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世中的佛陀》(二十三) | 《第三種波羅蜜多品質Silas——建立尺度 觀察你的念頭》

2021-02-07 趙毓

原文題目: 《Buddha für Pragmatiker, wie ein achtsamer Geist das Gehirn positiv verändert》

原文作者: Micheline Rampe (德)

翻譯: 褚曉兵

文章來源:德國曉兵心理工作室

(轉載請註明出處)

  

《第三種波羅蜜多品質——Silas

   

建立尺度  觀察你的念頭

對念頭的觀察與命名是我在自己的禪修老師,Diane Rizzeto,那裡所學習到的。當初面對這個練習時,我心存抵抗,認為真正的禪修應該起碼是對公案裡謎題的思考和解讀。對念頭的觀察和命名對我來說,一開始很難適應。我發現自己的念頭很多,也很混亂。例如我不喜歡這個練習的念頭,我後背疼痛的念頭,我的禪修老師看起來比較奇怪的念頭,這個練習很傻的念頭,我現在很想吃巧克力餅乾的念頭···儘管我心存抵抗,但是我很快就收益到了這個練習的好處。我發現自己的念頭不斷的跳躍、重複,有著一些固定的模式。這樣的模式在佛教裡被稱作「業起」(karmischelmpulse)。我發現,「我的禪修老師看起來比較奇怪」與「我有一個這樣的念頭,認為我的禪修老師看起來比較奇怪」,這兩者之間有著巨大的不同。當我命名出這個念頭,那麼這個念頭就失去了效力,失去了評判,我與這個念頭之間的距離會被拉開,我由此而產生的內在情緒也會減弱。

被命名出的念頭,即已經不再被看著是一種內在現實,而只是我的一個想法。這個想法可以被質疑,這也是我們擺脫舊有的模式,擺脫業起,獲得自由的前提。

當我觀察我的念頭,打斷這個念頭,那麼我就可以在這一刻獲得自由。我可以在這一刻停下來,決定我下一刻會去思考什麼,會去做什麼。

如果我察覺了我這一刻的念頭是嫉妒,那麼我會在心裡喊停,繼而有意識的讓自己產生慷慨與友善的念頭。如果你能夠定期的進行下面的練習,那麼你不僅可以鍛鍊自己的意志力,同時你的精力也會更加持久集中。

在佛教的修行當中,對念頭的觀察與命名,可以使得我們意識到,是什麼阻礙了我們的持戒,使得我們可以過一種符合自己內在價值觀的生活。尤其如果你是一個容易左思右想的人的話,那麼這個練習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幫助。

練習——命名你的念頭

一.以一種安靜的方式坐下來,計劃好這次練習的時間,調好鬧鐘。

1.深呼吸幾口氣,想像你的內在有一部分在觀察你的呼吸。想像這樣的一個部分也在觀察你的思緒,你的念頭。2.然後用內心的聲音說出這個念頭,例如,我有一個念頭,想到我還要去買菜;我有一個念頭,想到我如果能夠和XY見面該有多好;我有一個念頭,想到我應該收拾房間了;我有一個念頭,認為這個練習很傻···3.不要評判這些念頭,只是說出這些浮現的念頭。保存正念的態度。如果你溜號了,開始做起了白日夢,那麼沒有關係,這很正常,把注意力拉回來就好。繼續保存在當下,進行這個練習。1.想像自己坐在電影院裡,觀察面前的大屏幕,觀察你的念頭以圖像的方式出現在屏幕上。而你是一個置身事外的觀眾,只是觀察和命名就好。2.讓這個練習成為你的習慣,將這個習慣帶到你的日常生活中去。察覺和命名你的念頭。(待 續)

