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0日,北京又開通了3條地鐵新線s1線、燕房線和西郊線。自1971年1月15日北京第一條地鐵線路1號線正式開通運營到現在,北京地鐵運營線路已達22條,運營裡程已達608公裡。其中,新開通的軌道交通S1線是北京首條中低速磁浮線路,而燕房線則是北京首條無人駕駛的地鐵線路。讀者在乘坐這兩條地鐵新線、感受快節奏的交通時,不妨探尋一下站名都有掌故……
蘋果園站--因明代設有御果園得名
蘋果園初稱「蘋果村」,始於明代。《石景山文史》載: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從山西等地移民至京畿,由此形成許多村落。這些村莊由「四署」統轄,即蕃育署、嘉蔬署、良牧署、林衡署。京西的移民專門負責果樹的栽種,謂之「果戶」,由林衡署管轄。朱棣曾於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下詔:嚴禁無幹(關)人等私入御果園內。無論是皇親國戚、勳官重臣,敢有以身試法者,每人一律罰交九匹馬、九副馬鞍、九連獵鷹、九隻獵犬,還要罰繳一百兩白銀,一萬貫寶鈔。果農由於不堪重壓,大多返回山西老家。明朝滅亡後,蘋果樹被砍伐殆盡,果園一度成為清八旗兵的演武場,康熙皇帝曾在此舉行閱兵儀式。《康熙起居注》載: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在石景山舉行閱兵儀式,場面極其宏大。民國時期,這裡逐漸形成「蘋果園村」。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首鋼公司在此興建宿舍區。(蘋果園站暫緩開通)
金安橋站--因地處金頂街與北辛安之間得名
金安橋始建於1970年,曾稱北辛安立交橋,是通往京西門頭溝等地的交通咽喉之地。後來在修建阜石路時,該橋擴建,因處於金頂街西南、北辛安西北,故各取兩個地名的一字得名「金安橋」。
金頂街因鄰近金頂山得名,金頂山原名狼山,清初禮親王代善和後來的康親王崇安、禮親王永恩等均葬於此,其墓為豎井懸葬,謂之「金井御葬」,狼山被改為「金井山」,後諧音為「金頂山」。另外一種說法是,其山有寺,殿頂覆黃瓦,金碧輝煌,遂命山為「金頂山」。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附近建成大面積的首鋼居民區,取名「金頂街」。「北辛安」之名源自金元時期,該地原有田薛兩村,並開鑿有一條人工河。元至元四年(1267年)第一次開河時,為祈祥瑞,改河北「薛村」為「北辛安」,河南「田村」為「南辛安」。元至正二年(1342年)第二次開河時,因坡度大,河流湍急,將南辛安衝毀,故今只有「北辛安」。
四道橋站--因四條溝渠上各建一座橋得名
四道橋村最初的得名是緣於永定河引水渠在村邊分流為四條支渠,每條支渠各架橋一座,故稱四道橋。這一帶地處永定河衝積平原,水源豐沛,曾為京西糧食產地。其中水稻種植面積最大,故有「西山稻鄉」之稱。《北京門頭溝村落文化志》稱:「四道橋村,西鋪、復興莊是其曾用名……稻地古稱下灘,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原是潭柘寺一個重要的產稻莊子,為潭柘寺廟產租地,是稻地兩大莊園之一,周圍有不高的圍牆。昔時四道橋村原有永定河灌渠在村邊分流四條支渠,每條支渠各架小橋一座,故此村得名四道橋。村落建於清代。」
四道橋村地理位置重要,歷史上的南北大道和進京大道均由該村經過,明清時設多家商鋪、旅舍。因地處西山腳下,被譽為「西山第一驛站」。
橋戶營站--因歷史上「橋戶」聚居而得名
