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買東西,又不是偷東西,為啥還要半夜交尾款?」

2020-11-10 中國慈善家

(今年的雙十一提前到10月下旬啟動,應該也是預判到了消費的疲軟。)



2008年我在北京做中產階級消費模式的田野調查時,得知我的研究題目,有男性被訪者立刻說,我從不消費沒什麼可談的,有女性被訪者則說,我感覺每天都在花錢啊,也有被訪者暢想,要是能有網上超市就好了,這樣買東西都不用出門了。

接下來的2009年,淘寶雙十一網購狂歡節誕生,之後撬動了其他平臺也紛紛打造促銷節日,中國人的購物開始被這些標誌性的節點所結構化。必須承認的是,消費者切實享受到了技術進步和商業競爭的紅利,指尖點點送貨上門的購物方式實現了,商品和服務也越來越好、越來越便宜。伴隨網際網路消費的普及和業態創新,即使不上升到消費革命的高度,也可以說人們的消費觀念經歷了一場「啟蒙」,到了今天,估計沒有城市消費者,無論男女老少,敢說自己從不消費了。

然而造成的另外一種局面則是,「消費」變成了一個敏感話題。熬夜購物、優惠湊單或者社交網絡上曬張喝下午茶的照片,很容易被貼上物質主義、享樂主義、過度消費的標籤,與此同時,圍繞著「消費」也開始出現撕裂,買京東的瞧不上買拼多多的,直接下單的瞧不上花時間看直播的,號稱按需購物的瞧不上等雙十一的。

網際網路情境下,消費被消費者、商家、平臺等多方力量形塑,某種程度上看起來是商家和平臺所主導,但事實上呈現的消費特徵和消費輿論,卻並未朝著其預期的方向。當下基於各類電商平臺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消費,特別表現為狂歡、卑微與汙名的特徵。

消費的狂歡

人們對消費的熱情和欲望,是當今消費社會的顯著特徵,網際網路和新業態則對此起到了助推作用,讓消費變得更方便、更優惠、更有趣,而在各類購物狂歡節中,衝動消費是最典型表現。

我在《品味與物質欲望:當代中產階層的消費模式》一書中通過對2012年「雙十一」購物節的大數據分析,提出衝動消費和理性消費的類型學框架。不同於理性消費注重商品的使用,衝動消費則花更多力氣在商品的購買,典型的情緒包括「失去控制」「湊熱鬧」「狂歡」「透支精力」「超出支付能力」,而在商品使用環節更多呈現「後悔、糾結」、「不需要、浪費」的情緒。

雖然消費狂歡的主體是消費者,但創造消費氛圍、塑造消費習慣的主導力量顯然是供給方——商家和平臺。首先,平臺制定遊戲規則,包括購物節的時間線、促銷商品、優惠規則等;其次,宣傳造勢,平臺和商家紛紛亮出「全年最低價」、「全網最低價」的口號。


「價格」是網際網路購物狂歡節的主要賣點,這一賣點巧妙地契合了中國人的傳統美德——節儉。

必須承認,經歷過那麼多年的雙十一、六一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變得聰明起來,看到長期關注的商品真正打折了才下單,但也有情況是,消費需求被這種集體狂歡的氛圍所激發,「趁打折多囤一些」「買了說不定有用」「那麼便宜買了不吃虧不上當」等心態也存在。

(2019年「雙11」過後,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的籃球場變成了「包裹重災區」。)



消費的卑微

今年雙十一流行的段子是,「我是買東西,又不是偷東西,為啥還要半夜交尾款」。雖然是玩笑,但很多消費者感到「被擊中」,為何購物狂歡節會讓消費者產生卑微感?

