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心理】家「賊」不是賊:孩子偷東西背後的心理動機是什麼?

2021-02-23 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不認為是父母創造了孩子,而是孩子創造了父母。想想也對,一對男女只有生了孩子才能成為父母,是孩子給我們頒發了「父母」這個頭銜。

既然父母是我創造的,所以這兩個人就都是我的,既然人都是我的,他們的東西也理所當然是我的,我拿自己的東西有什麼不可以?

記得女兒小的時候,有一次想要個什麼東西沒給她買,小丫頭不太開心,嚴肅地問我們:「你們死了以後家裡的東西都是留給我的嗎?」

我說:「是啊,我們只有你一個孩子啊!」

她馬上很急切地問:「那你們什麼時候死啊?」

童言無忌,但也沒說錯。

現在的很多孩子過年的時候都會收到巨額的壓歲錢,父母一般會借著代管的名義扣押這筆款項。

孩子認為那是我的錢,我有所有權和支配權,父母覺得孩子小,不給他用。

孩子就會從父母那裡偷偷拿錢,一旦被發現,也會理直氣壯:我預支我自己的錢不可以嗎?!

有位朋友的孩子為人豪爽,在小朋友中有領袖地位,平時最喜歡把家裡的吃的喝的玩的拿出去與民同樂,父母從不幹涉。

有次過完年,孩子看到家裡有幾千元現金,也按照慣例拿出去分給了小朋友,滿院子孩子都樂瘋了。

這是孩子根本不懂錢的概念。

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的愛和照顧足夠,甚至超過了孩子正常的需求。

父母、祖輩、保姆等照顧者看似為孩子提前掃清了成長中的所有障礙,但是卻忽視了孩子在需要愛的同時也需要面對成長中的挫折,這個挫折就包括對孩子需求的限制。

比如有時孩子想要一個東西,但是這個東西有危險、太貴、不適合、暫時沒有,等等,孩子就無法得到,他就要接受這個現實,忍受失落和痛苦的情緒。

如果少了適當的挫折,孩子就無法學會克制欲望、忍受失落,同時會逐漸發現自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別的孩子會被父母限制,自己幾乎不被限制,這種感覺非常的不真實,讓孩子心裡發虛:

為啥我要啥就給我買啥?

犯了錯也不批評我?

別的孩子為什麼不是這樣?

難道我不是親生的?

有了這種感覺,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大,孩子就會去嘗試挑戰父母的底限,看看犯什麼樣的錯,父母才會限制自己、懲罰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是在有意「勾引」父母「收拾」自己,所以他們經常在偷拿了錢之後故意留下「犯罪」線索,讓父母能夠順藤摸瓜地抓住自己,或者說他們偷拿父母的錢的目的就是為了被父母抓住。

如果粗心的父母總是忽略,或者發現了假裝沒看見,孩子會非常失落:你們怎麼不按套路出牌!

這種比較麻煩,是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的關愛不夠,所以用「偷竊」來吸引父母的關注。

一位媽媽說她上初中的女兒是個「慣偷」,最早偷媽媽的錢,後來偷同學的錢,最後發展到偷老師的錢。

每次老師告訴媽媽後,她都會到學校把女兒領回家,用衣架暴打一頓,打得滿身是條狀傷痕,但是大約一個半月左右孩子又會故態復萌。

媽媽非常抓狂,不明白自己這麼要強、這麼好面子,家裡也不缺錢,為什么女兒會這樣?

原來這位媽媽生了五個孩子,前面四個都是女孩,最後一個是男孩,這個女兒排行第三。

媽媽自己平時做生意很忙,回家後有一點時間就去照顧弟弟。女兒想從媽媽那裡得到一點溫存和體貼幾乎是一種奢望,直到有一天她發現吸引媽媽注意她的唯一方法就是偷錢。

當媽媽憤怒地用衣架抽她的時候,注意力一定是全部放在她身上的,因為沒有一個媽媽會一邊用力抽一個孩子,一邊笑眯眯地側著頭哄另一個孩子:「寶寶乖,媽媽打完姐姐就來陪你玩哦。」

媽媽打完她之後,一段時間內會有歉疚,會對她好一點,也就是她用皮肉之苦,換來了媽媽對她的關注,可是這個「藥效」最多維持一個月,所以她只能不停地偷錢,來「勾引」媽媽再次用衣架關注自己。

