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詳細解釋了清酒裡的 8 種特定名稱酒(當你說清酒只喝大吟釀,就像在說葡萄酒你只喝白的)。
今天我們再來講講除了這 8 個詞,你喝清酒時還可能遇到的其它術語。讓你看到清酒酒標不再困惑,不再被賣家瞎吹給糊弄,搞懂哪些是真正給酒款增值的東西,喝得明明白白!
以下我將大致從原料到釀酒過程,再到成品酒來介紹,中間會有重疊和交錯的地方。
1、酒造好適米(Shuzo-Kotekimai)
日本稻米分為食用米(佔 95%)和釀酒米(佔 5%)。釀酒米又細分為普通的酒米(佔 4%)和酒造好適米(佔 1%)。
酒造好適米是適合釀造清酒的米的官方稱號,是指經過特別檢驗合格的米種,比普通酒米更為優質。
官方指定的酒造好適米種類約有 100 種,幾乎都是配種而成的。以下是幾種比較常見的:
(1)山田錦(Yamada Nishiki)
全日本最重要、最好、產量最大(超過總量的 20%)的酒造好適米;
兵庫、福岡、岡山、佐賀和熊本縣所產最佳;
蛋白質含量最少,心白緊緻,經得住高度打磨,有效精米率高;
仿照勃艮第葡萄酒分級,山田錦也按照種植的稻田,從優到劣分為特 A、A、B、C、D 五個等級;
釀製的清酒多有優雅、圓潤、輕柔的特點,可以打造深奧的風味。
(2)五百萬石(Gohyakumangoku)
全日本產量第 2 名的酒造好適米;
在北陸地區,以新瀉、福井、富山和石川縣所產最佳;
能適應冷氣候,比山田錦硬一些。米心比山田錦稍大,但沒有山田錦緊,不那麼經打磨;
釀製的清酒多有低調、內斂的特點,可以打造乾淨的酒質。
(3)八反錦(Hattan Nishiki)
全日本產量第 3 名的酒造好適米;
廣島所產最佳。
(4)雄町(Omachi)
全日本產量第 4 名的酒造好適米;
岡山縣所產最佳。
2、千粒重(Senryuju)
測量米粒大小的單位,即 1,000 粒米的重量。食用米重量小於 24g,而酒造好適米約 26-28g。
3、心白(Shinpaku)
白米中心不透明的白色部分,主要成分為澱粉。
含有心白的白米,曲菌菌絲易深入白米中心,且在製作酒母與酒醪時,白米更容易糖化,因此釀造清酒必須使用有心白的白米。
白米外側部位除了澱粉之外,還含有許多蛋白質、脂質、礦物質等成分(這些對釀酒不利,但恰恰是讓食用米更好吃的東西)。
4、外硬內軟(Gaikonainan)
外面硬而裡面軟,指的是蒸米的最佳狀態。
除了米,水也是重要的一環,要知道,一瓶清酒中,80% 的成分都是水。而清酒釀製過程使用的水的總量,更是達到米的重量的 50 倍之多。幾乎所有的清酒廠都坐落於優質水源充裕的地區附近,例如河流、水井或泉水。
5、釀造用水(Jozo-yosui)
釀酒過程使用的水。
6、瓶裝用水(Binzume-yosui)
清酒在最後裝瓶前需要割水(詳見 30),即兌水。瓶裝用水便是此時使用的水。
各地水源所含成分不同,適合釀清酒的元素有鉀、磷酸和鎂,這些元素能幫助酵母繁殖。而鐵和錳則是不利元素。其中鐵是最不利的元素,它會使酒色暗沉,連帶影響口感與香氣;而錳會使清酒變色,當清酒暴露於光線中,尤其是紫外線時,錳會發生化學反應,導致清酒變色及產生渾濁。
日本最知名的 3 個水源為:宮水、御香水、伏流水
7、宮水(Miyamizu)
位於兵庫縣灘區的宮水是日本最硬的水。宮水富含礦物質,磷和鉀的含量尤其高。宮水中也含少量的鐵,這可能會折損清酒的風味。整體來說鐵含量並不多,豐富的礦物質使得釀造出的清酒給人比較剛硬的感覺,骨架感強。