關於橋戶營的村名,有幾種說法。一說,昔時村東永定河上有一座木橋,被稱為善橋,是潭柘寺出資修建的。這裡為管護橋梁的橋戶人家聚居地,故得名橋戶營;二說,永定河畔曾經有一位會划船、會劃笸籮的人,叫孟長腿,見該村就有幾戶人,卻有村無名,便起名叫橋戶營;三說,該村原來四面多溝,要想進村必須過橋,不過橋是無法進村的,故稱橋戶營;橋戶營有十戶十姓,閻安侯李張,崔馮史程王,後來剩下了七戶七個姓,故村子又叫七戶營。此外,這裡曾有一座藥王廟重建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據其文字所記載村名則叫橋古營。歷史上橋戶營以種植業為主,今屬永定鎮,但村落已整村拆遷。
上岸站--因上安村諧音得名
上岸村明代曾稱上安村,村民多為山西移民,因地勢較低,永定河水泛濫時常溢到村邊,故又稱上岸。另傳,此地歷史上曾是永定河的一個渡口,過往渡河的香客、僧侶離船上岸卻不知道該地名,便稱呼該地為上岸。村中有一條古街名曰「上岸街」,隨著村落的發展又出現了中街、南街、北后街、鬼街、新街等街區。
明代,上岸村隸屬宛平縣京西鄉,清代隸屬盧溝橋巡檢司,為盧溝橋鎮所轄。早年間,永定鎮內有十三個村莊,俗稱「外十三」,上岸村地處「外十三」的中心位置,村民以安姓為主,還有祁、程兩大姓。
上岸村處於古道、香道、商道之上。大道由石廠、何各莊,經上岸村穿越永定河,過石景山向東而去,是一條運輸本地區青石、煤炭等物資的進出京城的大道。而從盧溝橋、長辛店經臥龍崗、石龍溝到上岸,從西廟,去橋戶營、葡萄嘴東側,北去妙峰山則是一條進香大道。
慄園莊站--因歷史上廣植慄樹得名
慄園莊原屬潭柘寺佃戶莊村,村西古廟(奉福寺)原為潭柘寺的下院,廟旁多慄樹,故稱慄園莊。據《宛署雜記》記載,明萬曆年間這裡即已成村。
慄園莊以盛產石板而知名,村內有豐富的石板資源,開採歷史悠久,品種多,是當地特產。開採石板是慄園莊祖祖輩輩的主要生財之道,其開採歷史可以追溯到遼代,已形成一整套石板開採及製作工藝,還形成了與石板開採有關的地方的民俗。慄園莊村北有京劇名家譚鑫培墓。譚鑫培頗諳佛理,曾於光緒年間在戒臺寺受戒。晚年向當時的戒臺寺住持妙老人提出:「願借寺中一席之地,永作伴城,以便百年之後也能得到禪宗的恩護」,故長眠於此。2010年因S1線和長安街西延工程建設需要,該村已整村拆遷。
小園站--因明代開闢小菜園得名
小園明代成村,明沈榜編撰的《宛署雜記》記載:「萬壽戒壇寺,在小園村,遼清寧中建,名大慧聚寺……」大慧聚寺為戒臺寺的始稱之名。遼清寧年間(1055年至1064年)法均大師來到慧聚寺,帶領僧眾廣募資財,在寺內「肇建戒壇」。遼鹹雍六年(1070年)四月戒壇寺建成,法均大師「開壇演戒」,一時名聲大噪,香火繁盛。當時的僧俗民眾、皇親國戚紛紛前來戒臺寺聽法均大師講經。為了招待前來「聽經求戒」的高官富賈,便在小園開闢菜園,種植蔬菜。隨著蔬菜種植面積的增加,菜農的人數越來越多,後來菜農們便在此娶妻生子居住下來,逐漸成村,遂稱這裡為「小園」,一直延續至今。
石廠站--因明代設有採石廠得名
石廠在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以前就已成村。因附近山上盛產石板和石料,設有採石廠,得村名「石廠」。據《宛署雜記》記載:「石景山之左徑八裡曰曹哥莊……又二裡曰何各莊,又二裡曰石廠。」石廠東過街樓的青石門額中有「石廠東柵欄」五個大字,右邊豎排鐫有兩行小字:「萬曆庚辰歲孟秋重蓋造。」這比《宛署雜記》問世時間早了十三年,況且又為重建,所以石廠始建年代應更早。石廠村北的「馬鞍山石廠四至記」碑所載的建碑時間為「大明永樂年」,是迄今發現記述石廠年代最早的文字記載。
石廠村素有皇家採石基地之稱,村北依山,蘊藏有豐富的石資源,為歷代古建工程必須之物。這裡的青石堅硬細膩、韌性強、抗風化、耐腐蝕、質地純正,被譽為「天下之極品」。歷史上石廠村曾是兩條古道交會處。一條由石廠村經上岸村,向東至京城的阜成門,以運送西山所產石材、煤炭等物資為主;一條自京城而來,從龐村渡口過河,穿石廠村、經西峰寺到達潭柘寺。
