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迪浩,字:紹廷,號:智博匠人。
1994年出生於江蘇宜興,本科學歷,中共黨員。現為宜興市潤雅軒紫砂藝術館特聘工藝美術師兼紫臻窯創作部副主任。
原服役於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因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愛書畫和紫砂藝術,故在退役後拜師學藝,師承著名紫砂陶藝家陳奇老師,後又叩拜於第42屆2015米蘭世博會《金獎》獲得者、中國手工藝大師、國際工藝美術大師、國家一級美術師季偉南大師門下為入室弟子,為紫砂鼻祖吳頣山——吳培林(吳藝吳派)——季偉南壺藝季派第一代傳人。
在兩位大師的悉心指導下,書畫、紫砂技藝不斷提高並達到了新的境界。所創作的作品多次在各種博覽會上獲獎,深受廣大文人、名人和收藏愛好者的喜愛與收藏。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名族傳統文化,他將不斷努力,為把中國文化、中國製造走出國門作出更大貢獻。
《荷韻撫風》靈鳥至,一花一葉醉流年
——兼談紫砂陶刻花鳥畫的刀法運用
作者:黃迪浩
摘要:紫砂陶刻花鳥畫是圖案陶刻中的一個分支,顧名思義,其表現內容即為花鳥。刀法運用在紫砂陶刻花鳥畫中佔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品的藝術效果和人文內蘊均通過刀法刻畫來予以呈現。本文將以作品《荷韻撫風》為例談一談紫砂陶刻花鳥畫的刀法運用。
關鍵詞:紫砂陶刻;花鳥畫;刀法運用;荷韻撫風
紫砂陶刻是紫砂裝飾藝術中重要而獨特的一個門類,也是紫砂造型藝術向紫砂文化藝術升華的一個重要「分水嶺」,歷史上就有「字隨壺傳,壺隨字貴」的佳話。
紫砂陶刻主要利用鋒利的雕刻鋼刀為創作工具,在紫砂幹白後的半成品胎體上進行雕刻。自古以來,陶刻一直被視為集書法、繪畫、文學、篆刻等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裝飾藝術,並要以書畫為主要的內容載體,包括以正、草、隸、篆、石鼓、鐘鼎等各種書體為表現形式的文字陶刻,以及以白描或寫意等手法對人物、山水、飛禽走獸、花鳥蔬果等進行藝術表現的圖案陶刻。總而言之,紫砂陶刻凝聚了匠人們思想和智慧的結晶,賦予了古老的紫砂更為豐富的藝術魅力。
對於紫砂陶刻裝飾的實際創作而言,它的核心就在於以刻刀為主要工具的刀法運用能力。通常而言,陶刻匠人均各懷特技,亦自成一格,前提是必須將刀法運行自如。紫砂陶刻花鳥畫是圖案陶刻中的一個分支,顧名思義,其表現內容即為花鳥,它以自然界中的花鳥為題材,通過嚴密的設計、情節化的構圖、賦予動態的內容細節等,運用豐富的刀法來表現其「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的藝術效果。本文將以作品《荷韻撫風》為例,通過這幅具體的陶刻花鳥畫,來談一談紫砂陶刻花鳥畫的刀法運用,以期共勉。
紫砂陶刻的刀法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經歷代藝人完善改進,已經具有了相對成熟的表現手法和知識體系。無論是刻字還是刻畫,均追求一種「筆墨氣韻」與「金石味道」,也就是說,在「以胎為紙、以刀代筆」的創作前提下,陶刻所呈現出的藝術效果,是區別於書面創作的,因陶刻集書畫、篆刻等姊妹藝術於一體,故而對刀法運用有著更高的要求。
以花鳥畫為例。中國花鳥畫是傳統三大畫科之一,它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其描繪對象不僅僅指花與鳥,亦泛指各種動植物,包括花卉、蔬果、翎毛、草蟲、禽獸等。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花鳥畫適應了中國人的審美需求,形成了以寫生為基礎,以寓興、寫意為歸依的藝術傳統,並逐步具備了「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比較完善的畫法。
