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劍橋學霸背後,原來站著這樣的媽媽

2021-01-07 諾媽家有男寶娃

01「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那你看看別人家的爸媽!」

芒果有一檔綜藝叫做「少年說」,其中有一期節目備受關注,主題是:別人家的孩子。

節目中,一位姓袁的女同學對著陽臺下的媽媽喊出了自己的心聲:「媽媽,你為什麼總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卻總看不到我的努力?」

臺下所有的學生為女孩鼓掌。

媽媽開口,說了一句:「孩子,你很棒。」

然而很快,她話鋒一轉,一句「但是」,令全場鴉雀無聲。剛剛還在臺上自信陽光的女孩,轉眼失去神採。

媽媽細數了女兒種種不足,以過來人的閱歷經驗告訴女兒:我這麼做,是希望培養你良好的習慣和方法!

見孩子不服氣,媽媽甚至當眾質問:「你想想,媽媽答應你的都做到了嗎?你答應媽媽的,有沒有做到?」

孩子被問得啞口無言,瞬間淚流滿面,她說出了最後的請求:請你以後不要再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跟我比,好不好?你不要再用激將法否定我,好不好?

母親當眾沒有表態,孩子失望地一抹眼淚,轉身離開了講臺。

《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19)》調研顯示:孩子最不喜歡家長說的五句話中,有一句就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在無數父母的眼裡,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品學兼優,樣樣都好;而自己家的孩子,哪哪都是問題。

有網友曾毫不留情地指出:如果孩子也有發言權,如果孩子也可以質問:「你看看別人家的爸爸媽媽……」

作為人父人母的你們,作何感想?

這個世界上的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不僅僅因為孩子特性各異,也因為他們從小出生的家庭環境,以及接受的教育不一樣。

然而,我們卻常常只看到孩子獲得成績的表象,卻忽略了在優秀孩子背後,還有孩子身後家人們所作出的努力。

02一個被劍橋錄取的學霸背後,讓我看到「不一樣」的媽媽

今天要講一個學霸的故事,周宸立,2018年憑藉A—Level全A,雅思8分,ACT24分,託福115分收到劍橋大學經濟學專業錄取通知書。除了劍橋大學外,他在2017年申請季中還同時收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華威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國王學院,以及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名校錄取通知書。

左一為周宸立

說實話,作為一個普通媽媽,我並不了解這些專業能力考試分數背後所代表的成就到底有多沉甸甸,但是我略知的是,以哈佛、耶魯大學等為首的美國藤校和以牛津、倫敦大學為代表的英國G5一直以來是眾多學霸學子的夢想學府,代表了世界最頂級最一流的教育水平。

那麼,別人家孩子眼中的「別人家的父母」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翻看由這位學霸媽媽劉紅燕所著的新書《媽媽的勇氣》,在書尾,一位媒體記者對周宸立的採訪讓我深思:到底什麼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孩子上學後,很多父母都很焦慮,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你追我趕,疲憊不堪。

可到底什麼才是孩子的起跑線?是上學前就認識3000個漢字?還是在幼兒園就把三年級的知識學完?

在書的序言裡,劉紅燕說: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的格局。

一開始,我以為那不過是一個已經收穫了教育成果的母親自我謙虛,讀到最後,孩子答記者問時的這番話卻讓我覺得,那才是真正的教之道:大道無形。

的確,良好的家庭條件能為孩子提供更多選擇,但並不是每個富裕家庭的孩子都能出類拔萃。但若父母從小對孩子做好正確的引導,有勇氣引導孩子找到自己,即便普通家庭,也能夠最大限度幫助孩子成就自己。

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

03習慣,是拉開孩子之間的根本差距

當周宸立收到倫敦大學通知書後,有很多父母以及媒體向劉紅燕打探「育兒秘籍」:你到底是怎麼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孩子?

