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外語撞壞了腰 外語考試選人才還是卡人才?

2020-12-14 網易新聞


    不會外語,怎麼當外公、外婆? 明 舉/繪  

    新聞案例

    考研夢難圓只因外語不過關

    日前,考研複試線已經公布。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每年考研落榜的考生中,大多數是因為外語不過關,從而與自己的考研夢失之交臂。

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今年第三次參加研究生考試的方華,面對記者的採訪,情緒有點低落。他說:「我已經連續考三年了,每次專業課都沒什麼太大問題,但就是在英語方面一直是個『短腿』。第一年差2分,第二年差1分,今年只打了46分。」方華告訴記者,自己對專業課還是滿有把握的,但就是外語,讓他吃盡了苦頭。經歷過幾次失敗,方華感嘆道:「我和身邊很多因外語成績不過關而落榜的學友們常常互相感嘆,考研難道就是考外語?」(據《華西都市報》)     

    專家觀點

    別再讓英語卡住研究生教育的脖子

 研究生的選拔,是全面素質的選拔,而不是英語的單科選拔。每一科都是一個要素,一系列的要素形成一個統一的結構,一個要素的提高,就意味著其他要素的降低。英語水準線的提高與專業水準線降低成互為因果。英語大刀闊斧地選拔,考生紛紛落馬,專業就變得別無選拔了。

研究生教育就是這樣被英語的六級考試卡住了脖子。

    六級英語考試,是取得研究生入學資格最嚴的一關,成了許多有才氣、有前途人的攔路虎。就是英語系相當不錯的畢業生,往往也只能考到六七十分。考到九十分的,絕無僅有。這樣低的考試成績,在大學其他課程中是不可想像的。

讀者可以設想,既然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只能考六七十分,要非英語畢業的學生考到六十分,或者五十五分,是否有故意刁難之嫌,姑且不論。那些有才氣的、非英語專業考生中的絕大部分,他們都是無神論者,並不祈求上帝的保佑,但是他們的命運常常取決於其他考生是否有大量的失誤。就是英語分數勉強及格,取得了研究生資格,三年之中還要過一次六級關,過不了仍然不能拿到學位。不少研究生,雖然入學時過了,但是,重考一次並沒有把握一定順利過關。於是又像大學生時代那樣,整整一年把百分之六十的時間花在了英語上。一次考試過了,還算是幸運,考不過是常有的事。下一年的學習和研究就全亂了套。根本就談不上發揮創造力,只能是窮於應付而已。

當然,有關人士可以說,研究生入學考試,不是一般的合格考試,而是選拔考試,只有從難從嚴要求,淘汰率高一點有利於選拔高水平的尖子人才。

此言差矣!

    研究生肩負著我國科技創新的歷史使命,研究生的質量決定著我國在未來的世界知識經濟中的競爭力。西方國家,主要是美國正在用種種方法和我們爭奪創新人才。由於經濟發展的滯後,我國第一流的人才可以說慘遭掠奪。而我們近似託福考試的四六級考試體制又為西方的人才掠奪提供了外語方面的準備。留在國內的人才本來應該特別珍視,可是,我們卻用這樣野蠻的考試枷鎖對未來的希望橫加摧殘。

多少英才被古怪的考試拒之於門外,失去了發揮其創造力的機遇,多少智力資源在無聲中流失,這一切對我們的國力,將造成多少損害,也許我們今天還無法看得十分清晰,等到我們憑感覺能夠體會到問題的嚴重性,也許那時就該有悔之晚矣之嘆了。

為了他日不致有這樣的悲嘆,我想用比較兇狠的「炮轟」,比之用比較溫雅的「質疑」,更能表達我的憂憤,也更能引起有關人士的緊迫感。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孫紹振     

    眾說紛紜

 對公民工作權利的一種剝奪

    評職稱,大概是把職稱作為衡量專業人才的能力、貢獻等的一個標準。在任何一個行業,會外語的就是人才?不會外語的就不是人才?評職稱搞外語「一票否決」,是促進人才成長的利器,還是束縛人才的框框?

