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為期三天的2020年度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準入談判工作正式啟動。此次談判涉及癌症、精神疾病、眼病、兒科等藥品品種。據了解,國家醫保局成立後,已連續三年開展目錄調整工作,此次調整實行申報制度,即企業對談判品種自行申報,符合規定的,即可納入談判範圍。這也標誌著我國已經初步建成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機制,醫保藥品目錄進入動態調整時代。(12月15日 澎湃新聞)<br/><br/> 近些年,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凸顯,對醫保藥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國內醫療費用快速上漲,由此催生過度醫療、醫保基金支付壓力過大等問題。此外,「用藥貴」長期困擾普通老百姓,已是當前急需解決的一大民生痛點。而藥品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後,也就獲得了醫保基金支付的資格,形成了參保人員「報銷」的概念。<br/><br/> 此次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緊貼當前醫保工作重點和民生訴求,將《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管理暫行辦法》轉化為了行動,既關涉基本醫保基金的使用,兼顧醫保基金平衡,也與全體參保人員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更貼近參保人員用藥需求,同時影響著我國藥品的生產和供應格局,助力醫改駛入「快車道」,意義重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談判藥品種類和入圍數量大幅提升,納入醫保談判的新藥超130個,有望將更多符合條件的救急救命的好藥和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品種納入醫保藥品目錄。<br/><br/> 長期以來,國內醫藥企業存在「重銷售、輕研發」的問題;部分醫藥類上市公司相繼爆雷,「黑天鵝事件」不斷上演,均制約著醫藥行業的長遠健康發展。應該看到,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一定程度上使監管政策和環境發生改變,讓那種「依靠銷售營銷維繫高增長」的經營策略以及臨床價值不高、濫用明顯、有更好替代的藥品難以延續,對相關企業也構成一定的壓力——一方面,目錄實現了藥品「有進有出」,新增品種對相關領域的藥企將構成積極影響,部分藥品的調出將對相關藥企構成負面衝擊;另一方面,在不合理用藥的銷售總額中,輔助用藥佔據較高比重,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倒逼多地出臺輔助用藥目錄,有利於抑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br/><br/> 抗癌藥進醫保是社會持續關注的熱點話題,今年新抗癌藥的競爭性談判仍是最大關注點。我們期待醫保藥品目錄調整,能夠做好臨床需求和醫保基金承受能力之間的平衡,讓更多的患者用上臨床急需、療效確切的抗腫瘤新藥,進一步對接醫改重點,提升參保人員的獲得感和降低患者的醫療負擔。<br/><br/> 對於普通民眾而言,降低看病吃藥成本、用得上好藥,無疑是一大喜報。國家不斷調整醫保藥品目錄,加大對醫藥行業的整治力度,一改以往「銷售費用過高、研發投入偏低」的狀態,將助力藥企加速洗牌與轉型,讓老百姓用藥難、用藥貴逐步成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