劉紅燕的回答一直是「沒有」。

她在自序裡表示抱歉,這個回答,並非她故作神秘,而是肺腑之言。

看完整本書,我表示理解。是的,在這本書裡,沒有虎媽教子的特別育兒秘笈,但是你卻會被她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行為習慣而讚嘆:家長,若對孩子的行為習慣有這樣的培養恆心、細心,孩子的習慣,還會成什麼問題?

習慣是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根本原因,就像周宸立在答記者問時說:因為父母給他養成了好習慣,讓他擁有自覺學習的技能,所以他學有餘力,能成為別人眼中的學霸。

這些好習慣是什麼呢?說來,也許每一個父母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或即將經歷。

比如「吃飯」習慣,劉紅燕認為這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起點,能夠讓孩子學會遵守規矩,長大後,就會比同齡孩子少幾分任性,多幾分規矩。在這個過程中,她幾次看著兒子錯過正餐進食時間餓哭而鐵石心腸。比如她要求兒子做到自己玩具自己收拾,從而鍛鍊收納能力;比如她為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每次陪玩,只玩一個遊戲,即便新買了一堆玩具,也是一件一件給,讓孩子把一件玩具玩痛快了,她才讓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新玩具上;比如她注重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多年來,全家堅持每天讀一小時紙質書……

生活上養成的好習慣,影響著孩子在學習上的習慣。

而這,也成就了周宸立超強的學習能力。

在備受父母煎熬的「陪寫作業」問題上,劉紅燕卻從來沒有這樣的困擾。

她從來不做看守式的監督,而是換做勤加溝通,外加激勵措施,讓孩子樂於抓緊做完作業再考慮玩耍。

她也從不送孩子去上培訓班,堅定地用父母高質量陪伴,讓孩子自己完成很多補習項目。

正因此,他的兒子比身邊的小朋友多出很多玩耍時間,同時培養了鋼琴、跆拳道、馬術、皮划艇等業餘愛好。

周宸立後來在回憶中這樣總結自己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過程:

我小學時只要每天在放學前完成數學作業就能得到兩倍的積分,為了得到這兩倍積分,我每天都爭取在放學前把作業寫完,很少在回家以後寫數學作業。漸漸地,我養成了先把手上的事情做完再去休息的好習慣。這個習慣至今一直跟隨著我,就算在繁忙的初中,我也從來不拖欠作業。高中需要申請大學時,這樣的習慣就顯得越發重要。我長大後發現所謂「手上的事情」不只是完成作業這麼簡單,很多時候要面試、筆試,還要寫文書,而正是這種從小養成的習慣讓我能合理分配時間,按時完成每件事情。回憶起小學時光,我已經不記得學過什麼知識了,但我總能從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找到自己在小學時的影子。我很慶幸自己在起跑時擁有一條筆直的跑道,在後來的學習中少走了很多彎路。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

有一句名言,常常被用來說明習慣的重要性:

「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

培養好習慣,看似不難,難的是堅持的過程。而正如此,習慣逐漸拉開距離。

04給選擇的父母,孩子才有機會找到自己

總希望用過來人的經驗,替孩子規劃人生,這或許是天下父母共同的苦心。但其實,父母無法陪孩子走一世,最好的方式,就是學會放手,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學會獨立地審視自己的人生。

在書中,有一幕令我感慨。

周宸立小學畢業的暑假,還不到12歲的他隻身一人參加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舉辦的少年營。雖說同行的還有一位小學同學的媽媽,可等到孩子入了營,從發回來的照片看,劉紅燕才發現,自己的兒子是學習營中最小的一個孩子。並且,在分班後,周宸立與自己的小學同學分開了。這就意味著,自己的兒子不僅沒有大人陪伴,也沒有中國的小夥伴,直到這一刻,作為媽媽的劉紅燕才開始為兒子擔心。

但很快,她發現兒子比她想像中更堅強、能更快適應壞境。

在舉目無依靠的境地裡,周宸立知道只能靠自己去爭取,於是他找出好幾個理由跑去跟老師溝通,最終達到了調班的目的。

這件事情,對周宸立的觸動很大,回國後,他不禁感慨:原來還可以去和老師溝通。從此也墊定下留學的念想。

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一個孩子能夠在國外獨立生活,並且在困境中能夠做到不慌張,懂得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一定與他在生活中經歷過歷練有關。

