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隨著日本的戰敗,大量的日本兵成為了我們的俘虜。除此之外,再加上日本侵略中國時帶來的職工和職員,總計有300多萬人。
儘管這300多萬人在日本戰敗後都陸陸續續的返回了日本,可仍然有幾萬日本人因各種原因推遲回日,滯留在中國的東北,其中就包括一個叫淺野芳南的衛生兵。
作為醫療人員,淺野芳南在當時就是「戰略物資」。在反戰人士的勸告下,淺野芳南加入了克山醫院,在這裡成為一名醫生的助理。
沒過多久,隨著解放戰爭的爆發,淺野芳南的醫院越來越忙碌。到1948年,克山醫院接到命令,東北已經解放了,他們要跟隨大部隊南下。
在南下的路上,淺野芳南與我軍的接觸越來越密切。而他對我軍的態度,也慢慢的發生了轉變。到了後來,淺野芳南甚至加入了解放軍。
(想了解上述故事的,可以參考往期文章)
在他們一路南下的過程當中,部隊來到了河南省南部的信陽市。在此地駐紮的過程當中,進行了評議幹部的活動。
什麼是評議幹部呢?就是下級對上級的工作進行評議。在當時那個年代,幹部工資多少都要靠評議幹部來決定。他的流程是這樣的:
每個幹部給自己的工資定一個等級,然後寫一份等級報告,再把這個報告交給下級進行集體討論。根據集體討論的結果,來決定幹部的工資級別。
雖然淺野芳南一直在醫院工作,但是他們的工資發放也是符合這一標準。
只是令他沒想到的是,我軍竟然也允許這些日本俘虜參與幹部評議。由於這牽扯到工資,淺野芳南還有孩子要養,自然不敢怠慢。
(這幾年裡面,淺野芳南娶了老婆,生了1個孩子,前文有介紹!)
根據部隊醫院的規定,自報的標準有三條:一者德,二者才,三者資。
德就是思想道德,即這些醫生對於受傷病人的態度。才是技術水平,也就是他們看病的水平,做手術的能力。資指的是領導作用,也就是能否被群眾信賴。
其中德佔40%,才佔40%,資佔20%。之後再按照部隊醫院的工資標準,對自己做出評價。
在當時,醫院內部工資分成甲、乙、丙三個等級。其中醫生又可分成1~8級,護士分成7~18級。
如果你是一位醫生的話,評定可能是甲1~8,乙1~8和丙1~8。如果是一位護士的話,評定可能是甲7~18,乙7~18和丙7~18。
面對這樣的標準,淺野芳南一開始也不知道從何下筆。於是虛心的向那些參加過評議幹部的人請教,得出這樣幾個心得:
自報上面對自己的評價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最好是從客觀的角度描寫。從參加過評議幹部的人那裡得知:幹部級別越高,參加評議的人越多。
比如在評議醫院院長的時候,需要全醫院的人參加。評議醫生和護士的時候,需要醫生和護士參加。
經過1~2周的討論,淺野芳南終於寫好了自己的自評。在談及自己的「德」時,淺野芳南這樣說道:「我夜以繼日的為患者工作,誠心誠意」。
可剛說完這句話,一位中國護士站起來說道:「我反對,我對他這句話有意見,我要求發言。」
只見護士說道:「我記得有一天晚上,有一個病人因為胃痛去找淺野芳南。但是當天太晚了,淺野芳南已經睡了,就不願意起床。
剛開始,我以為他遲早會起來。沒想到到了最後,淺野芳南只是在床頭邊上開了一張處方,這就算是給病人看完病了。
雖然這個病人之前找他看過病,淺野芳南對他的病也有所了解,可不管怎麼樣,總應該起來看看,再開處方。
他這樣的做法,根本就不符合誠心誠意!」
隨著護士話音落下,會議大廳內響起熱烈的掌聲。負責主持會議的主持人說道:
「淺野同志,他說的話你有意見嗎?」
淺野回答道:「沒有,我完全承認。」因為那個護士說的是實話,淺野芳南也沒有臉去反駁。
如果單獨從「才」和「資」上面講,淺野芳南的水平都算是比較好的。但是因為「德」的問題,他的工資比他老婆菊枝護士還要低一級。
經過短暫休整,淺野芳南所在的39軍,又開始從信陽出發直奔漢口。並於當年九月初,渡過長江。等他們渡江時,戰鬥已經結束,江面上滿是戰鬥的殘骸。
到達了九江後,部隊又改成步行軍,沿著贛江前往南昌。10月6 7號,淺野芳南到達了贛州地區。他們從報紙上,看到了新中國將於10月1號成立的消息。
▲日本僑民
消息傳開,各部隊一片歡聲,充滿了喜悅。
各部隊一鼓作氣,從贛州出發,翻山越嶺來到了廣州。此時,距離淺野芳南離開東北已經過去一年時間,行程也超過了4000多公裡。
隨著解放戰爭的結束,淺野芳南感覺自己的任務也完成了,迫切的想回到日本。可是他並不知道的是,當時的國際條件並不成熟。
沒多久,由淺野芳南等人組成的100人的醫療小組,再次乘坐小型輪船出發。和以往一樣,仍然不知道目的地。
直到一天半之後,從輪船上面下來,淺野芳南才得知自己到了南寧。原來,這個地區匪盜猖獗,部隊正在這裡剿匪,需要醫護人員的支援。
很快,一所臨時醫院,在欽州小學裡面建了起來。就這樣,淺野芳南在欽州度過了1950年的元旦。三周後,他們才接到了撤退的命令。
1950年1月20號,淺野芳南回到了廣州。此時,第二個兒子也出生了,淺野給他取名叫建。兩個月後,淺野芳南又從廣州遷到了洛陽,在軍隊系統內的洛陽療養院工作。
▲日本僑民
可不管到了哪裡,淺野芳南總是想著何時才能回家。直到1952年10月1號,《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協助日本人回國的方針》的文章,讓淺野芳南等人看到了希望。
1953年7月6號,淺野芳南乘坐白山丸號前往舞鶴崗。但他回到家之後才得知,自己家已經在空襲當中被毀,家裡面的親人也都死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