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寫記敘文時,寫清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結果不難,但寫事情的過程時卻很容易給人簡單、空泛的感覺,不能給人留下什麼印象,敘事順序的靈活運用則能為故事過程增色不少。
插敘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敘事順序。
在寫作的過程中,由於表達情感的需要,暫時中斷敘述,在不改變全文中心的情況下,插入另一個或幾個與中心事件有關的情節或事件,或者是對有關問題的解釋說明,或者是增加一些與有關人物、情節密切相關的事件,交代一些必要情況後繼續按照原來的主線敘述,這樣的敘述方式稱為插敘。「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故事的主要發展線】
這時候,我的腦裡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聯想式插敘】
這少年便是閏土……阿!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裡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裡,哭著不肯出門,但終於被他父親帶走了。
他後來還託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
……
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
寫人的記敘文運用這種手法則可以使人物形象更豐滿和立體,也有利於讀者感知作者的情感。插敘的內容與後文再次見到閏土的情境形成對比,魯迅先生筆下的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形象的差別正是這一插敘手法的功勞。長媽媽,已經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親和許多別的人都這樣稱呼她,似乎略帶些客氣的意思。
只有祖母叫她阿長。我平時叫她「阿媽」,連「長」字也不帶;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
我們那裡沒有姓長的;她生得黃胖而矮,「長」也不是形容詞。
又不是她的名字,記得她自己說過,她的名字是叫作什麼姑娘的。
什麼姑娘,我現在已經忘卻了,總之不是長姑娘;也終於不知道她姓什麼。
記得她也曾告訴過我這個名稱的來歷: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
後來她回去了,我那什麼姑娘才來補她的缺,然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於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回憶長媽媽說過的話,介紹阿長的來歷】
寫人的記敘文關鍵在於突出人物的形象,一篇成功的人物記敘文應該使讀者對人物的特徵有深刻印象,諸如人物的外形特徵、特別的行為習慣、令人難忘的外號或名字或是特殊的經歷都是人物描寫中容易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深入描寫這些特徵可以使用插敘,內容為這些特質與人物之間的故事或淵源,這樣能使文章更有可讀性。只有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在讀者的心理留下人物痕跡,才能將人物的其他特質展示給讀者,塑造出一個更生動形象的人物。在眾目睽睽下,我幾乎是狼狽地跨出了店門,腳跟後面緊跟著的是老闆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氣對我還算是寬容的,仿佛我是一個不可以再原諒的慣賊。但我是偷竊了什麼嗎?我不過是一個無力購買而又渴望讀到那本書的窮學生!
曾經有一天,我偶然走過書店的窗前,窗前剛好擺了幾本慕名很久而無緣一讀的名著,欲望推動著我,不由得走進書店,想打聽一下它的價錢。
也許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竟沒有人過來招呼,我就隨便翻開一本擺在長桌上的書,慢慢讀下去,讀了一會兒仍沒有人理會,而書中的故事已使我全神貫注,捨不得放下了。
直到好大工夫,才過來一位店員,我趕忙合起書來遞給他看,煞有其事似的問他價錢,我明知道,任何便宜價錢對於我都是枉然的,我絕沒有多餘的錢去買。
但是自此以後,我得了一條不費一文錢讀書的門徑。下課後急忙趕到這條「文化街」,這裡書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機會。【解釋了竊讀靈感的出處】
一頁,兩頁,我如飢餓的瘦狼,貪婪地吞讀下去,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有時一本書我要分別到幾家書店去讀完,比如當我覺得當時的環境已不適宜我再在這家書店站下去的話,我便要知趣地放下書,若無其事地走出去,然後再走入另一家。
讓我們抽出插敘部分,再對比一下效果:
在眾目睽睽下,我幾乎是狼狽地跨出了店門,腳跟後面緊跟著的是老闆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氣對我還算是寬容的,仿佛我是一個不可以再原諒的慣賊。
但我是偷竊了什麼嗎?我不過是一個無力購買而又渴望讀到那本書的窮學生!
一頁,兩頁,我如飢餓的瘦狼,貪婪地吞讀下去,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
有時一本書我要分別到幾家書店去讀完,比如當我覺得當時的環境已不適宜我再在這家書店站下去的話,我便要知趣地放下書,若無其事地走出去,然後再走入另一家。
我希望到顧客正多著的書店,就是因為那樣可以把矮小的我擠進去,而不致被人注意。
偶然進來看書的人雖然很多,但是像我這樣常常光顧而從不買一本的,實在沒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隱藏起來,真是像個小偷似的。
有時我貼在一個大人的身邊,仿佛我是與他同來的小妹妹或者女兒。
從以上對比中,我們看到插敘的使用使得故事內容更豐滿,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插敘中得到了更細膩更深入的展現,沒有那一開始的竊讀成功,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不是第一次」。
在記事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的做法,用插敘的方式將一件事的起因以插敘的方式展示出來,可以避免平鋪直敘的平淡,為文章創造一些耐人尋味的波瀾。
第一,插敘的內容一定要和文章的主要情節或中心思想有關,切忌為了使用技巧而強行使用插敘;第二,插敘內容不宜過長,不能蓋過文章的主線,喧賓奪主;插敘內容過長會打亂文章的敘述進度,讀者的注意力也會轉移,最終使得中心思想無法凸顯; 第三,插敘內容結束後要回到原來的故事主線,使文章銜接自然,保證抽出插敘部分內容,文章依然是上下連貫的。第四,插敘的使用有一些標誌語,如「小時候」「曾經」「猶記得」等時間語,這些能夠提醒讀者這是回憶的內容,在插敘結束時,也可使用「自此以後」「正因如此」等提示讀者插敘已結束,將了解了插敘內容的讀者再次引回主線。第五,根據需要,插敘內容可以以作品中某個人物的語言展示出來,如史鐵生《秋天的懷念》:鄰居的小夥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秋天的懷念》
說出插敘內容的人物可根據意願自行安排,當然也可以是主人公自己的心理活動或者回憶,不管直述轉述,能起作用的就是好的插敘。插敘是比較常見的敘事手法,理解不難,難在應用。寫記敘文最最關鍵的地方還是誠實理性的表達自我,只有擁有最真實的體會,才能有真實的情感流露,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