地鐵燕房線站名是怎麼來的
閻村東站--因緊鄰閻村得名
閻村也稱閆村、沿村。《名鎮閻村史話》稱:「明初這裡為永豐裡屯,永樂年間有涿州八戶閻姓人家來此定居,遂稱閻村。」閻村東約一裡許是現在的良鄉地域,再向東即房山區政府駐地。良鄉過去又稱鹽溝,因村附近有鹽溝而得名。後來,閻村隨著人口的增加和村落的擴展蔓延,逐漸變成了「前閻村」、「後閻村」。
閻村得名的另一種說法是因早年間村中有一條很寬的河溝,村落因位於溝沿兩側而稱「沿村」,以後村子被析為三部分,位於南側的稱「前沿村」,位於北側的稱「後沿村」,位於東北側的稱「東沿村」,又因閻姓始居於此而稱「前閻村」、「後閻村」和「東閻村」,曾同為大紫草塢鄉自然村,今屬閻村鎮。
紫草塢站--因歷史上盛產紫草得名
紫草塢村於遼代成村,因出產中藥紫草而得名。該村村名曾幾度變化,初名紫草村,金代稱大紫草房,明代稱紫草務、紫草塢,清代稱子曹務。 「務」是古代管理貿易和稅收的機構,宋遼時期州縣多置「務」。「塢」乃土堡、小城,或指四面高中間低的谷地。
隨著人口增多,村落不斷擴大,紫草塢村又分為大紫草塢村和小紫草塢村,沿襲至今。大紫草塢村地處平原,地有溝坎,早年間紫草繁盛。紫草別名山紫草、紫丹、紫芙、地血、鴉銜草等,為紫草科紫草屬植物,多年生草本,具有涼血活血、清熱解毒之功效。每至秋後便有房山、良鄉及附近村落的藥鋪派人到此採收。
閻村站--因臨近閻村鎮政府得名
歷史上閻村鎮原屬良鄉縣,僅西部數村屬原房山縣。50萬年以前,鎮西南10餘公裡處的周口店龍骨山一帶已有人類棲居,周初開始設置行政建制,鎮東南5公裡的琉璃河所轄的董家林一帶成為燕國始封地的都城,古稱燕中都。元、明、清、民國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隸屬良鄉。1949年以後,房山、良鄉兩縣均屬河北省通縣專區。1958年兩縣合併為周口店區,良鄉由縣改鎮,1960年周口店區改名房山縣,歸屬北京市。1958年成立良鄉人民公社時,下設大紫草塢管理區,1961年改稱大紫草塢人民公社,因駐地為大紫草塢得名。1983年又改大紫草塢鄉。1995年撤銷大紫草塢鄉,成立閻村鎮,因鎮域有閻村而得名。
星城站--因燕化居民區得名
星城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建成的燕化居民區,北部緊鄰大董村。大董村早在唐代就已成村,名為董村,因姓氏而得名。後分為大董村和小董村兩個村。因地處平原地帶,土地肥沃,歷史上以農業為主。
星城是為解決燕山石化原住宅區與生產裝置區交錯、安全隱患嚴重、居民必須搬遷而建設的住宅小區。始建於1993年10月,選址於房山區大紫草塢鄉(今閻村鎮)南梨園和開古莊區域,後改稱「燕化星城」。1996年12月成立星城街道辦事處,此後這一地區泛稱「星城」。
馬各莊站--因初為馬姓人家定居得名
馬各莊村隸屬房山區城關街道,明以前成村,最早因馬姓人家定居而得名。西北是羊頭崗,東北為大董村,西面為饒樂府,南鄰瓜市村。據傳最初的村民為明永樂年間從山西移民而來。村落地處大石河西岸平原,呈長方形。西有小馬各莊,原與馬各莊為一村,後因丁家窪河洪水泛濫,村子被淹,一部分村民搬遷河西,原來仍稱馬各莊,後稱小馬各莊。如今村落已拆遷,村民回遷至新建小區。
大石河東站--因地處大石河畔得名
大石河是房山區貫穿南北的第一大河,為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北拒馬河支流,發源於房山區霞雲嶺鄉堂上村西北,先後匯聚了諸多泉水及河流,流經房山平原地區8個鄉鎮,沿河兩岸有村莊近60個,流域面積達1280平方公裡,佔全區總面積的三分之二。戰國時期大石河稱「繩水」,西漢時改稱「聖水」,隋代因其流徑防(房)山腳下遂改稱「防水」,唐代復稱「聖水」,五代時改稱「石子河」,金代以龍泉為其源頭之一改名「龍泉河」,至清代未變。民國時期,改稱「大石河」。因系琉璃河的上遊,所以也泛稱「琉璃河」,故清代《日下舊聞考》稱:「大石河自宛平(縣)柳林入房山境長草(操)村,東南歸琉璃河。」
