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諮詢案子,兩歲的寶寶半夜被熱醒了,媽媽開了空調,寶寶卻鬧著要媽媽拍,不拍就不肯睡。媽媽有點迷惑不解:不是熱醒了嗎?空調也開了,問題也解決了,為什麼還要拍呢?
其實這樣的案子非常常見,小月齡的寶寶因為其他原因醒來了,媽媽也找到了準確的原因,解決了問題,寶寶卻非要吃幾口奶才肯睡。
今天就聊聊這個問題:寶寶夜醒,我們可以做什麼?我甚至覺得:媽媽在夜醒問題上做得好,會極大幫助寶寶的認知能力的發展。
為什麼寶寶夜醒要抱要奶?
我們先來聊聊這個問題:為什麼寶寶夜醒要抱要奶?這是很多媽媽的困惑,也是很多媽媽特別想解決的問題。
小寶寶夜醒的原因是非常多的,冷熱的問題,被吵醒,大運動發育的影響,出牙的問題,白天被過度刺激到,過度疲勞,做夢,餓,等等。餓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而已。
甚至很多情況下,寶寶並未真正醒來,只是兩個睡眠周期之間醒來動一動或者嘟囔幾句(哭幾下)而已。
新手媽媽會以為寶寶醒來了是餓了或者要抱。而很多情況下,我們只是希望寶寶儘快睡過去而已,因為我們也困,全家人都很困。給奶和抱哄大多數情況的確能讓寶寶迅速睡過去。
我們常說這樣做就給寶寶養成了頻繁夜醒夜奶的習慣。現在我來分析一下這個習慣養成的深層次原因和問題。
如果寶寶夜醒不多,突然增多的夜醒大部分是在表達某種需求,這個需求是來自於他們的身體。或者在小月齡階段,3個月之前,寶寶的夜醒也大部分是在表達需求。
當然這裡的前提是真的醒來了,上面提到的睡眠周期之間動一動哭幾下真的需要媽媽們耐心的等一等觀察一下。
如果我們沒有仔細的尋找寶寶醒來的原因,而只是單純的給他餵奶,抱哄他讓他儘快睡過去的話,其實就混淆了他身體的感受。
比如他因為熱而哭鬧,我們就給他塞奶,那他發展出的聯想就會是:我表達了熱的需求,就會有奶吃。幾次之後,可能我們真的發現他熱了,解決了他熱的問題,他依然要吃奶。
也就是說:我們沒能正確的回應他,就很容易讓他的身體感受混亂,會把熱和餓的身體感受混在一起。
所以很多奶睡抱睡習慣的寶寶,無論什麼原因的夜醒,都是需要再次奶睡和抱睡的。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把身體的各種不同感受和餓,抱聯結在一起了。
夜醒就是早教的良機
看到這個小標題你也許覺得很奇怪。夜醒和早教有什麼關係?
早教其實是一種「激活」。對於小月齡寶寶,主要是激活他們的各種感官和感覺,比如視覺,聽覺。而認知能力的發展也是早教的一部分。
我家老二的幼兒園有一項特色的教具,就是各種材質的窗簾布。老師會讓孩子們蒙著眼睛去摸這些布料,感受不同。這其實就是激活孩子的觸覺。
我在前幾天的視頻裡也談過,孩子的身體的感覺是最重要的。怎麼解釋這個身體感覺呢?就是正確接受和處理身體傳達的信號。比如孩子困了就知道困了,而餓了也知道餓了,這個就是孩子知道自己身體的感覺。
其實我們很多人對自己的身體都是沒有感覺的,困了還不停的刷手機,身體沒有什麼感覺卻在體檢中檢查出很嚴重的病。
由此可見,激活孩子身體的感覺,並教會孩子如何處理自己身體的感覺,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礎。
我們倒回去說夜醒,在夜醒時,如果我們能幫助寶寶找到夜醒的正確原因,並幫助他解決問題,其實就是在教導他們如果處理身體的感覺。這個感覺是熱,還是不舒服,還是控制不了自己,還是餓,等等。
如果我們不分原因,只是餵奶抱哄,那寶寶就很難學會自己身體真正的需要。
記得我家老二在一歲多時半夜哼哼唧唧把我吵醒了,朦朦朧朧中我感受到了涼意,抬頭看了一下溫度計,的確降溫了,我就抓了個毯子給她蓋上了。然後她就睡過去了。
夜醒我們怎麼做?
寫到這裡,我想大部分的媽媽都有了答案。就是夜醒首先要尋找原因,幫助寶寶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奶哄抱哄。如果寶寶真的需要安撫,那就儘量用不離開床的方式來安撫他們。
這裡我要多說一些,避免媽媽們又掉進坑了。一歲多的寶寶很多會說簡單的話了,比如,奶奶,媽媽等等簡單的詞語。很多媽媽告訴我,一歲多的寶寶半夜喊奶,她們就給孩子餵奶,然後夜奶就又回來了。
這種情況下其實我們是要仔細分辨的,孩子說的「奶」未必就是要喝奶,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語言有限,可能所有的感受都用她們會的有限的詞語來表達。明明是熱,可能也會喊「奶」。
這時候我們可以告訴他們你熱了,媽媽給你換個衣服。然他們對熱的感受語言化,大一點他們自然就能準確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回到文初的案子,孩子其實是沒有能自己表達熱的感受的,而是通過讓媽媽「拍」的方式來表達,還好媽媽理解了孩子的感受所在。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我們可以開完空調後告訴孩子:你熱了,出汗了,媽媽給你開了空調馬上就不熱了。孩子很快就會知道,熱了就告訴媽媽開空調,而不是讓媽媽拍。這其實就是早教強調的認知發展啊。
早教真的不是要帶孩子去高大上的早教場地,也不是教孩子蹦蹦跳跳,其實就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激活孩子的感官和感覺,引導他們正確的表達感覺和感官傳達的信息,其實就是認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