戟分為鐏(尾部利器)、柄(長杆)、橫枝(鐮)、刺(矛)四部分,每一部分的連接處,幾乎都是統一規格,相互拆卸和安裝都十分方便。
戟,屬於長柄兵器,兵馬俑中的秦戟長達6.3公尺(即6.3米),在戰場上雖然有優勢,但也最先遭到敵軍的破壞。一番鏖戰先來,其他六國的戟如果遭到破壞,只能重新換一把新的,秦國卻只用換其中的「配件」即可。
也就是說,秦國把戟、箭、矛、戈等兵器的零件規格經過「標準化」改良後,不僅節省了製造兵器的人工成本,更節省了原材料(特別是青銅器)的冶煉成本,這就是秦國的強大之處。
秦國不僅在同一個兵器中有「標準化」的概念,在不同兵器中也可以相互「支援」。例如,戈和矛在戰場上作用相似,秦國的戈、矛的長柄其實也是通用的,有專家測算過,戈、矛的長柄可以互換,而且誤差極小,這種精細化操作,讓後人難以想像。
不僅如此,秦國還在每一個兵器中刻上特殊的符號,這些符號代表著每一位工匠的名字。也就是說,若某個兵器在戰場上出現了質量問題,打造這個兵器的工匠可能會受到連帶責任,這個舉動保證了兵器的質量。放眼世界,秦國這種「實名責任制」可以說領先了一個時代。
兵器只是秦國領先六國的一個縮影,但只從兵器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秦國的強大,並非偶然,而是經過幾代人的精耕細作的結果。《大秦賦》從各個細節方面給我們展現了2000多年前一個悠久而強大的文明,值得一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