8、御香水(Miyamizu)
京都府伏見區的御香水是日本平安時期(794-1185 年)於神社內發現的芳香的泉水,於是得名,意為「尊貴的香水」。御香水是日本名水百選位居前茅的好水之一。御香水所釀清酒香甜柔順,有別於灘區的刺激剛烈。
9、伏流水(Fukuryusui)
伏流水是富士山所降下的雪雨水,連年滲入火山土下方的地層而形成的。這種天然純淨的泉水,其鈣、鎂具有 3:1 的完美均衡比例,最適合釀造日本風味的美酒。伏流水所釀的清酒口感柔軟,富有清爽感。
硬水與軟水:
10、硬水(Kohsui)
礦物質含量高的水,適合釀造「陽剛」的清酒。
11、軟水(Nansui)
礦物質含量少的水,適合釀造「柔性」的清酒。
日本水質硬度測量是依照德國採用單位「dh」表示。除國際上通用的軟硬度標準外,日本當地有一套自己使用的軟硬度等級劃分體系,偶爾會標註在酒標上。
整體來說,日本境內的水都比較軟,放到國際上來說,都能被稱之為軟水。
除了米和水,釀造時還需要微生物的參與,影響清酒風味的主要微生物有:曲菌、酵母和乳酸菌。
12、曲菌(Kojikin)
一種真菌,可使米的澱粉糖化。蒸熟後準備去感染曲菌的米被稱為「曲米(Kojimai)」,感染後則成為「米曲(Komekoji)」。
在日本使用的 3 種主要曲類為:黃曲(Ki-koji)、黑曲菌(Kuro-koji)和白曲菌(Shiro-koji)。其中釀酒、製作醬油和味噌都用的是黃曲。
13、酵母
可將葡萄糖(糖)轉化為酒精。用於釀製清酒的酵母屬於釀酒酵母(Saccaromyces Cerevisiae),都是歷經長久釀酒歷史而挑選出來的。
酵母必須擷取米與米曲的養分才能增生。非常脆弱,只要混合到其他微生物就會死去,除非環境維持酸性。在酸性環境下仍具有高度活力;
目前清酒廠都是向國家釀造研究所購買已培養好的釀酒酵母。
14、乳酸菌
乳酸菌可發酵糖,在生酛系酵母(見 22)中形成乳酸。
在釀造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對品質與價格有絕對性影響的術語,多了解一些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15、精米步合(Seimaibuai)
打磨後的米重量/打磨前的糙米重量*100=精米步合(精密度)
在一定程度上,精米步合越低,被打磨掉的米越多,風味越純淨,價格也會越高。
16、洗米(Senmai)
米粒打磨過後,表面粘的米糠和米屑需要用水洗掉。多數酒廠會用和釀酒同樣的水來洗米。洗米也是有講究的,如果手法、力道合適,能通過洗米把精米步合再降低 1% 左右。
17、浸漬(Shinseki)
米清洗完後需要放到桶內用水浸泡。聽起來很簡單,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些杜氏甚至認為酒質的優劣就取決於這道工序。
一般浸泡時間都是掐著秒表來計算的。大吟釀一般採用冷水浸泡,因為比較容易控制吸水率。
18、蒸米(Mushi)
清酒的蒸米不能像食用米一樣加水混合來煮,必須隔水蒸。蒸好的米最好的狀態是乾爽不粘膩,用手一搓很容易變成餅。有些工匠會將米揉捏成小餅來檢查蒸米的狀態。
蒸過的米會被分成 3 份。一份用來制米曲,一份製酒母,一份作酒醪。
清酒界有句形容制曲重要性的古話:一曲、二酛(Moto 或酒母 Shubo)、三發酵。吟釀和非吟釀關鍵在於製作酒母時曲菌侵入米芯的狀態,要經驗老道的師傅才能讓曲菌以「突破精型」的方式,而不是「總破精型」的侵入米芯,從而釀出酒體輕盈的吟釀酒。