正因為遊戲規則掌握在平臺手中,商家(非平臺自營的)與平臺仍需要博弈、妥協,消費者則處於更加被動的地位,要想參與遊戲,就必須遵守規則,而且在規則面前缺乏議價能力。消費者不光要付出金錢,還要拿時間換金錢,拼智商研究優惠規則,有的還要守在直播間幾個小時,等待據說獨一無二的折扣價。

今年的雙十一規則更加複雜,很多商品無法加購物車只能付定金參與預售,按規則來講定金不退;而等到吭哧吭哧選好商品付了定金,消費者猛然發現,花時間花錢鎖定的價格並不佔優勢;11月1日凌晨開始放出的直接加購價跟預售價一樣、有的還更便宜、贈品還更多,商家的解釋是,預售商品的贈品不一樣、享受優先發貨,並不令人信服。

消費者當然會有被愚弄的感覺,但面對龐大的平臺又很無力。無論優惠規則有多複雜,能有真正的實惠也是無可厚非的,但結果是消費者費力氣去遵守的那個規則,並未帶來宣傳所暗示的「獨享優惠」,這就有點不合理。

事實上,這種「愚弄」也不符合邏輯,更可能的推測是此次購物節中很多商家的銷量並未達到預期,從而出現過了預售期繼續打折促銷、甚至進一步降價的現象,今年的雙十一提前到10月下旬啟動,應該也是預判到了消費的疲軟。


(2020年11月,山東省青州市彌河鎮一處花卉大棚內,花農在包裝多肉花卉,迎接「雙11」。)


消費的汙名

不僅人們對自己的消費選擇有著考量,出於質量、體驗、跟風還是面子,而且他人和社會也會對消費選擇有所解讀,甚至會過度解讀。


單身女性選擇豪華酒店度假,本來是為了犒勞獎勵自己,但可能會被解讀為享樂主義、奢侈消費。熬夜搶購雙十一商品,本來是為了趁低價購入家庭必需品,但可能會被解讀為愛佔便宜、過度消費。

從消費者主權的角度,當然可以不用在乎這些標籤,但這些解讀所建構的社會輿論,對消費者、對消費可能造成的某種程度的「汙名化」,則值得重視。

弔詭的是,這些社會偏見的形成,某種程度上恰恰由於商家和平臺的「弄巧成拙」。商家和平臺樂於將消費與身份、品味、時尚、個性聯繫在一起,試圖通過符號建構來激發消費欲望。鮑德裡亞對此做過犀利的批判,「物質產品通過大眾媒體和廣告的操縱獲得了自主權」,「人的存在僅僅作為表達物品之間差異的工具」。如果在當下的消費社會這還可以理解的話,但為了博眼球、銷量戰將這種營銷策略極端化,反而使得消費背上汙名,被輿論批判。

比如五星級酒店被包裝成「名媛風」打卡聖地,經過社交網絡的發酵,結果並未如願建構起高雅的消費方式,反而將豪華酒店消費與拜金、虛榮捆綁在了一起。再比如各平臺的購物狂歡節,初衷是讓利消費者、增加銷量,是消費者和企業雙贏的事情,但如果通過「推送轟炸」來點燃人們的購物慾,再加上複雜的優惠規則和誘人的網絡借貸宣傳,消費者為此透支時間、金錢、精力,甚至影響正常生活,那麼本來具有正當性、備受期待的購物節就變成了「過度消費」的代名詞,想參與的消費者可能也不得不繞著走。

消費的本質

很多時候我們提到消費,默認的是那些表達性的、精彩的、熱鬧的消費,比如奢侈品消費、符號消費、體驗消費。還有一些消費,它們不是那麼地生動或顯著,但在我們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甚至是更加重要。

超市購物、買菜做飯,每天在發生,不是為了地位顯示,也不是為了個性表達,而是通過消費來履行家庭責任,作為母親照顧一家人飲食,作為子女照顧父母起居。年度的購物節中,可以說這類消費佔到很高比例,為孩子囤紙尿片,為父母添置羽絨服,為愛人準備生日驚喜,為一家人籌劃年度假期。

如丹尼爾·米勒在《關於購物的理論》一書提到,購物被認為是「揮霍的」「不用思考的」「享樂的物質主義」,這是我們這個時代佔主導地位的話語;但是,基於倫敦的田野調查則指向另一套話語——撫養幼童的母親更強調購物中繁瑣和痛苦的一面。這跟「雙十一」熬夜湊單買奶粉、買日用品、買玩具的老母親的經驗何其相似。

