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有一位別人家的孩子,這位別人的家的孩子,360度無死角的完美,是我們很多孩子成長期的魔咒。
曾風靡全網日本中學生天台喊話節目《未成年的主張》,出了中國版,名為《少年說》,節目中,太多孩子借著節目在眾目睽睽之下喊出了心聲,許多都是關於對父母教育方式的控訴。
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
《少年說》裡,一位女孩登上勇氣臺,對著下面的同學和自己的媽媽,大聲地喊出自己的心裡話:
「我媽媽嘴裡的別人家的孩子是我的學霸女閨蜜,但是媽媽,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
面對女兒的控訴,媽媽的回應是: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你的性格,不打擊會飄。」
最後女兒只得流著淚,無奈地說自己並不適合激將法,媽媽仍舊堅持著自己,說著大道理。
而這位學霸女閨蜜的媽媽心中仍舊存在著一位「別人家的孩子」。
儘管她如此優秀,仍舊因為體育成績不及格,被媽媽全盤否定。
別人家的孩子,我心中的噩夢
網友小安向我們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別人家的孩子」甚至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可以是所有比她優秀的孩子。
小安說:「從小到大,我從未聽到我的媽媽真正地誇獎我,她永遠都在打壓我,無論我多麼歇斯底裡地反抗、控訴,她都無動於衷。我還曾因為她過分喜歡我一個好朋友,而和那位朋友斷交」。
這導致小安從小自卑而敏感,其實她最想得到的就是媽媽的認可和鼓勵。
在鼓勵中成長的孩子長什麼樣?
公認的寵女狂魔吳尊,社交軟體上除了日常分享幾乎全是女兒NeiNei的身影,前段時間他在微博發不了關於女兒芭蕾舞比賽的分享。吳尊表示NeiNei雖然沒有進決賽,仍舊為她感到驕傲,字裡行間流露出滿滿的鼓勵與自豪。
而NeiNei也表現出超乎同齡人的坦然,在IG發文:有時候我們會贏,有時候我們會學到新的東西。可見其內心強大而柔軟。
當父母願意接納孩子偶爾的小挫敗,孩子自己才會坦然面對得失;當父母肯定孩子的每次進步,孩子才更加充滿勁頭和力量。
在《少年說》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位非常不同的「神仙媽媽」,女兒跑到天台大聲表白了自己的媽媽。
主人公稱自己為人群中的「異類」,從小不適應校園生活,以各種理由請假逃避上學在家兩年,但媽媽從未輕看她,從未要求我做得多好,只希望她開心就好。
在旁人看來那些古怪而叛逆的行為,這位媽媽從未生氣或失望,女兒的所有她全都接納,並鼓勵女兒做自己,告訴她:為什麼非要千篇一律呢?
讓我感到動容的是:儘管這位媽媽的教育方式遭到許多親戚朋友的質疑和反對,但她仍舊堅定的和女兒站在一起,從未強求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優秀,一樣的「正常」。
別吝嗇你的誇獎
日本一檔綜藝節目上播出了這樣一段實驗:
前來參加實驗的是21歲的女生kyouka,出場時一副框架眼鏡外加大大的口罩,走路含胸低頭,由內而外散發著不自信。
在實驗的50天內,老師和身邊的人,不斷從各個方面誇讚她。在大家的鼓勵下,kyouka開始參與更多的集體活動,製作義大利菜、聚餐……每次嘗試耳邊都會伴隨著那句「你做的真的很不錯」。
實驗結束後,女孩從一開始的唯唯諾諾,不願意摘下口罩。到最後笑容自信,大方地和旁人交談,她的氣質和樣貌,都與之前判若兩人。
這或許就是「誇獎」的力量。不斷向孩子傳遞「你很優秀」的信念,會大大提升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引導孩子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優秀。
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好,在忙著帶孩子往前衝的時候,偶爾也停下來看看他,去了解他真正的想法,去解答他成長中的困惑,對症下藥,或許能更快更好的達到想要的效果。
一味的打壓絕不是正確的教育之道,不要吝嗇你的誇獎。
成長有很多種樣子,青春也有各色形態。我們總愛為孩子樹立榜樣,尋找標杆,但其實在成長的路上,他們遇到的最大敵人,從來都不是別人家的孩子,而是他們自己。
《少年說》的節目意義在於給青少年一個紓解壓力與促進親子溝通的平臺,希望孩子們的哭訴與告白都不只是說說而已,希望父母的反思與承諾,也絕不是當時情勢所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