突破精型米表面呈點狀,總破精型大面積覆蓋
19、總破精型(Souhaze-gata)
總破精型的米曲可用來釀造各種清酒。
20、突破精型(Tsukihaze-gata)
要經驗老道的師傅才能讓曲菌以「突破精型」的方式侵入米芯,從而釀出酒體輕盈、清淡順口,略帶芳香的吟釀酒。
21、酒母(Shubo)
也叫發酵液,又稱酛。是將蒸熟的米和水一起放在缸內混合,加入酵母菌培養後而成。可以加入少量乳酸,或由其自然產生天然乳酸菌。乳酸能抑制其他有害細菌產生,以防止影響風味。
從是否人工加乳酸菌這一步,可以將酒母分為以下 2 種:
22、生酛系酒母(Kimoto-kei-shubo)
這是一種製作酒母的傳統方法,能讓酒廠自然地培養乳酸菌並自我繁殖,需歷時 3 周到 1 個月。
生酛系酒母又分為 2 種,分別稱為生酛釀造(Kimoto-jikomi)和山廢釀造(Yamahai jikomi)。
生酛釀造是一種通過名為山卸(Yamaoroshi)的費力工序來製作酒母的方法。在過去精米技術不成熟,打磨出的米粒很大,因此澱粉糖化時間非常長,當時的人認為米必須搗爛之後,才能使澱粉成功轉換為糖。
而到 1909 年,日本國家釀造研究院發現山卸並非必要,於是後來廢除了這道工序,即「山廢」。現在已經幾乎沒有用山缷釀造的清酒了,因此如果你在清酒的酒標上看到「生酛」,就是「生酛系酒母」的意思,即指未人工添加乳酸製作酒母,且絕大部分屬於「山廢」。
23、速釀系酒母(Sokujo-kei shubo)
1910 年,國家釀造研究所開發了速釀系酒母,又稱「速生」。速釀系酒母是在米中加入液態乳酸,以免去等待酒母自然形成的做法,需歷時 2 周,比生酛系酒母節省了一半時間。
從表格中你可以看出來,生酛系酒母相比普通的速釀系酒母,是更高級的存在。
24、三階段製程(Sandan Jikomi,三段仕込)
絕大多數清酒都是採用三階段製程釀造的。過程為期 4 天,分 3 次添加米曲、蒸米和水。
在酒精發酵完成後就要進行壓榨(上槽 Joso)。酒稅法規定,醪必須經過壓榨之後才能被表示為清酒/日本酒,未經壓榨工序的稱為「濁酒(Doburoku)」,必須表示為其他發酵飲料,而非清酒/日本酒。(PS:若經過壓榨但仍酒液渾濁,仍可標示清酒/日本酒。因此看見酒液渾濁的不一定就是濁酒。)
壓榨法有 3 種:傳統法、袋吊和自動壓榨機
25、傳統法
也叫上槽壓榨法。即將醪放入棉布袋中,再放入木製大箱(槽,Fune)裡,接著用箱蓋往下壓,讓酒汁從箱子底部的孔洞榨出,箱內只剩餘酒粕(酒渣,Sake kasu,是公認的營養品)。根據箱內剩餘酒粕的比重,每個酒廠會計算酒粕率,但鮮少有酒廠會公布。酒粕率越高,意味著浪費掉的越多,而得到的清酒往往越純淨,也越貴。
當使用傳統法時,必須分成 3 道進行壓榨,分別為:
荒走(Arabashiri):第 1 道自然流出的酒汁;
中取(Nakadori):第 2 道壓榨緩慢流出的酒汁;
中汲(Nakagumi):第 3 道壓榨緩慢流出的酒汁。
26、袋吊(New product demo)
袋吊又稱雫酒(Shizuku-zake,滴酒)或鬥瓶囲(wéi)(Tobinkakoi)。做法是,將裝有酒醪的布袋懸掛起來,任酒液自由滴落並收集起來。這樣的得到的酒液最為純淨,別具一番雅致與豐富口感。不過費時費力利潤低,市面非常少見,只有一些高端酒會這樣做,價格通常較昂貴。
27、自動壓榨機
