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一年四季保平安」。蘿蔔,尤其是白蘿蔔,這種十字花科植物,營養豐富,藥食作用大,渾身是個寶。
小時候,每到種蘿蔔季節,父親就會從縣城買回蘿蔔種子,揣在手裡,視若寶貝。周末時,父親會叫上我去種蘿蔔,他扛著鋤頭走在前面,我提著灑水壺隨其後。到了菜地,父親一鋤鋤把地翻好,再整成一畦畦,接著在菜畦上挖好一個個小坑,以備撒入蘿蔔種子。父親在前頭探著身往小坑裡撒種子,我就在後面向每個坑灑上水,每灑水一次,就仿佛給種子注入了希望,期待豐收。
然而一直以來,我並不喜歡白蘿蔔,不是因白蘿蔔的口感,而是這種東西在鄉下被大面積種植,幾乎家家都有種,吃膩了,賣不出去的就餵豬,還剩有的就醃蘿蔔乾。
醃蘿蔔乾,在本地呼之為「菜脯」,倒是家家戶戶百吃不厭的食材,從幼年吃到成年。小時候在鄉下,冬至過後,不少人家就開始醃製蘿蔔乾。
製作它,一般須經過「曬、醃、藏」三道工序。趁天刮北風、麗日高照的冬日,將對剖過的蘿蔔條排放在房前屋後的草地空曠處,被太陽曝曬,現在,改為曬簾晾曬了,即逐條穿掛起來,懸著風吹日曬,更易幹更衛生。小時候,常常傍晚放學後,幾兄妹輪流幫家裡收蘿蔔,成了完成家庭作業後的另一任務。約晾曬一周後,其大部分水份可以蒸發掉,放置在瓦甕裡,逐條平鋪,撒上鹽粉,又重複上面操作,一層蘿蔔一層鹽,層層壓實,最後再用大石頭壓在其上面,目的是為了逼出蘿蔔的水份。如次日天氣晴朗,就取出繼續晾曬,如此反覆操作約一周,直到蘿蔔的顏色開始變黃,壓實再也不會有水份滲出而止,就可進入下一道程工序。
據說,潮汕地區有醃陳年蘿蔔乾的傳統,密封醃製三、五年之久,久藏多年的老蘿蔔乾經過歷史的浸潤,變得黑潤光潔,味道濃烈,皮柔肉酥,與新醃蘿蔔乾的清香爽脆有所不同的是,帶有一種特別的酸味,風味更加獨特,撕開表皮還滲出油來,其顏色黑油油與醬油差不多,就是草脯油,是調味的極品,蘿蔔乾因釋放而顯得油光可鑑。可惜,我未曾嘗過。
小時候,生活清苦,家家戶戶都有醃蘿蔔乾,如儲備糧食,是生活必需品之一。早餐,往往是白粥佐以蘿蔔乾、花生米,咬嚼起來,香脆酥軟,還伴有聲響,大人小孩都吃得津津有味,填飽肚子後,各忙各的營生,大家對生活沒有過多奢求和攀比,卻充滿樂觀和希望。在此,不禁想起《菜根譚》裡的一句話「人得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通過自己辛勤耕耘,點滴積累,方能收穫碩果。
如今,鄉村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生活早已不用儲備蘿蔔乾了。蘿蔔、蘿蔔乾,反而成為人們吃多魚、肉後,解膩和開胃的食材,深受歡迎。我喜歡吃蘿蔔乾,更忘不了大家常咬嚼蘿蔔乾和種蘿蔔的那段時日,每次回鄉下老家,看到那曾醃蘿蔔乾的瓦甕,就想到村民寒冬臘月勞作的身影和那段老去的歲月。
END
文|馬澤松
圖|百度
★ 「看東岸」 原創,轉載需註明出處,否則視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