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迪浩專欄丨紫砂陶刻世界裡的「寫生記」

2020-12-22 守一集雅

黃迪浩,字:紹廷,號:智博匠人。

1994年出生於江蘇宜興,本科學歷,中共黨員。現為宜興市潤雅軒紫砂藝術館特聘工藝美術師兼紫臻窯創作部副主任。

原服役於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因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愛書畫和紫砂藝術,故在退役後拜師學藝,師承著名紫砂陶藝家陳奇老師,後又叩拜於第42屆2015米蘭世博會《金獎》獲得者、中國手工藝大師、國際工藝美術大師、國家一級美術師季偉南大師門下為入室弟子,為紫砂鼻祖吳頣山——吳培林(吳藝吳派)——季偉南壺藝季派第一代傳人。

黃迪浩作品 紫砂陶刻掛盤

在兩位大師的悉心指導下,書畫、紫砂技藝不斷提高並達到了新的境界。所創作的作品多次在各種博覽會上獲獎,深受廣大文人、名人和收藏愛好者的喜愛與收藏。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名族傳統文化,他將不斷努力,為把中國文化、中國製造走出國門作出更大貢獻。

黃迪浩作品 紫砂陶刻掛盤
黃迪浩作品 紫砂陶刻掛盤

《荷韻撫風》靈鳥至,一花一葉醉流年

——兼談紫砂陶刻花鳥畫的刀法運用

作者:黃迪浩

摘要:紫砂陶刻花鳥畫是圖案陶刻中的一個分支,顧名思義,其表現內容即為花鳥。刀法運用在紫砂陶刻花鳥畫中佔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品的藝術效果和人文內蘊均通過刀法刻畫來予以呈現。本文將以作品《荷韻撫風》為例談一談紫砂陶刻花鳥畫的刀法運用。

關鍵詞:紫砂陶刻;花鳥畫;刀法運用;荷韻撫風

正在創作中的黃迪浩

紫砂陶刻是紫砂裝飾藝術中重要而獨特的一個門類,也是紫砂造型藝術向紫砂文化藝術升華的一個重要「分水嶺」,歷史上就有「字隨壺傳,壺隨字貴」的佳話。

紫砂陶刻主要利用鋒利的雕刻鋼刀為創作工具,在紫砂幹白後的半成品胎體上進行雕刻。自古以來,陶刻一直被視為集書法、繪畫、文學、篆刻等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裝飾藝術,並要以書畫為主要的內容載體,包括以正、草、隸、篆、石鼓、鐘鼎等各種書體為表現形式的文字陶刻,以及以白描或寫意等手法對人物、山水、飛禽走獸、花鳥蔬果等進行藝術表現的圖案陶刻。總而言之,紫砂陶刻凝聚了匠人們思想和智慧的結晶,賦予了古老的紫砂更為豐富的藝術魅力。

黃迪浩作品 紫砂陶刻掛盤
黃迪浩作品 紫砂陶刻掛盤

對於紫砂陶刻裝飾的實際創作而言,它的核心就在於以刻刀為主要工具的刀法運用能力。通常而言,陶刻匠人均各懷特技,亦自成一格,前提是必須將刀法運行自如。紫砂陶刻花鳥畫是圖案陶刻中的一個分支,顧名思義,其表現內容即為花鳥,它以自然界中的花鳥為題材,通過嚴密的設計、情節化的構圖、賦予動態的內容細節等,運用豐富的刀法來表現其「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的藝術效果。本文將以作品《荷韻撫風》為例,通過這幅具體的陶刻花鳥畫,來談一談紫砂陶刻花鳥畫的刀法運用,以期共勉。

黃迪浩作品 紫砂陶刻掛盤《荷韻撫風》

紫砂陶刻的刀法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經歷代藝人完善改進,已經具有了相對成熟的表現手法和知識體系。無論是刻字還是刻畫,均追求一種「筆墨氣韻」與「金石味道」,也就是說,在「以胎為紙、以刀代筆」的創作前提下,陶刻所呈現出的藝術效果,是區別於書面創作的,因陶刻集書畫、篆刻等姊妹藝術於一體,故而對刀法運用有著更高的要求。

