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圖說
本報訊(記者 施晨露)第四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近日揭曉,中國福利會出版社出版的《牙齒,牙齒,扔屋頂》獲得佳作獎,成為唯一獲獎的大陸出版社作品,也是近兩屆唯一獲獎的大陸出版機構作品。
圖畫書也叫繪本,是近10年來中國童書出版的一大熱詞。日本、歐美童書大量進入國內,尤其是繪本,成為各家出版社爭搶的資源。伴隨著國內兒童閱讀升溫,繪本不但大量進入幼兒園、小學,也成為家庭親子閱讀的首選讀物。據統計,目前國內每年出版的圖畫書約在三四千種。「繪本熱」也帶動了專門銷售、租借繪本的繪本館在各大城市開花結果,僅民營實體繪本館國內就有1600餘家。
講好故事反映兒童當下生活
中福會出版社旗下最知名的兒童讀物品牌當屬創刊65年的 《兒童時代》 期刊,2012年起,中福會出版社推出醞釀已久的「兒童時代圖畫書」系列,每年出版36—40種原創圖畫書,3年來已累積近百種。總編輯顧琳敏說,在創辦「兒童時代圖畫書」系列前,中福會出版社也做過不少「重複前人、同行」的引進書,「這種『一窩蜂』實際上造成了資源的重複和浪費。」
確立「專注做中國原創圖畫書」的目標並不容易,選題是一大難題。中福會出版社低幼出版中心5位平均年齡30歲的編輯為此準備了一年多時間。「國外兒童繪本主要針對3—6歲幼兒,其中包含著教育輔助功能,選題大多集中於情緒管理和習慣養成等方面,要做中國原創繪本就得另闢蹊徑」,中福會出版社美術編輯蘇良亮告訴記者,「兒童時代圖畫書」的選題集中於中國傳統節氣、習俗、神話傳說、生活習慣等,「用中國特有的表現形式,講好中國人自己的故事,反映中國兒童當下的生活,傳遞我們的文化和價值觀」,比如這次獲得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的《牙齒,牙齒,扔屋頂》說的就是將孩子換下的乳牙拋上屋頂的習俗,作者將它與城市變遷的主題結合,老巷子、老房子伴隨著舊的生活方式逐漸消失,但在圖畫書中被永久保留了下來。
原創繪本要度過市場適應期
在業內人士看來,圖畫書是一門綜合藝術,更像是由一連串圖畫演繹的兒童劇,視角怎麼轉換,故事如何留白,均有講究。從文字來說,短短幾行字,其實寫的是一個劇本;十幾幅畫的繪者是場景設計、服裝設計、畫面執行; 而編輯則需承擔類似導演的職責。蘇良亮說,「兒童時代圖畫書」每月推出2個常規品種——文學類的「圖畫書月月看」和科學類的「圖畫書月月學」,出版節奏相當快,而這背後,每本圖畫書通常需要6個月到一年時間才能完成。
原創圖畫書的出版周期讓很多出版社更樂意做引進繪本——從國外引進版權,比起自己組織選題,風險少、見效快,對於已有發行經驗和銷售數字做參考的引進繪本來說,基本拿到版權就可以算成功了。另一方面,相比一般童書,繪本定價較高,據中文圖書市場零售數據統計,定價於15—18元的童書銷量最優,而繪本通常定價在30元以上,比起能讓孩子學英語的引進版繪本,原創繪本就靠邊站了。「市場對原創繪本的接受有一個過程,現階段的家長把教育目的凌駕於閱讀樂趣之上,更在乎一本書能讓孩子識多少字、是否有利於英語學習等,還有家長覺得薄薄幾頁、片言隻語的繪本要賣幾十元,不如直接上網淘免費資料」,顧琳敏說,做原創繪本的出版社要度過市場的「適應期」,需要一定耐性和定力。
會畫又會寫的中國作者不多
作者資源的開拓是原創圖畫書出版要克服的另一大難題。歐美繪本不少是一位作者既編故事也繪畫的,而在中國原創繪本作者中,既會畫又會寫故事的還不多。「兒童時代圖畫書」約有一半是出版社「餵」選題,提供文字給繪者。出版社還在國內四大美院畢業生中挖掘新作者,邀約他們根據主題進行創作,完成畢業作品的同時也畫完一本圖畫書。目前,每年24種常規新書中,約有4—5本是新繪者畫的。「繪本對圖畫和文字的要求都很高,圖畫和文字結合得不好,很難成為好的繪本,而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僅靠出版社還遠遠不夠。」蘇良亮說。
經過三年積蓄期,「兒童時代圖畫書」項目期待攪動國內繪本市場的一潭春水。顧琳敏說:「書有了,更重要的是如何推廣,如何讓好書到達小讀者手中,讓他們愛上閱讀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