這是能將酒醪壓榨得最幹、最徹底的方法。剩下的酒粕變得像木板一樣。
28、滓酒(Orizaje)
榨出的清酒需放在桶中靜置 10 天,是的沉澱物「滓」沉澱在桶底,再將澄清的清酒換到另一個桶準備過濾。而滓酒便是酒液中添加了酒滓的清酒,酒液會比較渾濁,喝前要搖勻。
29、火入(Hi-ire,等同於巴氏殺菌,Pasteurization)
巴氏殺菌是將清酒輸入到熱水缸中的纏繞金屬管,或簡單將酒瓶放入熱水的方式,將清酒加熱到 65 ℃ 保持 30 分鐘,以達到殺菌的目的。由於剛釀好的清酒中有很多活性酵素,不殺死的話會持續繁殖讓酒變壞。
通常這道工序會進行 2 次,一次是在過濾後,一次是在裝瓶前。依據殺菌次數的不同,清酒被分為以下幾類:
生酒也稱「生榨」,有清酒評論家稱,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清酒。因為裡面的酵母菌一直活躍著,還在持續發酵,所以酒液也會不斷演變,可能演變得更好,但也可能變壞。
生儲藏酒的清新香氣和風味與生酒雷同。
生詰酒又稱為「冷卸酒(Hiyaoroshi)」或「秋上(Akiagari)」,產量有限,且僅在秋季發行。生詰酒的香氣與風味較為豐富,因為從第一道火入到出貨歷時 2-6 個月。
30、割水(Warimizu)
為了降低酒精濃度並調整風味,因此絕大多數清酒都會兌水,即割水。通常會將酒精濃度調整到 15% 左右。
不進行割水這一操作的清酒被稱為「原酒(Genshu)」。原酒的酒精濃度可超過 18%,畢竟清酒是全世界天然酒精含量最高的發酵飲料。
31、貯藏(Chozo)
貯藏也稱酒桶儲藏,即將清酒放在桶內,並儲藏(熟成)於 15℃ 的溫度中。進行了木桶熟成的清酒被稱為「樽酒」。用於陳釀樽酒的木桶一般都會用能夠影響清酒風味的桶,熟成時間沒有規定。
與貯藏很像的一個詞叫「木桶仕入」,它是指酒精發酵在木桶中進行,也可能會影響清酒的風味。
32、瓶內熟成(熟成,Jukusei)
相比於葡萄酒,清酒瓶陳的概念比較新,近年來,在瓶中或桶中熟成 2-20 年的清酒,即「古酒(Koshu)」,又稱「長期熟成酒(Choki Jukuseishu)」,逐漸受到矚目。這種清酒量少且昂貴。
在瓶/桶中熟成會使清酒顏色從金色轉為琥珀色,並能形成由蜂蜜、乾果、木香、香菇與香料構成的奧妙香氣。同時質地也變得更加圓潤而濃鬱。
33、氣泡清酒
氣泡清酒也稱發泡性清酒(Happosei-seihu),或活性清酒(Kassei-seihu)。有 2 種製作方式:
瓶中二次發酵:將醪倒入酒瓶中後與瓶內產生二次發酵並釋放二氧化碳,與香檳有些類似。這種方式釀的氣泡清酒呈渾濁狀,酒精度常介於 15%-18%,開瓶時和開香檳一樣要小心。
不過現在的技術已經能用瓶中二次發酵來釀造不同種類的清酒。新型氣泡清酒可能非常甜,而且只有少量二氧化碳,酒精度低於 5%。
二氧化碳灌入法:在裝瓶過程中灌入二氧化碳。
PS:有些生酒和新酒(剛壓榨出來)含有少量二氧化碳,但不屬於氣泡清酒。
34、燻、爽、醇、熟
依據風味與香氣的不同,日本酒侍酒研究會將清酒分為 4 類:燻、爽、醇、熟。
燻酒(Kun-shu):芳香而清淡
帶有果味及植物清新風味,可以是甘口或辛口;
大吟釀基本都屬這類,普通吟釀酒也多為這一類;
這類清酒引領了海外清酒潮流;
適合作為開胃酒。
爽酒(So-shu):清爽順口
多帶植物簡單清新風味,質地順滑,口感清淡無負擔,多辛口,餘味短;
吟釀和本釀造較多;
是日本清酒市場最多的種類,產量最大。新瀉縣的淡麗辛口風格最為出名;
