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接班的課程還沒上完,媽媽又給報了集訓班。眼看著暑假馬上結束,即將小升初的武漢學生昊昊(化名)感嘆道:「感覺自己好像放了一個『假暑假』。」
像昊昊這樣整個假期備戰於各種培訓班的孩子不在少數。記者在多個省份調查發現,頂著家長、培訓機構「暑期不努力 開學徒傷悲」的說辭和廣告語,孩子們的暑期被看作是「搶跑」「拉開差距」的好時機。原本是孩子們放鬆身心的假期,如今卻被「超前學」「刷題」佔據,為將來升學增加砝碼。專家呼籲,應該把暑假真正還給孩子。
假期變成孩子的「集訓期」從7月初開始,家住武漢市江漢區長港路的昊昊每天要先到三陽路的一所培訓機構上數學課,兩個小時後再坐輕軌轉地鐵到花橋的另一家培訓機構上英語課。
「放暑假以來,幾乎天天如此。」昊昊告訴記者,他今年小學畢業後如願升入一所優質民辦初中。原以為這個沒有作業的暑假可以好好地玩一把,沒想到這個暑假比之前任何暑假都「悲催」。媽媽先是給他報了小升初數學、英語銜接班的課程,兩項課程一直持續到7月底。昊昊心想8月可以喘口氣了,可媽媽聽說進入初中後還有分班考,為了昊昊能考進「次火班」,她又物色了一個主攻名初分班考的「集訓班」,而這個「集訓班」一連又是8天,每天四個半小時。
「努力一暑假,開學當學霸」「暑期不努力,開學徒傷悲」這樣的廣告語,出現在很多培訓機構。記者在武漢多家教培機構看到,逢上下課時段,家長和學生川流不息。「進好學校是第一步,進了好學校進不了好班也不中神。」採訪中,一些家長們這樣說。
廣州環市東路上的廣東教育城聚集了多家培訓機構,暑期的這裡更是成為孩子們的第二所「學校」。
廣州小學生涵涵告訴記者,9月開學就要升四年級了,媽媽說要為各種杯賽做準備,暑期除了上語數外的補習班,還要練鋼琴、書法和舞蹈,從早上9點到下午近4點,一天6個多小時全都排滿了,因為要趕中午12點開始上的奧數班,午餐只能是在附近買盒飯或啃麵包,有時甚至只能在課間匆忙吃兩口飯,回家了還要完成各培訓班的作業。
「趕跑」「領跑」教育觀搶走快樂的暑假「暑假我給兒子報了『機器人學習』補習班,教的都是超出小學知識範圍的初高中物理知識,和一些網際網路信息技術,據說和以後的升學考試有關。」家住漢陽的張女士說,孩子秋季就要上六年級,即將面臨小升初的壓力,「家長很多時候都是跟風報班,孩子的同學都在上課補習,自己的孩子不去就怕落下什麼」。張女士告訴記者:「現在小升初的競爭一點不比初中升高中的競爭小,孩子不拼命超前就上不了重點初中,上不了重點初中就很可能上不了重點高中,上不了重點高中就很難考上重點大學,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影響的都是孩子的人生。」
記者隨機採訪多位家長「是否會幹預孩子的暑假安排」,60%的家長給出肯定答案。對於「一般會如何規劃孩子的暑假」,70%以上的受訪家長選擇「監督孩子制定各種學習計劃」,還有不少受訪家長選擇「報各類興趣班、才藝班」「報各類補習班、衝刺班」「買各類教輔書並督促孩子做完」等。
廣東省青少年社會教育協會發布的2016年度《廣東省青少年社會教育發展藍皮書》,珠三角地區60%的家庭每年在青少年社會教育中投入超過5000元,其中35%的家庭投入10000元以上,更有近10%的家庭年投入達20000元以上。
「現在有種很流行的說法叫『暑假是用來拉開差距的。』」有著20年教齡的武漢市七一(華源)中學語文教研組長梅麗旻說,被動的超前學習,容易做成夾生飯。許多上過先修班的同學會認為自己已經學過一遍,上課就不注意聽講。
「歸根結底是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評價體系太過單一,按分數排隊的標準,每個家長都想讓自家孩子排名更靠前點,因為孩子多考幾分就能上更好的學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儘管教育部門一直強調暑假的重要性,但似乎作用還是有限,現行的單一評價標準以及不同階段的升學競爭,讓家長在無形的壓力中被迫掏錢費心找各種補課班。
讓孩子能夠真正享受暑假的快樂「暑假的本意是讓學生換一種生活方式,在這段時間裡調節自身的狀態,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儲朝暉說,家長讓孩子頻頻上補課班、培訓班等現象違背了他們的成長規律,擠壓了中小學生自主活動的空間。
廣西桂林市小學教師朱博明認為,家長給孩子報暑期補課班關鍵得看孩子是否有興趣。帶孩子出去旅遊,或者引導孩子在家閱讀、彈琴、練字等都是很好的學習方式,「暑假不是只有補習班一個去處,通過各種形式讓暑假過充實了,孩子也能照樣學到很多東西。」
梅麗旻提醒,如果家長著眼長遠,暑假就應該充分地利用起來,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不必糾結於一時的學多學少,畢竟人生是長跑,練好「體質」,才可能跑得更遠更久。
多位教育界人士呼籲,讓孩子過一個自由自在的暑假。這不僅是家長應考慮的問題,更是全社會都要負起的責任。把暑假還給孩子,讓孩子得到充分的調節,加強身體鍛鍊,又能增長見識,培養興趣特長,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原題為:《一天6個多小時「泡」培訓班,誰搶走了孩子們的暑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