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庭教育中,一邊是家長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深深期望,而另一邊卻又是孩子表現的不盡人意或者更是手足無措。有些家長不明白,為什麼我的孩子動作就特別慢?寫作業拖拖拉拉、邊寫邊玩,自覺性、自制力特別差?
面對這些問題,還在傷神費腦的家長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與孩子的本體感發展障礙有關係,而不是孩子的學習態度的問題,所以家長怎麼嚴厲的打罵孩子都是沒有用的。那麼到底什麼是本體覺?什麼又是本體覺發展障礙?作為家長的我們又該如何幫助我們的孩子呢?下面呢,就讓我和大家一起聊聊我們感統訓練中的這一部分——本體覺。
所謂的本體覺就是指我們身體的肌、腱、關節等一些的運動器官本身在不同狀態(運動或靜止)時感受器官產生的感覺,就例如人在閉眼時能感知身體各部位的位置一樣。簡單來說就是自我身體控制能力,而又因為這些感受器藏在肌、腱、關節等深部位置,所以本體覺又稱為深部感覺。
主要表現:動作協調能力差,笨手笨腳,容易受挫,容易跌倒或撞牆,做事拖拉、磨蹭,語言表達能力差,發音不佳,語言發展緩慢,缺乏自信,消極退縮,不敢表現,寫字無法在框內,筆畫經常顛倒。
針對上述問題,在家庭中遊戲與訓練方法如下:
1、從小抓起,多多運動
多注意手部的小肌肉的精細動作的訓練,可以根據孩子年齡與能力特點,自行設計抓、握、捏、扔等小遊戲,如擺積木,投球,捏橡皮泥等。還要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上幼兒園以前要學會洗手、擦臉、剪紙以及自己擦屁股。以後還要練習握筆、塗鴉、拿筷子、系扣子、剪紙、繫鞋帶等。
2、球類運動
球類運動對小肌肉、大肌肉的協調以及迅速反應和靈活度是很有幫助的。三歲左右的孩子要訓練他拍皮球,要求他左右手交替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訓練他們打桌球和羽毛球,由簡單的分解動作開始,堅持下去,對注意力,手眼協調以及將來的學習能力有很好的好處。
3、多多表達
為孩子提供適宜的語言環境,多和孩子交談、講故事,鼓勵孩子表達自身的需要和感受,逐漸學會準確描述身邊的事物,善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家長要尊重孩子的的想法,用欣賞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細小的進步,進行表揚,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4、學做家務
適當的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是培養意志力、責任心、自信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有效途徑。4歲左右的孩子有積極參與家務的要求,家長要抓住這個契機,不能因為覺得孩子小或者做的不好,就剝奪了他們練習的有利時機,包辦代替只會導致孩子笨拙、懶惰、意志力差、缺乏自信及沒有責任心。家長要耐心的教會孩子逐漸從事各種家務,並在一定程度讓孩子長期承擔某項任務。
5、家長要重視孩子的運動
感覺統合能力就是在適宜的感覺信息刺激和適宜的運動中逐漸培養的。孩子玩耍或咬自己的手、腳、摔東西、敲打玩具、搬弄桌椅或爬上爬下,都是在從事有益的活動。因此,父母千萬不要為了避免事後收拾麻煩,或怕孩子遭到任何一點的小碰傷,就會全面禁止孩子活動,而應以積極的態度,使孩子得到適當的活動。
3~4歲,訓練重點是記數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進一步加強語言能力的訓練,豐富詞彙量。5~6歲是培養孩子練琴,學畫畫的最佳階段,這時候孩子的求知慾開始強烈,只要正確,科學的引導孩子的成長曆程,您將會看到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在茁壯成長。總之,兒童早期要多撫摸、多搖抱,儘量母乳餵養,多和孩子說話,多逗笑,增加語言信息刺激,4歲前不要限制孩子吮手、裹嘴、咬毛巾被,只要保持清潔,唇部的運動有利於語言的發展。4歲後,隨著注意力開始逐漸指向外界,上述問題會自行緩解。要讓孩子有機會哭,練習聲帶發音。這無疑對語言的發育有利。
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問題,參考上面的方法,自行制定一套重點明確的、循序漸進的訓練計劃,然後進行訓練。感統訓練一般要經過2至3個月的時間堅持下去做,才會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如果孩子在此期間有什麼問題,應該及時打電話諮詢專業指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