最適合佐餐,特別是佐開胃菜。
醇酒(Junshu):濃鬱略帶香氣
口感濃鬱,帶有幹海產等旨味,以及米糕風味;
採用傳統生酛系酵母釀的純米酒和本釀造酒多屬這類;
隨著近些年純米酒的流行,這個類型的人氣越來越高;
最適合佐餐,尤其是佐主菜。
熟酒(Juku-shu):芳香而深沉
複雜、濃鬱、強烈,帶乾果和香料的熟成芳香,兼具香甜旨味的乳狀質地,有時還會有氧化後的堅果、焦糖風味;
主要是熟酒類。一般而言,醇酒適合熟成,而燻酒、爽酒不適合熟成;
屬於稀有珍貴的類型,國內少見,日本只有不到 1% 的酒廠會生產熟酒,且不會外銷,常常是因為當年釀出了非常優質的清酒才保留部分熟成;
最適合作為消化酒,類似於烈酒的角色。
35、常見酒器
片口(Katakuchi)
這種酒器與氧氣接觸表面積較大,功能類似醒酒器,可使清酒口感更溫和。不適用於燻酒,容易使香氣很快散失。
豬口(Choko)
也稱御豬口(Ochoko),小巧的清酒飲用杯,主要用於溫熱的清酒。杯子直徑約 5-7 cm,高 5 cm,最開始是用於盛醬汁的。
吞杯(Guinomi)
吞杯是一種中型尺寸的清酒杯,比豬口杯大一些,主要用於冷酒。
蛇目杯(Janomeno Kikijoko)
這是清酒廠釀酒師常用的杯子,清酒淡黃的顏色+杯底的藍紋=綠,釀酒師憑藉多年的經驗,通過觀察這種微微泛綠的顏色細微差別,能夠看出清酒當前的狀態。
切子(Kiriko)
也稱玻璃杯,是一種表面呈彩色切紋設計的水晶器皿,也可用於飲用清酒。
德利(Tokkuri)
魷魚德利(Ika Tokkuri)是一種用幹魷魚製成的德利,常用於溫酒,風味入酒,魷魚軟化後可以吃。
原本是用來儲存清酒及醬油之類調味料的容器,從江戶時代開始用來倒酒。
36、地酒(Jizake)
小酒廠所釀造的本地清酒,或是在鄉村釀造的清酒。區別於商業大品牌。這個詞帶有小批量精釀的意思。
37、生一本(Ki-ippon)
這個詞是純米酒專用,意指由單一釀酒廠所釀造的清酒,且不添加蒸餾酒精。
38、藏人(Kurabito)
清酒酒廠稱酒藏,釀酒工人稱為藏人。藏人通常是農夫和漁夫,從秋天到春天離開家鄉,到季節性的酒藏工作。
39、無過濾(Muroka)
指一種未經過活性炭仔細過濾的透明清酒。過濾(Roka)的主要目的是使清酒澄清,但過濾也會連帶除去有益成分。不用活性炭過濾,則可以保留清酒的特色風味。
40、日本酒(Nihonshu)
即清酒。清酒是日本的國酒。
41、日本酒度(Nihonshudo)
又稱為清酒度量值(SMV),用來表示糖含量的多少。水的比重值為 0,正數值(+)表示比重較輕,含糖量少,即為辛口;若為負,則表示這瓶酒比重更重,糖含量多,為甘口。但是,清酒的世紀口感甘辛度還會受到酒精度、酸度等多方面影響,所以甘口並不一定就比辛口喝起來更甜。
42、酸度(Sando)
清酒多含蘋果酸、乳酸和琥珀酸。酸度表示酸味物質含量的數值。
43、胺基酸度(Aminosando)
日本酒中還含有胺基酸,它是締造風味的重要成分。不過,胺基酸含量過高也會影響口感。胺基酸表現為鮮味。胺基酸度則是表示胺基酸在酒裡的含量。
以上是清酒常見的一些描述,基本通用於各個酒廠。也不乏有些酒廠會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比如獺祭把「精米步合 23%」寫成「二割三分」等。對於這部分,就只能找品牌方去了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