的確,在劉紅燕的育兒字典裡,「獨立」是一個備受重視的問題,她習慣把獨立教育安放在生活瑣事中,哪怕孩子一邊煎香腸一邊問:「媽媽,幾分熟才算熟?」她都是堅決地回覆:「不知道,你自己上網查查。」

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更容易成長。在放手中,孩子不但多了歷練,更重要的是:練就了在獨立中冷靜處理問題的能力。

05最好的父母,是能夠成為孩子的朋友

有記者問周宸立:最期待父母什麼樣子?

周宸立說,能夠和孩子成為很好的朋友。

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這或許也是父母心底深切的期望,但一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卻會因為種種變故而臨陣換了一副臉色。

周宸立眼中的媽媽,是一個什麼樣的媽媽?

透過劉紅燕與兒子相處的點滴,你會發現亦師亦友亦父母的親密關係,其中一個細節尤其令人感慨。

初三那年,周宸立突然下定決心要去上海讀國際學校,為出國做準備。一邊是成都的家,一邊是想要讀書的上海學校,而劉紅燕此時還在北京創業,一家分居三地的現狀,讓一家三代人的思想產生了矛盾。

然而,在這件事情上,周宸立連寫兩封長信,向媽媽闡釋了他自己對未來人生的考慮,從現狀,到未來會遇到的困境,以及他決定用什麼方法予以解決。平等的溝通,最終換得一家人一致的同意,從公立學校轉到了國際學校。

在這個過程中,讓我看到的不是這個家庭有多麼能耐可以讓孩子在升學上坐自由選擇,而是讓我看到,一個孩子與父母有理有據商量的底氣。

如果放在「一言堂」的家庭,恐怕孩子根本不會提出這樣的意見。只有放在平等檯面上的交流,才會讓孩子敞開心扉與父母從長計議去商議自己的未來。

因為他知道,開明如父母,終會理解他的想法。

有人說,媽媽好情緒是一個家庭幸福的風向標。在育兒的路上,媽媽身上的勇氣,卻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助推力。