以花鳥畫為例。中國花鳥畫是傳統三大畫科之一,它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其描繪對象不僅僅指花與鳥,亦泛指各種動植物,包括花卉、蔬果、翎毛、草蟲、禽獸等。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花鳥畫適應了中國人的審美需求,形成了以寫生為基礎,以寓興、寫意為歸依的藝術傳統,並逐步具備了「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比較完善的畫法。

黃迪浩作品 紫砂陶刻掛盤
黃迪浩作品 紫砂陶刻掛盤

紫砂陶刻花鳥畫同樣以表現審美為前提,通過白描或寫意的手法,使整個畫面具有生動的自然氣息。與此同時,恰到好處的畫面布局,也能使整體效果更和諧統一。因此,花鳥畫在紫砂胎體上,以陶刻的形式呈現出來的時候,除了增添了金石味道外,其由內而外的筆墨氣韻、自然意境和人文內涵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刀法運用的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背景(環境)、物象、畫面布局和視覺情感體驗需求,進行不同的變化組合,不可一種刀法一用到底,也不可為了炫技而不切實際的泛用。花鳥畫陶刻的關鍵在於神態,若是多鳥,在陶刻時就要進一步考慮各鳥之間的前後呼應,刀法也應由線至面均做到淋漓盡致。

陶刻刀法主要分陽刻與陰刻兩大類。陽刻屬浮雕刻法,即令表現的對象「凸」出來,主要形式有平刮陽刻、砂地陽刻等;陰刻則是令表現的對象「凹」下去。在陶刻體系中,陰刻又主要分單刀、雙刀、沙地三種刀法,另外還有雙刀與沙地結合法,單刀與雙刀結合法,單刀加刀法,多刀法等,可謂異彩紛呈。正是由於這些豐富的刀法運用,才使得陶刻亦有不輸於書面的藝術魅力。

黃迪浩作品 紫砂陶刻掛盤
黃迪浩作品 紫砂陶刻掛盤

作品《荷韻撫風》主體為一圓形掛盤,盤中則刻繪一幅表達夏日風情的畫面。以荷葉、荷花、蓮蓬構成「花」的存在,以一隻停憩於花枝上小禽鳥構成「鳥」的存在,花鳥畫意境呼之欲出。整個畫面布局合理,物象與留白之間對比協調,物象與物象之間疏密、凹凸恰到好處,營造出清風拂過荷塘的唯美意境,靜中寓動,引人遐想神往。

《荷韻撫風》的藝術效果除了前期的構思與構圖外,主要便是通過刀法來予以呈現,刀法又根據實際的變化,不斷地改變刀鋒方向、力度、粗細等。譬如用單刀法中的「刮」和「刻」,實現輕重得體、轉折頓挫的效果,又運用雙刀法,將所要刻的筆畫線條兩邊下刀,中間起底,突出線條的粗細濃淡感。如此運用刀法,整件作品在實際的畫面表現中,其物象(即「花鳥」)具有了充分的質感——荷花嬌嫩柔軟、蓮蓬濃淡適宜、枝梗韌勁十足、禽鳥活潑生動且羽毛蓬鬆、隨風拂動的荷葉在自然光下形成天然的明暗面,整體的淺浮雕立體效果,洋溢著濃鬱的荷塘清趣。

黃迪浩作品 紫砂陶刻掛盤

刀法運用在紫砂陶刻花鳥畫中佔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品的人文內蘊也將通過刀法刻畫的效果來予以升華。《荷韻撫風》以「荷」為題材,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荷花有著和氣、和平、祥和、和合、和好等美好寓意,因此整件作品承載著人們樸實的情感和夙願,畫面中的禽鳥富有靈氣,更增添了祥和靈瑞的氣韻,優化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結語:

通過《荷韻撫風》的創作,本人對紫砂陶刻花鳥畫的刀法運用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領悟,但同時也深刻體會到陶刻猶如一門深邃的學問,只有持之以恆的學習,方能不斷進步,只有勤奮刻苦的鍛鍊刀法,方能日臻完善。在提高陶刻刀法技能的同時,也不可忽略對自身文化修養的重視,不斷拓寬自己的文化格局,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紫砂陶刻作品。

參考文獻

[1]季偉南.論紫砂陶刻中的「筆墨氣韻」與「金石味道」[J].江蘇陶瓷,2012(01).

