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外語,怎麼當外公、外婆? 明 舉/繪
新聞案例
考研夢難圓只因外語不過關
日前,考研複試線已經公布。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每年考研落榜的考生中,大多數是因為外語不過關,從而與自己的考研夢失之交臂。
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今年第三次參加研究生考試的方華,面對記者的採訪,情緒有點低落。他說:「我已經連續考三年了,每次專業課都沒什麼太大問題,但就是在英語方面一直是個『短腿』。第一年差2分,第二年差1分,今年只打了46分。」方華告訴記者,自己對專業課還是滿有把握的,但就是外語,讓他吃盡了苦頭。經歷過幾次失敗,方華感嘆道:「我和身邊很多因外語成績不過關而落榜的學友們常常互相感嘆,考研難道就是考外語?」(據《華西都市報》)
專家觀點
別再讓英語卡住研究生教育的脖子
研究生的選拔,是全面素質的選拔,而不是英語的單科選拔。每一科都是一個要素,一系列的要素形成一個統一的結構,一個要素的提高,就意味著其他要素的降低。英語水準線的提高與專業水準線降低成互為因果。英語大刀闊斧地選拔,考生紛紛落馬,專業就變得別無選拔了。
研究生教育就是這樣被英語的六級考試卡住了脖子。
六級英語考試,是取得研究生入學資格最嚴的一關,成了許多有才氣、有前途人的攔路虎。就是英語系相當不錯的畢業生,往往也只能考到六七十分。考到九十分的,絕無僅有。這樣低的考試成績,在大學其他課程中是不可想像的。
讀者可以設想,既然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只能考六七十分,要非英語畢業的學生考到六十分,或者五十五分,是否有故意刁難之嫌,姑且不論。那些有才氣的、非英語專業考生中的絕大部分,他們都是無神論者,並不祈求上帝的保佑,但是他們的命運常常取決於其他考生是否有大量的失誤。就是英語分數勉強及格,取得了研究生資格,三年之中還要過一次六級關,過不了仍然不能拿到學位。不少研究生,雖然入學時過了,但是,重考一次並沒有把握一定順利過關。於是又像大學生時代那樣,整整一年把百分之六十的時間花在了英語上。一次考試過了,還算是幸運,考不過是常有的事。下一年的學習和研究就全亂了套。根本就談不上發揮創造力,只能是窮於應付而已。
當然,有關人士可以說,研究生入學考試,不是一般的合格考試,而是選拔考試,只有從難從嚴要求,淘汰率高一點有利於選拔高水平的尖子人才。
此言差矣!
研究生肩負著我國科技創新的歷史使命,研究生的質量決定著我國在未來的世界知識經濟中的競爭力。西方國家,主要是美國正在用種種方法和我們爭奪創新人才。由於經濟發展的滯後,我國第一流的人才可以說慘遭掠奪。而我們近似託福考試的四六級考試體制又為西方的人才掠奪提供了外語方面的準備。留在國內的人才本來應該特別珍視,可是,我們卻用這樣野蠻的考試枷鎖對未來的希望橫加摧殘。
多少英才被古怪的考試拒之於門外,失去了發揮其創造力的機遇,多少智力資源在無聲中流失,這一切對我們的國力,將造成多少損害,也許我們今天還無法看得十分清晰,等到我們憑感覺能夠體會到問題的嚴重性,也許那時就該有悔之晚矣之嘆了。
為了他日不致有這樣的悲嘆,我想用比較兇狠的「炮轟」,比之用比較溫雅的「質疑」,更能表達我的憂憤,也更能引起有關人士的緊迫感。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孫紹振
眾說紛紜
對公民工作權利的一種剝奪
評職稱,大概是把職稱作為衡量專業人才的能力、貢獻等的一個標準。在任何一個行業,會外語的就是人才?不會外語的就不是人才?評職稱搞外語「一票否決」,是促進人才成長的利器,還是束縛人才的框框?
要不要學外語,每一個公民應該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外語不過關,就不能評職稱或晉升職稱;沒有相應的職稱,就等於沒有在相應崗位上從業的資格。這實際上等於對勝任這個崗位工作的公民權利的一種剝奪。政府部門在制定職稱外語考試政策時,有沒有從這個角度考慮問題(富榮)
我被外語撞壞了腰
今年44歲的葉先生參加工作已經有24年了,按理說,早就該評中級職稱了,可是,偏偏讓外語擋住了路,職稱外語考試參加了好幾次,葉先生每次都過不了關。同事們都說葉先生為人好,工作起來不要命,工作能力也強,讓外語擋住確實可惜。葉先生說,念書的時候趕上「文化大革命」,外語基本上沒學多少,參加工作以後把知道的幾個單詞也忘得一乾二淨,沒想到如今為了評職稱又得從頭學起。按照有關規定,年滿50歲才能申請免考,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上陣。筆者問葉先生,這次要是還是考不過去該如何,他笑著說:「我被外語撞壞了腰。」(衛軍)
英語不過關就不是農業專家?
顧建人是上海的一位農業師,1981年大學畢業,近年陸續發表了十多篇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同時在農業新產品開發方面成果卓著,僅2001年就盈利300多萬元。為了申報高級農業師職稱,自2000年起,他連續兩年考試,但都不及格。談起職稱外語考試,顧建人有一肚子苦水:「像我們這樣的農業科研人員,除了春節休假幾天外,幾乎天天在田間地頭奔波,不是搞新產品攻關,就是在實驗室做試驗,實在沒空坐下捧起外語課本。」(立彬)
英語考試特異功能
們不明白,為什麼要迫使年輕一代把最寶貴的年華、最大的關注奉獻給難度超常的英語考試。本來在民間,對於英語自發的偏重例如,從幼兒園就開始教學或者補習英語已經是二十世紀末期一道畸形的文化風景線了,可是在有關人士看來,大學課程表上霸主地位還不夠過癮,一般的考試也不夠,還要用國家權力來推行一種威懾性的體制,來保證對於英語過關考試得到壓倒優勢的精神的投入。
一種教學效果和水平的檢驗體制,由於是全國統一的,因而就享有了中央級的行政的權威性和威懾力。對於這種行政權威和威懾力的盲從,就免不了派生出一系列的派生功能來。這種派生功能的特點是,遠遠離開了教學評價體系,帶上行政和政治的性質。這顯而易見是功能的扭曲,但是這種歪曲卻被行政權威所掩蓋,結果就產生出許多荒謬的現象。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