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對於許多的父母來說,平時帶孩子的時候需要頭疼的事情很多。以整潔這件事為例,家長們在照顧孩子的時候總是需要不停的修正他們的外表。
孩子在年齡比較小的時候,對於肢體的控制能力沒有成年人到位,因此經常在玩耍的時候弄髒自己也是在所難免的事。
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與年齡有關。很多孩子長大後在整潔方面絲毫沒有得到改善,每到這種時候,父母必定會埋怨孩子:都長這麼大了,還是一點都不知道講究衛生。
其實,如果孩子長久對整潔沒有太多概念,很有可能是「本體覺失調」,即自我本體感覺的失調,精細觸覺無法發揮作用,出現感知不到某些行動,大腦對此喪失感應。
比如有的孩子走路經常摔跤,但摔跤後和其它孩子反應不同。他們沒有感覺到衣服沾到了地下的灰塵,更沒有感覺到疼痛。父母們對於孩子的摔跤也不太會在意,只要孩子不哭,父母就覺得萬事大吉。(當然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還是要以醫院,醫生的診斷結果為準)
但在孩子不哭的背後,很可能是他們已經對於摔跤的疼痛感失去了反應。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經常身上搞得特別髒但自己不會收拾的原因。
孩子本體覺失調會為他們帶來怎樣的影響
1.動作緩慢,反應遲鈍
父母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只會對孩子一些比較明顯的病症進行求醫治療,比如感冒,發燒,咳嗽等。但如果類似自閉,抑鬱,本體覺失調這種在明面上沒有太多對身體的負面影響的病症,一般家長很少會在意。
一是認為這種病症並不常見,說服性不高。二是因為這種病症無法在短時間內對生命造成威脅。
因此,放任此類病症是大多數家長最常做的反應。以本體覺失調為例,擁有這種症狀的孩子的確在短時間內看不出來,但如果放任不管,就會造成孩子失調更加嚴重。記憶力會越來越差,反應也會越來越遲鈍。
本體感發育不良會導致孩子對於周圍環境的認知程度下降,這種症狀也極難在長大之後得到改善。輕則平衡能力和觸覺變弱,重則無法對外界的一些刺激作出基本反應。
2.經常犯錯被父母埋怨
本體覺失調的孩子經常在行動上有一些和常人不同的地方,雖然看似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卻會影響孩子日常生活。比如運動時有一些孩子總是順拐,方向感不強,經常跑步會跑偏到另一條跑道。
除此之外,在玩遊戲的時候有一些孩子也可以看出是本體覺失調。比如在玩捉迷藏時,有一些孩子非常容易被同伴找到,他們本以為自己藏好了,但實際上他們選擇的地方都是非常容易看到的。
這類孩子就是屬於本體覺失調,他們對於自身的行動沒有判斷力,對環境認知也非常陌生。這種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就是容易系錯扣子,繫鞋帶也沒有別人靈活快速,而且對筷子的使用也不如別人熟練,很容易因為這一系列行為犯錯。
父母在這種時候以為孩子只是笨,遇到沒有耐心的父母很容易因此而責罰孩子。
3.做事情經常忽略細節
那些做事情經常容易馬虎的孩子很多情況其實不是粗心,而是他們做事缺少邏輯性,只能處理一些比較簡單的事情,如果遇到較為複雜的事情,他們就容易出現思維混亂。他們的特點就是做事非常毛躁,經常容易碰壞東西,也會顯得比較笨拙。
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
1.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法布爾曾經說過,要將精力集中在某一點上,就如同透鏡一樣。
專注的人做事情非常容易成功,而對於本體覺失調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專注力本就不如別人。所以父母要有針對性的訓練孩子的專注力,讓他們養成固定時間內專心思考一件問題的習慣。
2.不因為孩子犯錯而責怪他們
永遠不做錯事的人,永遠不能做出一番事業來。尤其對於孩子來說,犯錯是在所難免的,無論因為什麼而犯錯,父母都要有耐心地幫助他們改正錯誤。系扣子容易錯,那就讓他們放慢速度,不要催他們。用筷子用不好,那就放慢練習的速度,並且增加練習的次數。
3.經常帶孩子進行肢體訓練
運動可以增強人們大腦對於身體的控制,因此父母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有本體覺失調的症狀,可以帶他們從最簡單的運動開始逐漸加強對肢體的控制,以及理解自身與環境的關係。
小哥哥有話說
只有做出改變,才能使孩子的症狀得到良好的緩解。如果不加以改變,而是一味地埋怨孩子,對於孩子矯正症狀百害而無一利。(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小哥哥陪你一起育兒,做最野的爸媽,關注我,了解更多育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