[2]李昌鴻,沈蘧華.耕陶人說紫砂[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本文發表於《江蘇陶瓷》2019年第1期第74、77頁

守一集雅

遇見美物,讀懂匠心,感恩手藝的美和善!

相關焦點

  • 王春洪論紫砂陶刻的鑑賞
    王春洪王春洪1958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先後師從陳少亭、任淦庭學習陶刻藝術,1962年轉調精陶廠從事陶瓷彩繪工作,1976年選送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專業培訓,師從中國書畫巨擘白雪石、侯德昌大師,與中國當代傑出藝術家韓美林大師進行過長期深入的合作,1990年評為,後在紫砂工藝五廠從事雕刻工作。
  • 千年歷史文化傳承,紫砂陶刻在我國的文化內涵
    今天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我國紫砂陶刻的文化內涵。一、紫砂陶刻藝術的歷史明朝時,就有很多制壺高手在紫砂壺底用竹刀刻上自己的姓名,這一行為逐漸演變成製作紫砂壺的一個重要部分,鐫刻姓名也是最原始的紫砂陶刻藝術。
  • 一把壺的文化傳承,紫砂陶刻在中華文化中的意境
    我們人與人之間通常是通過語言的溝通和交流來進行了解和認識,而紫砂陶刻是通過工藝而形成的作品和成果,它是藝術交流的產物,也是精神心靈溝通的產物,完美地將詩書畫這些精神層面上的東西結合和交融,使這個物質產品散發著濃鬱的書卷氣息和文化味道,符合併滿足了人們對藝術和審美品位的需求,也滿足了人們對更好的生活品質的追求。
  • 王春洪紫砂陶刻印象——文壺風物
    王春洪刻繪他的書畫筆跡與陶刻刀痕均意蘊無窮勾勒線條、渲染塊面等皆恰到好處肌理質感豐富,無不刻畫生動如今,其每每陶刻,皆運轉自如,可謂鐵筆旋轉、紫砂飛舞,無論是紫砂壺、花盆,還是陶質託盤,所刻山水、花卉、飛禽走獸 等,無不栩栩如生,趣味盎然,所刻書法文字,更是筆力遒勁,神韻深邃,廣為藏家與紫砂界所矚目。
  • 煙雨江南——書畫紫砂陶刻大師褚建軍藝術作品驚豔亮相晉中
    展出內容均為書畫陶刻大師褚建軍多年來創作的藝術精品,展品主要有:傳統寫意山水畫、紫砂壺藝與陶刻等。墨韻留香,此次藝術展一派煙雨江南景象,通過藝術家的筆端展現在山西觀眾眼前。褚建軍的書畫作品極具韻味,亭臺樓閣掩映與山水之間,小橋流水展現出江南煙雨中獨有的風情;其陶刻作品線條明朗,疏落有致,整體布局清新雅致,動靜相宜,完美的將紫砂厚重的品質與寫意山水揮灑的意境結合,沉浸於其中,給人以豐富的藝術享受。
  • 中國紫砂陶刻大師排名,除了任淦庭您知道的還有哪幾位?
    邵雲如是清末紫砂名家邵大赦的第三子,清嘉道壺藝巨匠邵大亨的侄子,家傳壺藝,淵源深遠。四,陳少亭(1885-1960年),字穎川,號羽林逸人、於陵子,清末民初陶刻名家,宜興西鄉人,近現代陶刻大師任淦庭的師兄。陳少亭出身陶藝世家,其父陳伯亭為清末紫砂陶刻名家,善制壺,精陶刻,並首創陳氏獨門陶刻鑿砂、鏤砂、透雕工藝。
  • 陶不僅紫砂好,坭興陶也很好
    說起紫砂,它的名號響近國內外,喜好喝茶人,紫砂壺是家中茶臺上不可或缺的器具。但除了紫砂,華夏大地上還有著許多同樣精美的陶器,1953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產自廣西欽州的坭興陶就與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紫陶、四川(現重慶)榮昌陶共同被評為中國「四大名陶」。