也許每個家庭的起點不一樣,但是這些樸素的育兒理念,卻是每個媽媽都可以擁有的方向。願一本《媽媽的勇氣》,幫助你在育兒路上迷茫時,找到努力的方向。

我是諾媽,專注科學育兒、文化啟蒙,育兒路上,與你共行

相關焦點

  • 高考放榜:深扒學霸背後的故事,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練成的
    媒體也採訪了這些學霸,深扒他們背後的故事、學習方法。學霸的家庭很多都是相似的,狀元不少出自於重視教育的「豪門」。但「寒門出貴子」也並非小概率事件,今年考出耀眼成績的農村子弟也很多。不論他們的家庭背景如何,這些「別人家的孩子」都不是天才,學霸光環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教育真相,今天想通過歷年來全國湧現的高考狀元來歸納總結,讓看到的你少走點彎路。1.
  • 別人家的學霸都是這樣做的,三招教你打造自己家的學霸
    家有兒女的都知道,只要孩子邁入學校的大門,父母就有做不完的家作!當父母的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聽話、懂事、學習好,其實只要用對方法孩子是很容易成為學霸的!非常羨慕那些為數不多的學霸。不要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要相信自己孩子也是可以成為學霸的。其實只要做好三點就能夠培養出學霸來。一、培養孩子的自主閱讀力!曾經有記者做過一個調查,看看平時狀元們除了學習喜歡做什麼?八成的狀元們都說喜歡閱讀。湖北省高考文科狀元劉雨桐說:「最好的教育是閱讀」。
  • 別人家孩子的背後,先有別人家的父母
    ,能有這麼好的成績,我都把他當作別人家的孩子,羨慕很,更何況一個盲人孩子能有這樣的成績。評論區裡:昂子喻從小就很陽光,求知慾強 他爸昂老師是我兒子高中班主任,師德高尚媽媽喻老師教子有方,桃李滿天下。孩子語文老師的兒子!父母不容易!孩子更不容易!點讚!
  • 又見學霸!15歲大連男孩被劍橋大學錄取
    「別人家的孩子」。媽媽最奇怪的是,別人家的孩子還都懵懵懂懂,自己兒子腦袋裡每天卻有無數「為什麼」。人類在變小之後,能看到什麼樣的世界呢?人為什麼不是透明的?人為什麼不能穿牆而過?剛開始父母還能解答,解答不了一起從書裡尋找答案。
  • 羨慕別人家的學霸?三招教你讓自家孩子成為學霸!
    家有兒女的都知道,只要孩子邁入學校的大門,父母就有做不完的家作!當父母的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聽話、懂事、學習好,其實只要用對方法孩子是很容易成為學霸的!現在的孩子讀書基本都是父母跟著一起讀,甚至父母比孩子還累,輔導作業堪稱是絕世難題。
  • 還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好?看看別人家父母都是怎麼做的
    因此可以從這些孩子身上看到,不管孩子是不是學霸,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爸媽勢必得樹立好自身形象,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不要總怨天尤人說著「別人家孩子怎麼樣」,爸媽應該先反思自己再去批評孩子。一、為什麼父母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好?1. 心理距離的視角對於那些給人們心理上帶來越大壓迫感的事物,人們看待的角度就更加具體。
  • 《媽媽的勇氣》普通家庭也能教育優秀的孩子,學霸養成攻略請收藏
    不僅如此……他還是校內藝術團合唱隊第28屆校歌賽複賽選手;他是班級的文藝委員,策劃製作了兩屆學生節班劇;他擅長英文演講,在有50多個國家參加的2019國際公眾演講比賽中,晉級全球六強;是中國日報社21世紀杯(2019)英語演講比賽的北京區域全國總冠軍……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有沒有?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優秀的孩子到底是怎麼培養的呢?
  • 成績好的孩子家長都說:我從來不管孩子學習?真相原來是這樣的…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別人家孩子學習成績好,自覺又上進,去向孩子父母問教育的經驗時,他們就會擺擺手道:「我啊,從來不管他學習。」「孩子的學習,我從來不用操心的。」這讓家長納悶:為什麼自家孩子每天催著、管著,成績還老上不去,別人家孩子怎麼就那麼省心呢?
  •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成為學霸?教育專家:孩子具備這兩點很重要
    每個父母眼中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好,懂事,羨慕的同時說自己也付出努力了,努力想培養孩子,但是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孩子會認為讀書是為了父母,寫作業也是為了父母。有的孩子還會說:媽媽,這一次我一定要給你考個100分回來。這是習慣性錯誤,孩子認為讀書是為了父母,沒把讀書當成自己的事兒,學習讀書就會很不自覺,並且感到會很累。
  • 他是學霸,聽話的別人家的孩子,卻弒母逃逸,是「假自體」毀了他
