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為何不會教學生寫作
文/伊人獨酌
不記得是在誰的網頁裡看到一篇文字了,大概是「有感於語文老師寫不好作文」。讀來很有同感。作為一個語文老師,職業已註定我們的工作是傳道授業解惑,但如何傳其道如何授其業又如何為其解惑,相信許多同行跟我一樣,覺得非常惶恐又非常困惑。想要給學生一杯水,而自己又沒有一桶水,總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了,那種誤人子弟的焦灼感,便時時壓迫著自己的良心。
高中新課改對中學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對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事實上,許多中學語文教師非常懼怕指導學生寫作,視作文教學為畏途。那麼,語文老師為什麼寫不好文章、教不好作文?究其原因,有幾點是主要的:自身的文學修養不高,寫作功底薄弱,沒有養成寫作的習慣,責任心不強,等等。
結合自身的經歷和一些體會,我覺得,一名語文教師,要能比較輕鬆駕馭一節寫作課,有幾方面我們需要做好的。
第一,養成隨手記錄「思維火花」的習慣。
說實話,我寧願教授學生二十篇課文,也不願意上一節寫作課。但高中的語文教學,對學生的寫作指導又是絕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幾乎每周一次的作文課,使我對上寫作課感到害怕。對作文材料的閱讀和理解,寫作立意的確定和寫作構思(布局謀篇)的點撥,甚至有可能發散延伸的寫作角度,對材料的多角度運用,語言文字的運用,等等,都要胸有成竹,才可能真正教給學生寫作的真本事。而自身視野的狹窄,知識積累的淺薄,理解能力的不足,寫作水平的不高,都讓我指導學生寫作時常常感到有捉襟見肘的窘迫。於是,我只好在平時閱讀、思考、教學等過程中,只要看到有用的東西,或是靈感一閃的思維火花,就馬上零零碎碎地記下來,剛開始時這些東西都是雜亂無章的,有些只是一句話一句名言,有些只是提醒一個角度,有些是一段思考或是一段心情,但當我有需要的時候,我就可以把它們理順,放到合適的寫作或是教學活動中,這樣下來,自然而然的就感到輕鬆多了,而這樣的習慣一旦養成,駕馭起寫作和指導寫作來就輕鬆自如多了。
老公的床頭是常常放有筆和紙的,有時候睡著睡著,突然想到什麼,便爬起來記下來;我的一個女同事,在作文教學上也很有經驗,她也常常是想到什麼就隨手記下來。而我,相比之下做得差遠了。有時候睡在床上思維很活躍(我曾自嘲說床是思想的溫床,身子一沾到床,大腦便無比活躍),也由此及彼聯想到許多東西,但總是想,這都是簡單的事,起床後再記下來就好了,但一覺醒來,便啥也忘了,常常是絞盡腦汁也無濟於事。吃了這幾回虧以後,才終於也學勤快起來,也才學得聰明一些起來了。
第二、多讀書,常思考,關注自然、社會和人生。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思想有多遠,人類就能走多遠。同理,老師和學生的思想有多遠,思維就有多開闊,寫作的舞臺就有多精彩。事實上,學生的視野狹窄、思維困頓、素材稀少,這決定了許多學生的寫作不可能有很開闊的思維和很豐富的內容,那麼,語文老師在很多時候,便要幫助他們拓寬視野,開闊眼界。這對語文老師便提了一個很高的要求:多讀書,常思考,勤練筆。語文老師首先要提高為人處世的修養和文學素養,換句話來說,便是語文老師得要有語文老師的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充盈自己的大腦,豐富內心的情感,這對於一個語文老師來說,尤為重要。一個優秀語文老師的氣質,會在日常教學中不知不覺地感染著學生,思想、學識、情感、習慣,甚至是舉手投足、音容笑貌,都能帶給學生極大的裨益,教化於無形之中。
在今天,寫作越來越強調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關注自然、社會、關注人生、尊重生命成為永恆的主題。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必須廣泛讀書,主動關注自然和人生,關注社會發生的事件,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體現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職業素養。這些內容和知識,都為我們的寫作注入活水,體現時代意義和價值。
不關注社會發生的熱點事件,我們指導的學生寫作就會有脫離現實的感覺,只能翻來覆去的用一些陳詞濫調,只能從歷史和故紙堆裡尋找素材和寫作的靈感。這樣會將我們的寫作思維引向越來越狹窄的胡同。記得有一次我與一位同事探討寫作問題,提到社會上發生的熱點事件,另一位同事也是語文老師,她很驚訝地說:「你們怎麼知道這麼多這些消息。」我們也很驚訝:「這麼熱點的事件,影響面這麼大的事件,隨便打開一個網頁都能看到的,你怎麼不知道呢?」她有些訕訕地說:「我平時不太注意看這些內容。」無怪乎,平時上寫作課,她運用的素材都很陳舊,總感覺缺乏時代氣息。
老師要給學生一杯水,真的必須要讓自己的那隻桶,儘可能的注滿水。
第三,勤動筆,多下水,這是鐵律。
而語文老師寫作功底差,最根本的原因,我想是因為疏於動筆,空想大於實幹。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個語文老師沒有養成寫的習慣,自身對寫作都沒有任何心得,又怎麼能指導學生寫好作文呢?據說沈從文教授寫作課的時候,每次布置學生寫作,他先從幾個角度寫幾篇文章給學生看,徐志摩、劉心武等人也都曾在大學或是中學任教,也是在教授學生過程中常常動筆,常常「下水」。常常「下水」方懂「水性」,才能在寫作實踐中積累知識,摸索寫作的規律或是積累經驗,提高語文修養,更能在寫作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所以有人提倡語文老師應該常常寫「下水作文」,道理便如此。教學相長,是一個老師在教學生涯中應該時時謹記的古訓。
記得自己剛開始小心翼翼地寫幾個字的時候,是很怕學生看到的,擔心學生看了會嘲笑一個老師寫得真沒水平。有一次,一個文友說,你寫的文字,為何都不給學生看啊?一來可以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二來可以促使自己提高水平,何樂而不為?這位文友的話很有道理,從中受到啟發和鼓勵,慢慢的,我便讓學生在合適的時間有合適的話題的時候也看一看自己的寫作,學生從中受到的激勵自是不言而喻的。「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言傳不如身教。
寫作教學是一門很艱深的學問,會寫作不一定能教會學生寫作,但教師自身不會寫作,一定教不會學生寫作,更毋庸說「教好」了。我想,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要盡能力去做好一名教師應該做的。做語文教師如此,其他專業教師也一樣。現在我的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但我將會更加努力去做好本職工作,就算成不了一名學者型的教師,但也期待自己能成為一名作家型的語文老師。
徐志摩曾這樣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我希望,有一天,我的學生,也能這樣評價我,那麼,我的一生,也就無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