千百年來,大石河不僅滋潤了兩岸的肥田沃土,還為水上行船、漕運貨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運輸條件,故有房山「母親河」之稱。
饒樂府站--因「土地富饒」村民「安居樂業」得名
饒樂府村元代前已成村落,村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因這裡土地富饒肥沃,村民安居樂業,故名「饒樂府」。其二是與唐代塞外饒樂都督府僑治於此有關。《房山史話》稱:今「饒樂府」之名來源於唐朝的饒樂都督府,或為唐政府在奚人爭鬥時,撤回安置了饒樂都督府的人員於現地,故名之,簡稱「饒樂府」。或為來唐貿易的奚部商人把駐地叫做家鄉的官府,稱之為「饒樂府」。饒樂府東鄰馬各莊,東南為瓜市村,西南為北市村,北鄰丁家窪,村域呈長方形,主街東西向,上世紀九十年代有600餘戶,以農業生產為主,屬房山區城關街道。
房山城關站--因地處北城關舊址得名
房山城最早叫萬寧城,金大定年間為奉山陵,始析良鄉、範陽、宛平三縣邊地,置萬寧縣。遂建萬寧城,原是土城,城牆高丈餘,四周長四裡有餘。四面各有城門一座:東門稱「朝曦」;南門稱「迎恩」;西門曰「仰止」;北門曰「拱極」。金明昌二年(1191年)改萬寧縣為奉先縣。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奉先」改稱「房山」,並在原基礎上擴建。《房山城垣沿革紀略》記載,「西門額曰『攬秀』」,或許是改後的名稱。明弘治年間城牆又增高加厚,然仍是土牆。明隆慶年間因「房山為京師首善之區,宜繕城以衛之」,故將土城改建成石城。到了清代,房山城又幾度修葺。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山西人毋配坤任房山縣令,曾捐出俸銀百餘兩,並號召全縣紳商捐資,百姓出力,修葺城牆一百二十丈。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縣令李圖復修城垣,並增築城門甕城。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起,城垣陸續拆除。到九十年代完全消失,城關也名存實無。1998年11月房山區治所由該城遷到良鄉,其故址被稱為老城區。
燕山站--因地處燕山腳下而得名
燕山站初名「燕化站」,「燕化」為「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簡稱,始建於1967年,初稱「北京石油化工總廠」,因地處燕山腳下,1979年更今名。
從地理角度來說,燕山有大小燕山之分。所謂「大燕山」即北京北部的燕山山脈,命名較晚。從潮白河谷一帶向東延伸成一弧形,一直可達渤海之濱,是東北和華北的天然屏障,北京的軍都山即為燕山山脈。而所謂的「小燕山」,也稱「古燕山」,位於房山城關街道與燕山辦事處西北,亦即大房山,「燕化」之名即由此而來。據《古今燕山》記載:「周武王封召公奭於北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國名取焉。北燕位於董家林村一帶,這一帶的山只有大房山。所謂『燕山之野』,就是『大房山下的平原』……燕山為房山之本名。」可見,「燕化」所倚臨的大房山古代即稱「燕山」。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