相關焦點

  • 般若波羅蜜多之含義
    《心經》的全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為梵文音譯,翻譯成中文,就是「智慧到彼岸」的意思。其中的「般若(Prajna)」,勉強可以翻譯為「智慧」。之所以沒有在經文中直譯為智慧,而仍保留梵音「般若」,是因為「智慧」二字只能詮釋出般若的一部分意義,卻不能代表「般若」的全部深遠妙義。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詳解(三)
    佛經有三種:第一種,是佛陀自己親口說的佛經,《般若攝頌》就屬於此類佛經;第二種,是佛陀加被的佛經,也就是經佛陀加持以後由別人說出來的佛經。《心經》就屬於加被教的範疇;第三種,是佛陀開許的佛經。所謂開許的佛經,是指在有些佛經的前面,會出現緣起的內容,中間會出現一些像「世尊白言」、「阿難啟白」等等之類的連接文,最後還有聽眾隨喜讚嘆的文句。
  •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依據梵文原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正確念法為Praj ā -p ā ramit ā -h daya-s 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然經文由「觀自在菩薩」作為經文的開始,但實際在此靈鷲山般若會中,佛陀亦在此會上,為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弗的指導作證明。
  • 《金剛經》中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喻自性,「經」者喻自心。「般若」二字,屬於莊重語,漢語的相近意思是「智慧」。為什麼說「相近」呢?困為在漢語裡很難找出一個詞能準確地概括出「般若」的原意。「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彼岸是對此岸而言。此岸是凡夫生死輪迴之地,彼岸是聖人涅磐之場。人一旦覺悟,般若智慧之光就會照亮你的眼前,你就可以從凡夫所生的此岸,渡過煩惱之中流,抵達聖人所居的彼岸。《金剛經》為了說明無住的道理,以各種「波羅蜜」為例。其中有一處提到「第一波羅蜜」。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什麼?
    二、凡是能觀察真理獲得痛苦解脫者,都名觀自在菩薩。」在《心經》的解釋中,特別指的是後者。觀自在菩薩在修行深廣無邊的般若觀法時,透徹地體認到構成一切眾生的身、心五種要素本身都是空無自性的,並以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度脫眾生的一切苦難。
  • 第66集 二乘的波羅蜜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66集「二乘的波羅蜜」。接下來66到70五集,是參閱 平實導師《勝鬘經講記》第五輯162頁到198頁而說,提供您能同時參照增上燻修。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般若指什麼
    六波羅蜜中的前五種,並非佛教所特有,比如布施,佛教固然倡導布施,其他宗教乃至社會也提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無不如此。那麼,世間的布施與佛教的布施有何區別呢?世間的布施總是住相的,而佛法則要我們「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又世間布施有相則有限,佛法布施要不住相,無相則無限也。那麼,造成兩種布施差別原因在哪裡呢?簡單地說是般若。
  • 快樂在當下——參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下稱《心經》)是我國大唐時期著名的唐三藏法師玄奘西行印度取回的一部佛陀的聖典。此經才只有268個字,卻濃縮了全部佛教的精華,被整個佛教界尊為最上乘的必讀經典,是指導佛教徒修行開悟和解脫的重要指南。這部經典不管在我國佛教的那一個派別裡,都是大眾耳熟能祥被推崇倍至的聖典,甚至被公認為是三藏十二部全部大藏經的提綱總持。
  • 回向是念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很重要的一環,但是要怎麼回向呢?
    回向是念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很重要的一環,但是要怎麼回向呢?回向是非常殊勝的一個修行法門,現在很多人都在念誦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我們若是認真念誦修行的話肯定是非常好的,而且我們在念誦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後也是可以去進行回向的,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好的一個法門。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如何進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回向,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如何進行回向。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不過,禪宗,本就強調「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果哪位「大師」跟你把禪講得讓你覺得昏昏欲睡、乏味無趣,那你可以對他斷然大喝「吃茶去」,這三個字可是禪宗著名的公案之一,出自趙州禪師之口。二、中國的陰曆四月初八,是佛陀誕辰。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核心內容,就這兩個字!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觀自在菩薩為了開示舍利子,而在定中為舍利子所講的法。《心經》的內容很玄奧,因為它屬於般若智慧方面的內容,對人的智慧以及悟性要求都非常高。一般人想要看懂它,並不容易。從類別來說,般若部經的內容基本上是以不同的論述來開啟人的智慧。並讓人在實際修行中,去運用自己的這些智慧。這和持戒修行就有著根本上的區別。
