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庭教育中,一邊是家長們恨鐵不成鋼的深深期望,而另一邊卻又是孩子表現的不盡人意或者更是手足無措。
有些家長不明白,為什麼我的孩子各方面協調能力差,動作緩慢,學習拖拖拉拉?
面對這些問題,家長朋友們可要注意了,這些問題可能與孩子的本體覺發展障礙有關係,而不是孩子的學習態度的問題。
與前庭覺和觸覺不同,本體覺是較不為人熟悉的感覺系統,但它在人的發展中常被譽為「智慧的象徵」。
本體覺是一種自覺或不自覺地感受身體空間位置的感覺,它也被稱為身體地圖或身體形象,是人體本身具有的固定感覺,是肌肉、關節運動神經組織、身體神經組織和大腦長期互動練習過程中,協調出來的自動自發的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不用盯著身體看,大腦就可以隨時掌握身體的任何部位。
良好的本體覺可以讓你知道手正搭在別人的肩上;可以讓你朝著想要的方向投物;可以讓你在摔倒時迅速調整身體姿勢;可以讓你平穩地走路、快跑、爬樓梯、提箱子、坐下、站立、伸展和躺下。
1、常常摔跤或絆倒,甚至撞到桌椅或人;
2、肌肉耐力不佳,很容易感到疲憊;
3、分不清楚怎樣保持人與人之間的禮貌距離,常讓人有種被侵犯的感覺;
4、如果不用眼睛看,可能會連一點點小事都做不好,比如穿衣服、扣扣子;
5、沒有辦法靈巧地操作日常用品,文具用品,經常好心辦壞事;
6、動作僵硬,不協調;
7、動作常常慢一拍或者不記得動作;
8、玩球時無法準確地接到球,或者容易被球打到;
9、手眼、手耳、協調性差;
10、不能很好的對高度進行把握;
11、當身體處於一種高速運動的狀態時,常出現對稱性的緊張性頸部反射,導致全身僵硬。
以上這些都是本體覺失調的表現。
那麼如何訓練孩子的本體覺呢?
球 類 運 動
這些球類運動可以大大提升孩子的身體協調以及靈活度。
一般情況下,4歲的孩子要會單手拍球,隨著年齡的增大,羽毛球、桌球、籃球都可以讓孩子練起來。
手 部 精 細 動 作
根據孩子的年齡,可以讓孩子自己洗手、洗臉、握筆、拿筷子、繫鞋帶、扣紐扣。
這些動作都可以快速幫孩子建立良好的本體覺。
力 所 能 及 的 家 務
適當的家務活動不僅能夠鍛鍊孩子的自信心和意志力,還能夠鍛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增強孩子身體動作對大腦的刺激。
翻 跟 鬥
讓孩子進行翻跟頭遊戲,進行前滾翻和側滾翻,對孩子身體協調能力以及肢體柔韌性有非常大的幫助。
手 影 遊 戲
用手做成一些姿勢,通過燈光在牆上映照出有趣的圖案,吸引孩子模仿,可以大大提升大腦對手指的控制能力,這也是增強孩子的本體覺的好辦法。
臥 地 推 球
讓孩子趴在地上,距離牆面50-70公分,雙手將球水平推向牆壁,待球彈回後,手接住,再次推向牆壁,如此反覆,通過該遊戲不僅可以提升孩子手眼腦協調能力、對距離的判斷能力,還能夠刺激孩子前庭覺。
向 上 接 拋 球
向上拋球自己接住,要求拋球時雙腳分開,與肩同寬,拋出的球要高於頭頂,手臂不用高於頭頂,連續拋球20個左右不掉。
本體覺訓練並不在於單一訓練量達到多少個單位,而在於刺激訓練是否多元化,刺激是否到位。
希望大家也能留意生活中的細節,隨時隨地為孩子創造訓練機會,潛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本體覺,一點一滴地積累與塑造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