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的育兒問題上,答案從來沒有統一的標準,一切都應該以自己的娃為準。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對於新手母親來說,當媽之後每天遇到的問題基本都和娃有關。文藝青年感慨說,「聽了的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而寶媽們則表示,「學了很多育兒知識,卻依然養不好自己的娃。」
就拿娃夜裡醒來的問題來說,很多寶媽就非常糾結,夜裡娃醒了,應該先餵奶還是先換尿布?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
有人曾做過一個小調查,簡單統計後發現,先換尿布的寶媽佔了50%左右,先餵奶的佔了30%左右,不換尿布只餵奶的佔了10%左右,還有10%順序是隨機的。
不過標準答案到底是啥,我也不知道。
但是說實話,這個問題我自己之前也很糾結,剛開始擔心餵完再換尿布會把孩子弄醒,於是我就給娃換了尿布再喂,可經常是娃吃著吃著就又拉了,之後還得換新的。
於是我又改成了先餵後換。
但確實和我擔心的一樣,孩子會容易吐奶,而且容易醒。嘗試幾天之後,我又換回了先換再餵的方式。雖然有時會浪費一個尿布,但慢慢的也就固定這個模式了。
可這就是標準答案嗎?顯然不是。
從上述調查的結果顯示,大約只有一半的母親會習慣這種方式,還有另一半的寶媽擁有自己習慣的方式。
有太多的寶媽因為是第一次當媽,害怕養孩子養不好,因此總希望育兒過程中所有的問題都能有「標準」的答案,於是聽從專家或者過來人的說法,成了他們的追求。
但實際上,除了一些硬性的科普知識,大部分專家給出的育兒建議都是基於大量娃的養育經驗得出來,並不適合每個孩子,更何況有的專家還興許是「磚家」。
而親朋好友的育兒經驗更多時候都具有「專一性」,更不一定適合你自己的寶寶。
這些寶媽一味地追求「標準」,反而忽略了自己和寶寶之間存在天然聯繫。
就拿哄娃睡覺來說,很多寶媽都十分頭疼,經常是哄睡一小時,睡醒十分鐘,那該咋辦呢?
嘗試了各種方法最後也沒啥效果,寶媽都要被搞瘋了,根本問題出在了哪呢?
多數時候還是出在寶媽身上,孩子入睡最基本的需求是孩子困了,需要入睡了,但很多時候,只是大人覺得孩子該困了,該睡了。
在這些家長心中,他們經常看不清孩子的具體需求,而是一味的追求更多「標準」的育兒技巧和方法。
比如有的寶寶明明很困了,眼睛無神,都快哭了,但這時候寶媽卻覺得孩子「沒到睡覺的時候」,一個勁兒逗娃,不讓孩子睡覺,於是孩子越被逗越煩躁,哭鬧的也越厲害。
這時候孩子明明需求睡覺,但家人卻非得逗娃,顯然不對。
而有的時候,寶寶根本不困,眼巴巴的瞅著家長先要和父母互動,但家長卻覺得孩子該睡了,於是各種方式哄娃入睡,最後只能是哄娃一小時,只睡十分鐘。
這時候孩子需要玩耍,不需要睡覺,家長卻覺得到點兒了,孩子該睡了。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都是許多新手爸媽非常容易犯的。
還有的家長經常被這樣的問題困擾,「孩子夜裡醒了,哼唧、扭動或者哭鬧的時候,我該咋辦?先餵孩子還是拍拍孩子等等看?」
先餵娃怕害怕孩子養成奶睡的不良習慣,很多專家都這麼說,但先拍孩子不喂,又怕孩子被弄醒,還怕孩子餓到,真不知道該咋辦了。
這時候寶媽明顯是被固定的「哺乳程序」所在控制了,而壓根忽略了自己的本能。
在夜裡孩子發出信號的時候,寶媽應該憑藉本能去查看寶寶到底怎麼可,然後根據自己的判斷採取措施就好了,而不是在這時候專注地思考處理的問題的流程是怎樣的。
相信自己的自覺,大膽的去做,又何必怕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呢?相比之下,及時給予孩子安全感顯然是更重要的。
哺乳對於寶寶來說,除了充飢,還存在深深的情感需求,這往往容易被寶媽們忽略。
哺乳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充飢,還能給孩子提供安全感、幫助孩子入睡、安撫身心等等。比如當媽媽下班回家,孩子經常會撲倒懷裡要吃奶,其實主要是因為想媽媽了。
而在現實中,寶媽往往只注意到了孩子吃奶會不餓這件事。而忽略了哺乳給娃帶來的情感補償。
錦鯉媽咪有話說
母乳哺育就像人生,其實沒有標準答案。
適合你和孩子的就是最好的。媽媽們一定要多摸索、多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