還有一些消費,表面上看也是熱鬧的、生動的,但從消費動機上並非指向他人讚賞或者社會認同,而是注重消費帶來的快樂與舒適。

因此,不能將所有消費簡單地與物質欲望、符號消費劃等號。當我們在談論消費時,應考慮到那些擁有多重社會角色的個體消費者,那些從常規瑣碎到熱鬧生動的不同消費領域,那些從追求符號表達到追求自我導向的多元消費動機。

消費不應該、本質上也並不是卑微的。消費本是一件追求美好生活、具有正當性的事。

期待有一天,營銷大戰轉變為消費者培育,突擊式的消費狂歡轉變為常態化的消費引導和生活方式塑造,才稱得上是真正「消費革命」的到來。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孩子偷拿東西,怎麼辦?
    這種孩童時期「偷東西」的行為,相信有不少人都經歷過。其實這重要行為並不能完全將成人世界的盜竊與小孩世界的偷拿完全等同。孩子年幼,物權意識模糊,常常分不清什麼是自己的東西,什麼是別人的東西,還會誤以為只要自己喜歡就可拿走。這是年齡和心智發育給他們帶來的認知局限,或許在孩子的眼裡就沒有理解什麼是偷。
  • 與蜂王交尾的雄蜂會很快死亡,為啥還爭相交尾?專家:沒機會後悔
    相信我們對蜜蜂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蜜蜂是一個有著高級等級管理制度的一種昆蟲,其不但可以為我們提供蜂蜜、蜂王漿、蜂花粉、蜂膠、蜂蠟以及蜂毒等等各種各樣的蜂產品,更是自然界中蜜源植物的主要授粉者,可以說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可以說世界上可以沒有很多東西,但是絕對不能沒有蜜蜂,以至於很多朋友都把蜜蜂與人類的命運結合起來,認為沒有了蜜蜂,人類也就沒有了。
  • 「我偷東西就是上癮了,不偷就難過!」這是一種病……
    文 | 安定君 · 編輯 | 抹茶喵文章共計:2604 字 預計閱讀需要 7 分鐘「我偷東西就是上癮了,不偷就難過!」近日,常州市高新區孟河派出所內,面對民警的訊問,犯罪嫌疑人林某這樣說道。不是那些盜墓、拿槍打劫的大盜,偷竊是不動聲色和「刺激」的罪行。心理學家形容,偷竊行為會令腎上腺素上升,還有一刻的「充權」,能令人忘記犯罪帶來的後果,直到被捕一刻。北大女生在英國華人超市偷竊被抓我就是想偷前段時間,北大一女生在英國遊學時,偷拿店內物品被抓。當被問為何偷東西時,她說:就是想偷。該項目帶隊老師隨後帶女生道歉,並以粗心大意為由為其辯解,遭店主拒絕。
  • 【微心理】家「賊」不是賊:孩子偷東西背後的心理動機是什麼?
    既然父母是我創造的,所以這兩個人就都是我的,既然人都是我的,他們的東西也理所當然是我的,我拿自己的東西有什麼不可以?記得女兒小的時候,有一次想要個什麼東西沒給她買,小丫頭不太開心,嚴肅地問我們:「你們死了以後家裡的東西都是留給我的嗎?」我說:「是啊,我們只有你一個孩子啊!」
  • 婆婆「偷」配鑰匙拿兒媳東西:「我買的房子,我想進就進」
    馮玉娟一想也是,劉明回家後不是躺著打遊戲,就是看電視,從來都不會收拾家裡,那化妝品哪去了,難道是家裡進賊了?馮玉娟還在猶豫著要不要報警時,卻在婆婆家看到小姑子也在用那套化妝品,趕忙問小姑子是在哪買的。小姑子也一臉疑惑的表情說:「我哪買?這不是嫂子您給我的嗎。」「我什麼時候給你的?」「媽昨天給我,說你給的呀。」
  • 七歲女孩偷東西親媽報警,網友竟說:媽媽應先檢討自己為啥這麼窮
    >最過分的是有人說:你孩子為啥偷東西比如我女兒,從小喜歡芭比娃娃,買了一個又一個,自己不好好玩,弄得缺胳膊少腿,用馬克筆給畫了煙燻妝擦不掉,又動手給娃娃剪了狗不理髮型。能怪我不給買嗎?我就算答應給買,也不能天天買吧?這玩意便宜的也要上百,天天買我們家就別吃米,吃芭比得了。我朋友家兒子喜歡攢小汽車,家裡整得跟迷你停車場似的,進門都沒地方擱腳,我每次去她那,她都指天咒地發誓再也不買小車了。