  • 坭興陶會是下一個紫砂陶嗎?
    坭興陶產自廣西欽州,已有1300多年歷史,與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並列為中國四大名陶。坭興陶實用美觀,生活氣息濃厚,還帶有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在收藏市場中屬於投資少、回報穩健的一個品種。
  • 紫砂工藝篇——刻繪
    陶刻的起源據目前考證可追溯到宋代。那時被稱之為陶刻,實際上是藝人用竹筆在壺底刻劃署上自己的名款而已。到了明清時期,由於文人士大夫階層對茶道的鐘情,從而引起對紫砂器的珍愛,品香茗吟詩作畫,賞壺藝雅趣橫生,陶刻藝術也隨之日趨興盛,不斷提高。那時就有了「壺隨字貴,字隨壺傳」的說法。語中不難看出人們對陶刻藝術的讚頌。
  • 坭興陶-陶花島-坭興陶藝術陶是不是產生於紫砂,他們有什麼不同?
    此後的陶器,以北朝陶塑、唐三彩和北宋出現的江蘇宜興紫砂陶可視為重要的陶器生產。但北朝陶塑、唐三彩的生產都重在藝術品製作。其造型和裝飾都不太注重日常生活實用。紫砂陶卻以它優良性能的陶料和獨特的泥片鑲接成型方式,從銅、玉、瓷、漆和其它陶製品的造型吸取藝術養分,還與傳統藝術繪畫、書法、金石篆刻的藝術相結合,形成獨特的裝飾風格,既注重了日常生活實用價值,藝術鑑賞價值也大大提高。明清兩朝紫砂一時空前發展,清代著名」曼生壺「就是金石書畫家陳鴻壽(號曼生)設計、紫砂名工楊彭年製作再由陳鴻壽刻書畫裝飾而成。
  • 三石傳奇 亦師亦友的紫砂刀客
    文人與紫砂的結合,少不了陶刻的裝飾。在民國時期,紫砂陶刻界有三位陶刻大家:「石溪:任淦庭」、「北巖:邵雲如」、「巖如:蔣永西」。可謂紫砂界的「三石傳奇」。他如嚴師、慈父般的對待紫砂陶刻藝徒,當今門徒都已成就。近八旬時,還每日習字作畫,對每個藝徒按各人特長,分贈畫稿,供學生參考練習,後雖腕力不濟,仍以鋼筆作畫稿。其孜孜不倦的精神,為世人銘記。
  • 古樸而莊嚴的「黑科技」| 紫砂拓印
    一片紙的記憶,有墨的停留或是毛筆的行遊,或是顏料的浸染,或是指頭點化總把作者的內心世界裡搬進紙的載體上紫砂拓印,包括全形拓、陶刻作品的平面拓。用拓印的傳統技藝,將整個紫砂器物、紫砂器上的銘文、圖案、印款等印拓出來,然後根據需求進行題跋、配書法、繪畫等,最後裝裱。綜合了紫砂壺器形之美、陶刻金石之味、書畫文人氣息。名家的精品紫砂拓印之作,亦受藏家們的追捧。
  • 紫砂史記「三」清中期紫砂 文人紫砂的熱潮
    紫砂陶有良好的吸水性和透氣性,文人可以以坯代紙,在開闊面上縱橫捭闔地題詩銘文、作畫篆刻,詩書畫相互輝映。可以這樣說,文人的偏愛賦予了紫砂壺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們把這種具有文人氣息的紫砂陶稱為「文人紫砂陶」。
  • 熱烈祝賀中國紫砂書刻創始人大可先生 在廈門創辦奇壺堂工作室
    全國人大華僑委委員、省人大書畫院院長葉雙瑜看完大可的紫砂壺刻藝術作品後,不禁感慨稱道:「紫砂壺製作大師在宜興,紫砂壺書刻大師在福建。」對大可在紫砂壺書刻的大膽創作和銳意創新給予肯定。紫砂壺文化博大精深,名家輩出。能在紫砂壺的歷史長河裡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之路,不僅需要深厚的傳統藝術造詣,更需要充滿激情永不熄滅的創新精神,才能踐行「藝術貴在創新」的真理。