如果一直這樣循環下去,這個孩子將來在親密關係中,也會「勾引」男友或丈夫用暴力的方式關注自己,這就是家庭暴力中的一種典型模式。

相關焦點

  • 偷了同學東西卻扔掉?孩子偷東西,可能是心理問題,父母要重視
    我們都知道,孩子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分不清偷和拿有什麼區別,所以把小朋友家或幼兒園的玩具不知不覺的拿回來,並不是偷,父母只要教給孩子「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不聲不響的拿回來」就好。可是已經上了小學3、4年級的孩子,他們的價值觀、世界觀、道德感和自尊心已經發展建立,父母卻發現孩子偷東西的情況,又該怎麼辦呢?
  • 俗語「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其實下一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很多人聽到俗語兩個字,第一印象就是風趣幽默,並且背後還蘊藏著深刻的哲理和智慧。我國的俗語文化數以萬計,大多數都是一句簡單甚至略顯粗糙的言語,讓人讀起來十分容易理解。
  • 俗語:「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還有後半句,很少有人知道
    相信大家都聽過「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吧,在平常我們經常會從家的長輩嘴裡,聽到一些很有趣的話。但是這些話我們在平常只是聽聽,並不是很在乎。但是小編卻對這麼一句話影響深刻,「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吧。而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花友們,偷花賊討厭不?偷綠化帶的花,判刑1年9個月,解氣
    此花友深深迷惑了:老太太來家裡偷東西導致中毒,為啥反而要主人出醫藥費?湖南農大的學生,實習主題是玉米種植,品種還是育種家直接提供的原種,結果被附近的村民偷光,導致試驗數據被中斷,差點導致一個學生不能畢業!
  • 「伸手黨」和「偷花賊」,恨得牙痒痒,看來只能出大招了!
    臨近年關,除了要防偷狗賊,還要防著偷花賊,今年花花真是開了眼,花友們的花被偷已經不是一兩起,看著讓人憤怒,這些人都壞透了!請花的主人原諒我們,我們知道錯了···花友猜測可能是個小學生,貪戀多肉的「美色」才拿走的,之後父母覺得不好意思,讓孩子道歉並還回多肉,不過歷經一劫的多肉回到家,卻變成了下面這幅模樣
  • 心理丨騎電三輪車「摘」瓜,心理動機就是「偷」
    對於瓜田裡的西瓜,心理諮詢師從心理動機上來掰扯掰扯這"摘「與"偷「的區別。我國古代有個成語"瓜田李下「,什麼意思呢?但對於河南鶴壁淇縣瓜農龐某為奪回被偷西瓜致偷瓜者膝蓋擦傷,民警調解龐某倒賠300元事件來說,母女二人騎電動車摘了龐某瓜田八九個瓜,這就不是民警所說的"摘"了,這就是偷。
  • 2-3歲(學步期)孩子的心理危與機:為什麼老害怕晚上有賊?
    朋友的一個孩子,3歲男孩,不知道為什麼,最近一直害怕家裡會有賊,一到晚上就哭鬧。這是孩子對世界理解的一種方式。父母要理解這一點。 需要父母的儀式化行為、隱喻故事來給予孩子答案。在學步期,兒童意識到了與成人的分離。 通過各種經驗,他們發現,自己的父母並不總是知道他們想要什麼和理解他們的感受。學步兒童運動技能的發展,他們會運用非常簡單的辦法來表現自己的獨立性。無論是他們想做的或不想做的事,他們都說&34; 。
  • 如果發現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父母對孩子不良行為如何教育?
    孩子偷拿東西的心理因素應該說,孩子偷東西的事是不會發生的。但是,我們又發現,即使生活條件很好的家庭,也時常會出現孩子偷拿別人東西的事情。從兒童心理學來分析,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是有兩種心理因素引起的:(1) 孩子有一種強烈的佔有欲望,他對自己沒有玩過的東西,既好奇又想獲得,而且企圖馬上獲得。在私慾的引領下,她便悄悄將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
  • 孩子偷東西是通往罪惡的深淵?背後的真相家長要知道
    是不是我們的親子關係出了什麼問題?我想,這些問題的答案,除了在自己身上尋找,更多的是要靠對孩子的觀察和了解。我們不僅僅是要讓孩子了解偷東西是不正確的,更應該弄清楚這一行為背後潛藏的深層次原因。並不是要把這些問題都拋給警察來做,這是很不現實的。
  • 「我偷東西就是上癮了,不偷就難過!」這是一種病……