  • 孩子偷了東西,父母應該怎麼辦?
    但對一個七歲的孩子做出的不恰當行為直接選擇報警,這件事我卻怎麼想都覺得有點不太合適。如果是我,遇到這種根本就沒法和孩子溝通的時刻,可能會下意識地去反思一下,是從什麼時候起孩子已經不敢和我開誠布公了?又是從什麼時候起自己變得那麼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孩子會選擇「偷」,而不是找媽媽「要」?
  • 「偷東西」的孩子,真正缺的是什麼?
    在這裡,首先我要強調一下,7歲以下的孩子,他的道德意識還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包括對「偷」這個詞也不是很理解,並且在7歲以內的孩子,對於「我的」、「你的」的東西不是很清晰,所以有時候他分不清這個東西是屬於誰的。所以如果孩子有一些類似偷東西的行為,馬上就被爸爸媽媽貼上「小偷」的標籤的話,可能會讓他自卑很長一段時間,更壞的結果,就是真的養成了偷東西的習慣。
  • 發現孩子偷東西怎麼辦?為什麼孩子會偷東西?家長如何引導?
    雖然小雎最後沒有偷東西,但是朋友覺得孩子有這樣的苗頭還是應該讓我知道一下。女兒雖然產生了偷東西的念頭,但是卻能關鍵時候還是能約束自己的行為,讓我驚訝的同時也有欣慰。 很多孩子在年幼的時候都有過偷東西的行為,家長們在發現的時候往往一下子就給孩子貼上了「偷竊」的標籤,反應過激,甚至打罵孩子,可是這樣真的就能解決問題嗎?
  • 《Grounded》怎麼防止螞蟻偷東西 螞蟻偷東西機制詳解
    導 讀 在《Grounded》這款遊戲中,有很多的昆蟲的存在,且相較於玩家的身體,這些螞蟻的身體都相當的巨大。
  • 當孩子偷東西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他們對物品的所有權概念非常薄弱,沒有「這件東西屬於別人,我不能拿」的意識。偷東西不是最可怕的,為了逃避責罰不承認錯誤才是最可怕的。教會孩子勇於承認錯誤,主動承擔後果,才容易將他「偷」的毛病改過來。④適當零花錢,學會掌控幾乎所有的孩子偷東西都是因為沒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每周固定給孩子一部分零花錢,告訴他這部分錢他可以自己做主,拿來幹什麼父母都不會幹涉。
  • 孩子偷拿東西該怎麼辦,如何處理孩子「偷東西」問題?
    1、孩子為什麼會「偷東西」(1)引起別人的注意有時候孩子並不是想偷東西,只是孩子覺得偷拿東西可以吸引大人或者同伴的注意,比如把小夥伴的玩具藏起來,小夥伴就會來找自己玩了。(2)物質無法滿足孩子在看到別人有什麼新玩具的時候,自己也想要,於是就有了這樣的行為。
  • 夢見偷別人東西預示著什麼 做夢夢見偷別人東西是什麼意思
    夢見偷別人東西夢到偷別人東西,這是一個吉利之夢,表示你最近的工作計劃會很成功,而且會有一筆收入。而如果在偷被發現了,表示你的計劃會失敗。打算出門的人夢見偷別人東西,建議外出不利,雷電小心。準備考試的人夢見偷別人東西,意味著初試不利,延期有利,自己有進步就好。
  • 偷了同學東西卻扔掉?孩子偷東西,可能是心理問題,父母要重視
    我們都知道,孩子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分不清偷和拿有什麼區別,所以把小朋友家或幼兒園的玩具不知不覺的拿回來,並不是偷,父母只要教給孩子「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不聲不響的拿回來」就好。可是已經上了小學3、4年級的孩子,他們的價值觀、世界觀、道德感和自尊心已經發展建立,父母卻發現孩子偷東西的情況,又該怎麼辦呢?
