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十一月十二日電 題:一方寶石遇知音——訪花蓮施勝郎玫瑰石會館館長施勝郎
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陳立宇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如果不探究此中禪意,這句話用來形容花蓮的玫瑰石最恰當不過:黑褐色不起眼的外表,刨光打磨後,顯現出粉、紅、黑、灰、金等各色紋路形成光彩奪目的山水、花鳥、人物等瑰麗景致,將人帶入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妙世界。
對於其美,能欣賞的人不少,但能揣摩其不美者外形、玩味其意境、依形化神去刨光塑造,並十幾年如一日不為牟利而收藏的人,不多。花蓮縣施勝郎玫瑰石會館館長施勝郎就是其中的一位。
玫瑰石,學名叫薔薇輝石,由於不同的礦物質擠壓其中,石頭紋路出現各種紅黃等色系光澤,俗稱為玫瑰石。根據發現地點,玫瑰石分為山玫瑰石、海玫瑰石與溪玫瑰石,前者原石有約略紋路和色澤,後兩者因為海蝕與溪泥風化,都是黑褐色如一般石頭,需要琢磨才能見其面貌。
位於臺灣東部的花蓮縣,正處大陸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接縫地帶,七千萬年前的蓬萊山運動,造就了玫瑰石的緣起。其美貌被與臺灣玉並稱為臺灣礦石中的後與王。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在施勝郎玫瑰石會館、共三層展區、二百多塊玫瑰石中,這樣如詩如畫的景致無處不在。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石:「春」石淺白灰為底,黑色枝椏間,粉色疏疏落落,仿佛春花慢慢開放。「夏」石,粉紅色佔了大半,像夏花燦爛瀰漫。「秋」石,一派蕭瑟。「冬」石,漫漫雪地。
「這四塊石頭,分別來自花蓮太魯閣溪、三棧溪和木瓜溪。『秋』石最早收藏,看到它很像秋景,就下決心收集四季,最後慢慢收全。」 施勝郎介紹。會館裡,大到一人難以環抱,小到兩個巴掌大小,每一個石頭的背後,都有他相遇相知的過程。
「這塊臺東西瓜石,朋友從海底撈來,和幾個西瓜石放在一起,題為「西瓜裝滿簍」,放了好多年。沒有看出它的真貌。」 施勝郎講,直到搬家時,他碰巧去,一個一個拿起來欣賞,發現這塊石頭倒過來,竟然像極了一隻憨態可鞠的胖鴨子。朋友驚嘆,「有緣,有緣!」隨之相贈。
另有菩薩坐蓮石、綠玉石、老鷹石……都是機緣巧合,被施勝郎從擁有多年卻看不出其樣貌的人那裡收購來的。每塊與石頭渾然一體的木底座,也都是他自己設計。難怪有人說,「賞石即是賞心,寶石要遇到知音」。
除了刨光打磨好的玫瑰石,會館展品中,還有玫瑰原石,以及打磨出一小塊的原石。之所以這樣做,施勝郎說,「花蓮玫瑰石資源有限,不完全打磨出來,就是為有一天礦石被採盡了,後人還能從這裡看到,玫瑰石原來是這個樣子的。」
有資料說,三十年前,日本人開始大量收購花蓮的玫瑰石,當時是整卡車論噸採購,花蓮人並不以為意。後來,其美麗才逐漸引起花蓮人的注意和喜好。「臺灣的玫瑰石,質優量少,賣了再也回不來了。」十六年收藏玫瑰石的施勝郎一再強調,自己只是收藏,絕對不賣。不是為了佔有,而是為了鄉土的堅持,為了留給世人。他說,老天給的恩寵,應該珍惜,才不會讓後代子孫哭泣。
除了會館所在的五層小樓,施勝郎還有四棟類似處所專用於收藏,藏品為奇石、雅石,以及七人手拉手才能環抱的千年檜木樹瘤等罕見之物。也難怪走進會館前,他特別說,「去會館欣賞,除了體味石頭的意趣,還希望大家從我的收藏中,看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