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蒙古語中,「阿雲嘎」的意思是電閃雷鳴。出生的那天,天空正好「阿雲嘎」。人們辨識阿雲嘎的聲音,也知道了他的故事。毫無疑問,昨晚的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很多人是衝著阿雲嘎來的。
圖說:阿雲嘎在《在遠方》中 官方圖
3年前,包括阿雲嘎在內的幾位音樂劇演員,通過湖南衛視的《聲入人心》讓人熟知。如今,他參與主演和創作的這部原創音樂劇《在遠方》來到了上海。這是我們自己的故事,平凡的快遞員也有大夢想,在城市奔忙的路上,也要記得抬頭仰望星空。
艱難中尋找光
阿雲嘎出身貧寒,3歲父親便因病離世,父親留下的錄音機成了他的最愛,天天捧著聽音樂,跟著錄音機裡的騰格爾學會了唱歌。6歲那年,母親也去世了,他只和羊群聊天。哥哥養他到了13歲便送他去學藝,孤單又沒有雙親,他總被欺負。有一次,面對採訪,他回憶那段歲月說,他的眼淚已經沒有了,自己的事只會讓別人哭。
圖說:小時候的阿雲嘎
讓人成長的除了淚水,還有勇氣。19歲那年,阿雲嘎提出要去北京闖蕩,全家人強烈反對,哥哥悄悄塞給他500元,幫他準備好了去北京的行囊。孤身來到北京闖蕩,白天,阿雲嘎跳舞賺錢,晚上就去學習,攢夠學費後考入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大學畢業後,阿雲嘎成為一名音樂劇演員,一直在行業默默耕耘,直到2018年《聲入人心》一舉成名。終於,他硬是在一個並不大眾的領域,闖出一片天,成為了微博熱搜的常客,名副其實的當紅流量。
儘管,他現在演出活動很多,去晚會唱歌,上綜藝節目,也演影視劇……但那些經歷過的艱難,讓他不改初心,他知道成就他的那道光是音樂劇。所以,他微博上至今仍然掛著音樂劇演員的認證,他總會希望觀眾更多關注音樂劇,也會耐心和大家解釋「音樂劇不是歌劇,也不是美聲……」《在遠方》是他第一次參與音樂創作的音樂劇,不難想像,他會多用心。
圖說:《在遠方》是阿雲嘎(右)第一次參與音樂創作的音樂劇 官方圖
黑夜裡放聲唱
2年多的打磨,阿雲嘎只有「一直在改」這個習慣沒改,《在遠方》劇組給精益求精的他起了一個外號——「阿改改」。
說起《在遠方》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去年,這部同名電視劇獲得了2020年白玉蘭獎四項提名。講述了上世紀的「黑快遞」姚遠與兄弟們在躲避稽查途中,誤打誤撞與稽查隊長女兒路曉歐相識,從而引發出一系列笑中帶淚的故事。舞臺上,原作編劇申捷親自操刀,將一部54集長度的電視劇壓縮進兩個多小時的時空中。
為了在舞臺上呈現快遞員的生活,阿雲嘎也真的去送過快遞。「我們收到快遞的那一刻很幸福,可是當我們親身走進物流站……」阿雲嘎說每天重複著分揀快遞、查詢送貨地址、提前撥打電話、送貨上門等流程,曾經有一次,阿雲嘎將單元與樓號弄反,兩次來回上下5層樓,「天天背樓層,真的再好的耐心也會焦慮。況且,我們也不知道敲開門,迎面而來的那個人剛剛經歷了什麼。」也許剛剛失戀分手,也許為了孩子的學習著急上火,「難免也會對我們有情緒,所以我也希望大家能對他們多一點微笑,多一點溫暖。」
圖說:阿雲嘎(左)為了這部音樂劇還去體驗了快遞員的生活 官方圖
不過,阿雲嘎也看到了快遞員雖然工作辛苦,但就算下雨,他們還能接雨水洗手、玩水、打鬧……勇敢的人總是帶著微笑面對生活的難。所以,在打磨《在遠方》音樂劇的那些夜晚,阿雲嘎說,「很多旋律都是午夜時分創作出來的,那時候特別需要歌聲的刺激!」
在舞臺中央,那些歌唱出了在角落裡不見光的過往,也吼出了一飛沖天的渴望。
「我從來都不是一無所有,這胸膛依舊火熱」「有我的,好兄弟,有我自己,不滅不熄。熱燙的心」「她出現,她就像,陽光照進天窗」……昨晚,走出劇場,這些振奮人心的旋律還迴蕩在耳邊,來的時候我們也許正經歷著生活中的「阿雲嘎」,回去的時候,星星點燈照亮前程。(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圖說:《在遠方》海報
馬上評|天高任君翱
阿雲嘎創作並主演的《在遠方》溫暖了上海的冬夜。這是一部音樂劇,也是阿雲嘎的老本行。看著舞臺上認真執著的阿雲嘎,不少通過選秀節目認識他的觀眾,了解到了阿雲嘎的另一面。
阿雲嘎要感謝上海這座文化大碼頭,流量小生、網紅熱搜,無論你是誰,怎麼紅起來的,英雄不問出處,泊舟上岸,這裡都有你尋夢、追夢的地方。在這方文化相融、藝術破界的天地,當你划過天際照亮自己的時候,並不會就此墜落,因為你的頭頂不只是一片天空,「電閃雷鳴」的阿雲嘎,就找到了自己的有晴天。
許多懷揣著夢想的年輕人對上海的最深印象,就是包容。你寫網絡小說,也有機會被作協接納;你愛玩視頻,上海啟動了短段視頻大賽搭建平臺;你擅長肢體表達,上海承辦的世界街舞大賽總決賽向你招手……只有你有一技之長,胸懷熱血,這裡就會是你發光發亮的舞臺。(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