  • 上海一外籍男子超市偷東西被發現後罵人:我是美國人,罵你怎麼了
    文/海盜君標題:上海一外籍男子超市偷東西被發現後罵人:我是美國人,罵你怎麼了上海一外籍男子買東西不付錢,辱罵店員和其他顧客的事情引發關注。這名男子偷東西被發現後,不僅拒絕付錢,反而態度非常囂張地罵人。這一事件被曝光之後,很快引起熱議。上海,9月13日,一名外籍男子在浦東嘉裡城屈臣氏內購物,但是只支付了2件商品,手上拿的2盒邦迪創可貼卻並沒有付款。該男子離開時,店員查驗商品時遭到該男子辱罵:你別管閒事!
  •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 父母馬上要做這3件事
    沒多久,他媽媽出現了,不僅沒安慰他,還當眾羞辱打罵小男孩說「讓她丟臉」,後來,他媽媽替他罰了款,踹著他回家了。我站在一旁驚恐地目睹完這一切,手和腳都酥軟酥軟的,好半天也不能緩過神來。我時常在想,如果他媽媽當時在小商店門前不是打罵羞辱,而是跟他說「媽媽相信你下次不會偷」,或許他的命運就會不一樣,因為他那時候學習成績非常好,人也聰明,他還經常幫我解數學題。其實大多數人在幼年時期都有過偷竊的欲望或行為,所以父母們不應該因為孩子的第一次偷竊就認定孩子的品格變壞,然而不少父母仍舊這樣做。
  • 當娃偷東西,一個細節教你看清是「無意」偷還是「故意」
    最後她領著孩子歸還手機,還給老師帶了禮物,但是老師一句話透露了態度:「孩子偷東西,我原諒了他,其他人就難說了……」一個小細節教你看清孩子是「無意」偷還是「故意」偷其實對於5,6歲前的孩子來說不是的。2-5歲,前道德階段,孩子偷東西如何教?前道德階段的孩子,「自我中心」思維明顯,最直接的表現是捉迷藏時用毛巾蒙住頭露出下肢或小腳丫讓你找,當然他們不是故意的。
  • 孩子「偷東西」,家長怎麼辦?
    「為什麼要拿小朋友的東西?」媽媽有點生氣地質問。女兒看到媽媽生氣,有些詫異,就解釋說,拿這些,是因為自己喜歡啊。而且,好朋友的媽媽,經常給她買各種東西,家裡面有很多好玩的,就算拿走了,她也不差這一星半點。朋友煩惱地說,本來小孩拿別人的東西,她就已經夠頭疼了,沒想到她還不知悔改,根本不覺得自己做錯事,這未免太糟糕了。
  • 孩子偷東西是通往罪惡的深淵?背後的真相家長要知道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上了熱搜,是說一個七歲的女孩在超市偷了東西,不管媽媽和店員如何問,孩子都不承認,無奈之下媽媽就選擇了報警,想給女兒一個教訓。其實,我理解這個媽媽想要教育孩子的那份心。但是對一個七歲的孩子做出的不恰當行為直接選擇報警,我感覺是不太合適的。
  • 孩子偷東西,該怎麼教育?
    上幼兒園後,孩子最大的變化居然是學會了偷拿別人的東西? 學齡前的孩子常常有一種偷竊的衝動。這並非是他們道德敗壞,想要做壞事,而是他們過於忠實自己的欲望,難以控制自己。你也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闡述偷東西的後果,讓孩子意識到偷東西是一件壞事兒。例如和孩子討論如果有人不徵求他的同意,就把他喜歡的玩具拿走了,那他會怎麼想?是不是會很傷心?其次,家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如何通過正確的方式獲得他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