    不是那些盜墓、拿槍打劫的大盜,偷竊是不動聲色和「刺激」的罪行。心理學家形容,偷竊行為會令腎上腺素上升,還有一刻的「充權」,能令人忘記犯罪帶來的後果,直到被捕一刻。北大女生在英國華人超市偷竊被抓我就是想偷前段時間,北大一女生在英國遊學時,偷拿店內物品被抓。當被問為何偷東西時,她說:就是想偷。該項目帶隊老師隨後帶女生道歉,並以粗心大意為由為其辯解,遭店主拒絕。
  • 戴佩妮做「賊」:向時間偷一點故事
    戴佩妮對往事坦白,《賊》是她人生中的分水嶺,她還打趣地調侃了自己接下來的創作,「接下來還是會有情感上的問題了,但可能不是寫自己的……如果有問題就是婚姻有問題了,對不對?哈哈,所以就是接下來會有該寫的東西,我也不用去預設,就順其自然。」    編曲不打稿十天就錄完    除去人聲,《賊》的音樂錄製僅花了10天。
  • 那些經常偷卡車柴油的賊,為什麼不去偷小轎車油?
    不去偷轎車的油呢?跟小編一起來分析分析吧!從車型來分析大貨車車型是很大的,會有視覺盲區,所以司機們的視覺死角比較大的,很多時候卡車司機是看不到油箱附近的情況的。但是小轎車卻不一樣,它們車型非常小,稍微有點人想幹什麼,都是能看到的。
  • 班裡有「賊」巧妙處理——問題學生教育案例淺析
    就這次「偷」錢事件來看,吳大維拿了王小剛的錢是有「確鑿」依據的,但並不能證明以前學生丟掉的東西和後來丟掉的東西都是吳大維拿去的。帶著有色眼鏡看吳大維,不只損傷了吳大維,無形中也放縱了班裡的其他「賊」。相關於郝教師,第二個事例中的胡教師處理問題的辦法就顯得高超得多。
  • 12歲男孩偷手機被父親毆打身亡,孩子偷竊有什麼心理動機?
    01 孩子偷錢、偷東西,這事可能沒你想像得稀罕。 如果你經常看新聞,你會發現,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可能出現偷東西的行為。 比如此前,一個小男孩因為沉迷於刮刮樂遊戲,硬生生偷了家裡上千塊錢。
  • 古代案判之雅賊偷花
    所以「偷花」過去常常比喻男女私通,男女之間的曖昧情事,以及男人與女人私通等。這裡講的「偷花」,不是美女的「花」,而是「花」的本義-花木。古代將偷美女之花的人稱為「奸賊」,而將偷花木之花的人稱為「雅賊」。這個案件的案情非常簡單,是發生在南宋末年的湖北崇陽縣的事情。某年某月初三的深夜丑時許,也就是一點到三點之間。
  • 英國大詩人約翰·濟慈也許是個偷屍賊?
    但恰恰就是這一時期,濟慈的職業生涯肯定會接觸到——無論是從字面上還是從象徵意義上講——一群令人不齒的人,他們就是潛藏在醫學發展陰影之下的、被人鄙夷的偷屍賊。當時的醫學院出於培訓學生和做實驗的目的,經常需要新鮮的屍體,像蓋伊醫學院的外科醫生教師們就需要這些陰森恐怖的「亡者歸來」手藝人(他們對於偷屍賊的美稱)在葬禮結束的幾小時內把屍體挖掘出來,在夜色的掩護下賣給他們。
  • 孩子偷了東西,父母應該怎麼辦?
    但對一個七歲的孩子做出的不恰當行為直接選擇報警,這件事我卻怎麼想都覺得有點不太合適。如果是我,遇到這種根本就沒法和孩子溝通的時刻,可能會下意識地去反思一下,是從什麼時候起孩子已經不敢和我開誠布公了?又是從什麼時候起自己變得那麼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孩子會選擇「偷」,而不是找媽媽「要」?
  • 為啥偷車賊越來越少?聽內行人說完這個原因,我要是賊我也改行!
    為啥偷車賊越來越少?聽內行人說完這個原因,我要是賊我也改行!不得不說前段時間被稱為「竊格瓦拉」的周某刑滿釋放了,他曾經靠著一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成為了一名網絡紅人。「偷電瓶」也成為了一個梗,一個靠著偷盜的犯罪分子靠著一句話成功走紅網絡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不過現在的他表示自己要好好做人不會再去做那些偷盜的事情了。像周某這樣的偷車賊在五年前可是有很多的,甚至有的賊還專門偷汽車,不過現在偷車的人就少很多,甚至是幾乎看不到什麼車輛被偷的新聞,這點真的是變化很大。那麼為什麼現在的社會上偷車賊越來越少了?
  • 心理動機與人生成敗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1《楊一笑傳》:史上最強墓志銘初從文,三年不中。後習武,校場發一矢,中鼓吏,逐之出。可嘆之餘,讓我們看看支持人生成敗的重要因素:心理動機。2心理動機動機是心理傾向或內部驅力,它激發和維持有機體導向某一目標。 動機在心理現象中屬於心理狀態,被心理學家武德沃斯1918年最早應用於心理學,被認為是決定行為的內在動力。
  • 孩子變粗心,父母不了解背後心理動機,多少嘮叨提醒都沒用
    『 同事東東的孩子就是一個例子,東東平常就只讓兒子學習,生活上一切瑣事,她都是「包辦」的,從意識到兒子粗心那天開始,她就不停的提醒孩子,要細心、細心、再細心,但是無論她怎麼提醒,兒子卻越來越粗心,儘管平時腦瓜子反應快,靈活,連老師都誇娃聰明,但每次考試,她家兒子的成績都不理想,仔細一看,不是看錯題了,就是抄錯已知數了,要不然就是漏掉數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