紫砂陶刻花鳥畫同樣以表現審美為前提,通過白描或寫意的手法,使整個畫面具有生動的自然氣息。與此同時,恰到好處的畫面布局,也能使整體效果更和諧統一。因此,花鳥畫在紫砂胎體上,以陶刻的形式呈現出來的時候,除了增添了金石味道外,其由內而外的筆墨氣韻、自然意境和人文內涵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刀法運用的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背景(環境)、物象、畫面布局和視覺情感體驗需求,進行不同的變化組合,不可一種刀法一用到底,也不可為了炫技而不切實際的泛用。花鳥畫陶刻的關鍵在於神態,若是多鳥,在陶刻時就要進一步考慮各鳥之間的前後呼應,刀法也應由線至面均做到淋漓盡致。
陶刻刀法主要分陽刻與陰刻兩大類。陽刻屬浮雕刻法,即令表現的對象「凸」出來,主要形式有平刮陽刻、砂地陽刻等;陰刻則是令表現的對象「凹」下去。在陶刻體系中,陰刻又主要分單刀、雙刀、沙地三種刀法,另外還有雙刀與沙地結合法,單刀與雙刀結合法,單刀加刀法,多刀法等,可謂異彩紛呈。正是由於這些豐富的刀法運用,才使得陶刻亦有不輸於書面的藝術魅力。
作品《荷韻撫風》主體為一圓形掛盤,盤中則刻繪一幅表達夏日風情的畫面。以荷葉、荷花、蓮蓬構成「花」的存在,以一隻停憩於花枝上小禽鳥構成「鳥」的存在,花鳥畫意境呼之欲出。整個畫面布局合理,物象與留白之間對比協調,物象與物象之間疏密、凹凸恰到好處,營造出清風拂過荷塘的唯美意境,靜中寓動,引人遐想神往。
《荷韻撫風》的藝術效果除了前期的構思與構圖外,主要便是通過刀法來予以呈現,刀法又根據實際的變化,不斷地改變刀鋒方向、力度、粗細等。譬如用單刀法中的「刮」和「刻」,實現輕重得體、轉折頓挫的效果,又運用雙刀法,將所要刻的筆畫線條兩邊下刀,中間起底,突出線條的粗細濃淡感。如此運用刀法,整件作品在實際的畫面表現中,其物象(即「花鳥」)具有了充分的質感——荷花嬌嫩柔軟、蓮蓬濃淡適宜、枝梗韌勁十足、禽鳥活潑生動且羽毛蓬鬆、隨風拂動的荷葉在自然光下形成天然的明暗面,整體的淺浮雕立體效果,洋溢著濃鬱的荷塘清趣。
刀法運用在紫砂陶刻花鳥畫中佔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品的人文內蘊也將通過刀法刻畫的效果來予以升華。《荷韻撫風》以「荷」為題材,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荷花有著和氣、和平、祥和、和合、和好等美好寓意,因此整件作品承載著人們樸實的情感和夙願,畫面中的禽鳥富有靈氣,更增添了祥和靈瑞的氣韻,優化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結語:
通過《荷韻撫風》的創作,本人對紫砂陶刻花鳥畫的刀法運用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領悟,但同時也深刻體會到陶刻猶如一門深邃的學問,只有持之以恆的學習,方能不斷進步,只有勤奮刻苦的鍛鍊刀法,方能日臻完善。在提高陶刻刀法技能的同時,也不可忽略對自身文化修養的重視,不斷拓寬自己的文化格局,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紫砂陶刻作品。
參考文獻
[1]季偉南.論紫砂陶刻中的「筆墨氣韻」與「金石味道」[J].江蘇陶瓷,2012(01).
[2]李昌鴻,沈蘧華.耕陶人說紫砂[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本文發表於《江蘇陶瓷》2019年第1期第74、77頁
守一集雅
遇見美物,讀懂匠心,感恩手藝的美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