    那個聽話的孩子殺了自己的母親!隨著福州公安局的一紙通緝令下發,一個神話破滅。他,一直是眾人眼裡聽話,並且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他一直都是尖子生,他以全校第一的分數進入了福州一中,又以高分進入了北京大學。在周圍鄰居眼裡,他是個懂事,聽話的而且自律的孩子。
  • 《少年說》首播別人家孩子引熱議 網友:媽,你原來是別人家的孩子
    有句歌詞這樣寫的「就算退縮懦弱,也不會有被同情的目光。不如即刻整裝,勇敢衝向,夢想的彼方。」體現出現在少年們想突破「牢籠」衝向自由。而湖南衛視推出的《少年說》中有一位女孩說的話特別引起共鳴,是她與她媽媽的對話」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總比自己好「。這個話題好像你只要是當過孩子的都經歷過,媽媽嘴邊老是會把你與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
  • 孩子與學霸的差距原來在這裡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可謂是絞盡腦汁。從還在媽媽的肚子裡就已經安排上了最早期的教育:胎教,更不必提孩子進入學校後課外增加的補習班了。但好像總有「別人家的孩子」存在,每當提起他的名字,周圍的人都會說一句學霸。看著自己的孩子一個個補習班地上,成績還是在別人家學霸的千裡之外...
  • 739分理科狀元,答爆《一站到底》題庫,清華學霸是這樣煉成的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家長眼中有一種存在,叫做「別人家的孩子」。自己家孩子做不好的事情,「別人家的孩子」卻輕而易舉地完成了。劉也行就是這樣的學霸。相信很多網友知道劉也行,都是因為當年的《一站到底》吧。劉也行創造了36輪的答題對決新紀錄,答爆了選題庫,再加上顏值在線,在當時就被網友封神。他甚至說出「學習就是女朋友」的經典言論。劉也行之所以能夠成為學霸,靠的還是家庭教育。
  • 每一個別人家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別人家父母
    每一個」別人家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別人家父母「我在後臺接到很多家長的留言,很多孩子,都是基礎不好、有少部分甚至不及格,一般家長能做的就是:報線上、線下補課班、買學習機等等。家長該發不該發的脾氣也發了,該講的道理也講了,該花的錢也花了,軟硬兼施、使盡渾身解數,不僅孩子學習成績沒提高,甚至在態度上也對父母的各種行動見怪不怪,兵來將擋水來土囤,要麼臨危不懼,要麼無動於衷。
  • 媽媽,求你了,別再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了
    「雙胞胎學霸」「寒門學子」這些關鍵詞,一時間,讓趙稞、趙棣成為慈利群眾津津樂道的話題。雙胞胎學霸一個上清華一個上北大的熱搜出來後,網友第一時間留言道:「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吧。」網友們紛紛表示從小就是被比較著長大的,這位「別人家的孩子」成為眾矢之的。
  • 別人家的孩子系列|劍橋經濟:一切源於好奇心
    上一期唯尋帝都的「別人家的孩子」系列專訪邀請到了劍橋自然科學系Offer獲得者王同學,給我們分享了他的奮鬥故事,這一期我們邀請到獲得劍橋經濟Offer的張同學,快來聽聽他的劍橋申請之路吧!當時的我對劍橋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怎麼選擇學院?要做哪些準備?我完全沒有概念,後來還是多虧了唯尋老師耐心、專業地分析、解讀,我才最終敲定目標學院。
  • 成績好的孩子家長從來不管孩子學習?真相原來是這樣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別人家孩子學習成績好,自覺又上進,去向孩子父母問教育的經驗時,他們就會擺擺手道:「我啊,從來不管他學習。」「孩子的學習,我從來不用操心的。」這讓家長納悶:為什麼自家孩子每天催著、管著,成績還老上不去,別人家孩子怎麼就那麼省心呢?
  • 又是別人家的孩子,學霸不是天生的,父母試試從這3個方面培養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聽到這樣的話,「別人家的孩子......」,父母總會拿自家的孩子相比,比較過後感慨萬分:「別人家的孩子好!」從小到大,這句話像一塊石頭一樣壓在頭頂,壓在很多孩子心頭。同樣是孩子,為何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優秀呢?
  • 為什麼成績好的孩子家長都說:我從來不管孩子學習?真相原來是這樣......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別人家孩子學習成績好,自覺又上進,去向孩子父母問教育的經驗時,他們就會擺擺手道:「我啊,從來不管他學習。」「孩子的學習,我從來不用操心的。」這讓家長納悶:為什麼自家孩子每天催著、管著,成績還老上不去,別人家孩子怎麼就那麼省心呢?
  • 《少年說》:媽媽,孩子不只是別人家的好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有一位別人家的孩子,這位別人的家的孩子,360度無死角的完美,是我們很多孩子成長期的魔咒。曾風靡全網日本中學生天台喊話節目《未成年的主張》,出了中國版,名為《少年說》,節目中,太多孩子借著節目在眾目睽睽之下喊出了心聲,許多都是關於對父母教育方式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