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不認為是父母創造了孩子,而是孩子創造了父母。想想也對,一對男女只有生了孩子才能成為父母,是孩子給我們頒發了「父母」這個頭銜。
既然父母是我創造的,所以這兩個人就都是我的,既然人都是我的,他們的東西也理所當然是我的,我拿自己的東西有什麼不可以?
記得女兒小的時候,有一次想要個什麼東西沒給她買,小丫頭不太開心,嚴肅地問我們:「你們死了以後家裡的東西都是留給我的嗎?」
我說:「是啊,我們只有你一個孩子啊!」
她馬上很急切地問:「那你們什麼時候死啊?」
童言無忌,但也沒說錯。
現在的很多孩子過年的時候都會收到巨額的壓歲錢,父母一般會借著代管的名義扣押這筆款項。
孩子認為那是我的錢,我有所有權和支配權,父母覺得孩子小,不給他用。
孩子就會從父母那裡偷偷拿錢,一旦被發現,也會理直氣壯:我預支我自己的錢不可以嗎?!
有位朋友的孩子為人豪爽,在小朋友中有領袖地位,平時最喜歡把家裡的吃的喝的玩的拿出去與民同樂,父母從不幹涉。
有次過完年,孩子看到家裡有幾千元現金,也按照慣例拿出去分給了小朋友,滿院子孩子都樂瘋了。
這是孩子根本不懂錢的概念。
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的愛和照顧足夠,甚至超過了孩子正常的需求。
父母、祖輩、保姆等照顧者看似為孩子提前掃清了成長中的所有障礙,但是卻忽視了孩子在需要愛的同時也需要面對成長中的挫折,這個挫折就包括對孩子需求的限制。
比如有時孩子想要一個東西,但是這個東西有危險、太貴、不適合、暫時沒有,等等,孩子就無法得到,他就要接受這個現實,忍受失落和痛苦的情緒。
如果少了適當的挫折,孩子就無法學會克制欲望、忍受失落,同時會逐漸發現自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別的孩子會被父母限制,自己幾乎不被限制,這種感覺非常的不真實,讓孩子心裡發虛:
為啥我要啥就給我買啥?
犯了錯也不批評我?
別的孩子為什麼不是這樣?
難道我不是親生的?
有了這種感覺,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大,孩子就會去嘗試挑戰父母的底限,看看犯什麼樣的錯,父母才會限制自己、懲罰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是在有意「勾引」父母「收拾」自己,所以他們經常在偷拿了錢之後故意留下「犯罪」線索,讓父母能夠順藤摸瓜地抓住自己,或者說他們偷拿父母的錢的目的就是為了被父母抓住。
如果粗心的父母總是忽略,或者發現了假裝沒看見,孩子會非常失落:你們怎麼不按套路出牌!
這種比較麻煩,是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的關愛不夠,所以用「偷竊」來吸引父母的關注。
一位媽媽說她上初中的女兒是個「慣偷」,最早偷媽媽的錢,後來偷同學的錢,最後發展到偷老師的錢。
每次老師告訴媽媽後,她都會到學校把女兒領回家,用衣架暴打一頓,打得滿身是條狀傷痕,但是大約一個半月左右孩子又會故態復萌。
媽媽非常抓狂,不明白自己這麼要強、這麼好面子,家裡也不缺錢,為什么女兒會這樣?
原來這位媽媽生了五個孩子,前面四個都是女孩,最後一個是男孩,這個女兒排行第三。
媽媽自己平時做生意很忙,回家後有一點時間就去照顧弟弟。女兒想從媽媽那裡得到一點溫存和體貼幾乎是一種奢望,直到有一天她發現吸引媽媽注意她的唯一方法就是偷錢。
當媽媽憤怒地用衣架抽她的時候,注意力一定是全部放在她身上的,因為沒有一個媽媽會一邊用力抽一個孩子,一邊笑眯眯地側著頭哄另一個孩子:「寶寶乖,媽媽打完姐姐就來陪你玩哦。」
媽媽打完她之後,一段時間內會有歉疚,會對她好一點,也就是她用皮肉之苦,換來了媽媽對她的關注,可是這個「藥效」最多維持一個月,所以她只能不停地偷錢,來「勾引」媽媽再次用衣架關注自己。
如果一直這樣循環下去,這個孩子將來在親密關係中,也會「勾引」男友或丈夫用暴力的方式關注自己,這就是家庭暴力中的一種典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