  • 智慧法語:佛陀對眾生的念頭思想無所不知
    佛陀對眾生的念頭思想無所不知(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經介紹】《法華經》為釋迦牟尼佛涅槃前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主要講述「開權顯實」、「會三歸一」,融會三乘為一乘(佛乘)。三身,是法身、化身、報身;四智,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五眼,是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所以如來以這種的智慧來觀察,知道一切諸法。法有八萬四千種這麼多,若是按照每一個法都去說,費的時間太長了!所以說一切諸法。 那麼這一切諸法,歸趣到什麼地方?佛說一切法,不離一切心。
  • 真正障礙你修行的是:念頭一直在打架
    如果念頭像河中的波濤,念念相續,波波流過,念頭不會有什麼問題。造就我們痛苦的不是單個念頭,而是一個念頭對另一個念頭的阻抗,一個念頭對另一個念頭的過不去。為什麼會這樣呢?念頭阻抗另個念頭、念頭和另個信念過不去?表面原因是過去你於無知覺中接受別人告訴你的信念,你深刻相信了。
  • 什麼叫波羅蜜多?
    六波羅蜜也叫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菩薩必修的科目,沒有例外的。菩薩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就是六道輪迴,到究竟涅槃之彼岸。究竟涅槃的彼岸就是淨土宗所講的常寂光淨土,那是究竟涅槃的彼岸,是妙覺如來他們所契入的境界。
  • 讀《凡人佛陀的參悟之道》有感:佛陀曾是凡人,他的偉大在於超越
    美國作家迪帕克·喬普拉寫了一本書,名字叫做《凡人佛陀——從塵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該書認為佛陀其實也是凡人,只不過他擁有凡人所沒有的超遠卓識,通過自己的修煉和堅持,才最終成就了偉大和不凡。在我們的普通認識裡,佛陀是神,為何成凡人了呢?這本書講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看完下面的文章,你自會明白。宗教的雙面性:作者認為宗教往往導致兩種人,一種是為了宗教陷入到深深的狂熱崇拜中,不能自拔。;另一種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斷地對宗教進行批判和修正,希望還原深藏在其中的具有普遍性的人類智慧結晶。
  • 佛陀三種世界觀 就問你宏不宏大!
    但從輔助佛法修持,作為眾生步入解脫所必須了知的知識角度,佛陀在經典中講述了三種不同的宇宙觀。在接受常規知識教育的一般人看來,這三種宇宙觀的說法可能並不一致,甚至有矛盾和互相牴觸的地方。但如果拋開固有的觀念,以廣闊的心胸和高點來研讀,或許會對重新認識宇宙有所啟發。
  • 心經中的「波羅蜜多」到底是什麼意思?誰真正知道?
    的確如此,就是本來我們建立起來很牢靠很正確的一個知見,但是,因為你隨著不斷地這樣去鋪開稀釋,然後東一下、西一下,這樣知見太多,以後反而迷糊了,就令自己的智慧退了。如果講得太略,就是簡單的因文貫解一下,像這個讀課文一樣,就這麼簡單地貫過去的話,意不周。
  • 柴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柴燒系列 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金剛經》降伏其心篇,全經260字,是《大品般若經》600餘卷中全部般若的精義所在,故名為《心經》。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自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謙傳譯,成為影響中國文化、世俗的重要佛學經典,此經文約義深,妙義珠識者眾。《心經》易於念誦,特別適合初學,自古至今持誦者眾多。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 譯—原文及註解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佛典,是修學佛法者日常修誦的佛經,因其在佛經裡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由於並不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對象真理,所以菩薩修行就要實證這一無所得的境地,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羅蜜多修行法門的本意。因為依止般若波羅蜜多,無所不了,所以心中任運自在,不再有牽掛滯礙,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懼,遠遠地離棄了關於一切事物的顛倒想,離棄了關於眾生所處境地的幻想,達到了究竟的涅槃境地。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及注釋
    成長之道》、《少兒體驗實踐》、《青少年兒童教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