  • 盆中景致——陳長文藏「文革」紫砂陶刻花盆展在煙臺博物館舉行
    齊魯網4月28日訊(實習記者 王爽爽 通訊員 李若祥)4月27日上午,煙臺博物館地下室會議大廳裡座無虛席,來自省內外社會各界的文物收藏愛好者、中華傳統文化愛好者,一起參加了《盆中景致——陳長文藏「文革」紫砂陶刻花盆展》
  • 範家壺莊範偉群、高工陳宏林合力教授的這位紫砂新星不簡單!
    紫砂行業人才輩出,其中不乏一些紫砂新秀,他們代表著青年陶藝家的中堅力量,也讓紫砂藝術更加鮮活,有生命力。這其中,範玲便是這樣一位傑出青年。範玲,助理工藝美術師、實力派青年陶藝家。出生於陶藝世家,小時候的耳濡目染造就了她天生靈敏的藝術細胞,對紫砂有著獨特的見解,一點就通,不需要多教。真正優秀的人,不會局限於當前的領域。在紫砂做壺技藝日趨精進的同時,範玲開始像陶刻大家陳宏林學習紫砂陶刻技藝。既然要學,就要學到最好!陳宏林,師承國大師徐安碧,擅於陶刻花鳥人物,書法,無不精通。像他學習,也定能所長。
  • 集制壺與陶刻一體的陳宏林,他的紫砂壺收藏價值高嗎
    無論何種題材,不假思索,放手刻去,無有敗筆。 多地深夜官宣開學 他作品風格多樣,富含自己的特點,刻繪見長,經過二十年的修煉,於陶刻已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無需草稿,任何題材略一思忖便能運筆成風。 其陶刻作品雅致而娟秀,灑脫而工整,靈犀而躍然,質樸而前衛,大氣而不拘。
  • 宜興市筋紋器紫砂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實力派高工丨何葉
    筋紋器紫砂藝術中心總監丨何葉何葉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宜興市筋紋器紫砂藝術中心藝術總監1997年拜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沈建強為師,系統學習紫砂製作,尤其擅長筋紋器。作品端莊靈秀,技藝精湛,屢獲大獎。
  • 柴緒波 ● 紫砂陶刻藝術 ● 紫砂人物
    同時加入個人的想法和特點,陶刻用刀多變,表現手法多樣。作品力求完美,多方汲取精華,並著重和妻子儲麗萍(助理工藝美術師)共同設計製作紫砂壺,紫砂藝術掛盤等多種精品。集百家之長,技藝日益精湛,作品以國家級禮品贈送外國元首和政府要員。國內各大博物館都有收藏。期間和國內很多名家進行交流合作,逐步形成了形意飄逸,氣韻清靈,渾厚凝重的壺藝風格。在全國工藝美術評比中多次獲得金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和鍾愛。
  • 蔣紅君每日講堂:定製一把紫砂壺,刻什麼才顯得不庸俗?
    紫砂壺作為喝茶的實用器屬性之外,還有賞玩的屬性,可以說明清以降,紫砂壺一直都是文人案頭必備的。而文人在紫砂壺上的銘刻,又給紫砂帶來了文化屬性,像如今我們就常可以看到壺身刻有茶禪一味、惠風和暢等短詞短句。那麼我們在選擇定製的紫砂壺時,在壺身上刻什麼才不顯得俗氣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