要不要學外語,每一個公民應該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外語不過關,就不能評職稱或晉升職稱;沒有相應的職稱,就等於沒有在相應崗位上從業的資格。這實際上等於對勝任這個崗位工作的公民權利的一種剝奪。政府部門在制定職稱外語考試政策時,有沒有從這個角度考慮問題(富榮)

    我被外語撞壞了腰

    今年44歲的葉先生參加工作已經有24年了,按理說,早就該評中級職稱了,可是,偏偏讓外語擋住了路,職稱外語考試參加了好幾次,葉先生每次都過不了關。同事們都說葉先生為人好,工作起來不要命,工作能力也強,讓外語擋住確實可惜。葉先生說,念書的時候趕上「文化大革命」,外語基本上沒學多少,參加工作以後把知道的幾個單詞也忘得一乾二淨,沒想到如今為了評職稱又得從頭學起。按照有關規定,年滿50歲才能申請免考,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上陣。筆者問葉先生,這次要是還是考不過去該如何,他笑著說:「我被外語撞壞了腰。」(衛軍)    

  英語不過關就不是農業專家?

    顧建人是上海的一位農業師,1981年大學畢業,近年陸續發表了十多篇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同時在農業新產品開發方面成果卓著,僅2001年就盈利300多萬元。為了申報高級農業師職稱,自2000年起,他連續兩年考試,但都不及格。談起職稱外語考試,顧建人有一肚子苦水:「像我們這樣的農業科研人員,除了春節休假幾天外,幾乎天天在田間地頭奔波,不是搞新產品攻關,就是在實驗室做試驗,實在沒空坐下捧起外語課本。」(立彬)

    英語考試特異功能

    們不明白,為什麼要迫使年輕一代把最寶貴的年華、最大的關注奉獻給難度超常的英語考試。本來在民間,對於英語自發的偏重例如,從幼兒園就開始教學或者補習英語已經是二十世紀末期一道畸形的文化風景線了,可是在有關人士看來,大學課程表上霸主地位還不夠過癮,一般的考試也不夠,還要用國家權力來推行一種威懾性的體制,來保證對於英語過關考試得到壓倒優勢的精神的投入。

一種教學效果和水平的檢驗體制,由於是全國統一的,因而就享有了中央級的行政的權威性和威懾力。對於這種行政權威和威懾力的盲從,就免不了派生出一系列的派生功能來。這種派生功能的特點是,遠遠離開了教學評價體系,帶上行政和政治的性質。這顯而易見是功能的扭曲,但是這種歪曲卻被行政權威所掩蓋,結果就產生出許多荒謬的現象。孫文

相關焦點

  • 於敬:探索外語+ 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2016招辦主任面對面 專訪天津外國語大學於敬  主持人:2016年學校進行了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學校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於敬:我們的辦學特色是提高學生的外語自主學習能力,和跨文化的交際能力,為了這樣的培養模式,學校全面推進外語教學和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學生「外語+」與「專業+」這樣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圍繞這個學校下大力氣,在2016年進行了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體現了學校辦學培養模式的特色。
  • 如何培養外語高端人才
    「目前,我國外語專業大類下設有104個本科專業,涉及語種101個,實現了所有建交國家官方語言全覆蓋。」「我們國家外語教學的規模很大,外語人才數量不少,然而高端外語人才嚴重缺乏。」
  • 上外15名應屆生通過外交部考試 複合型外語人才搶手
    記者昨日從上海外國語大學了解到,在國家外交部2006年國家公務員專業考試中,上外有15名應屆畢業生順利過關。此外,記者還了解到,2006年春季上海市外語口譯考試(筆試)昨日開考。本市的報考人數再創新高,達到41000人,比去年同比增加7000餘人。其中外地考生報名的人數創下新紀錄,超過11000人。
  • 查明建:外語教育的人文化與外語專業人才培養
    查明建(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我就對外語專業改革談幾點自己的思考。在整個20世紀,實際在學習外語,外語專業的學生一直感到非常驕傲的,外語專業也在整個人文學科當中是金字塔的頂端,外語系的學生瞧不起中文系的學生,中文系的學生瞧不起哲學系的學生。這些年來,我們英語教育普及化,尤其朱丹平先生還有新東方的外語教育機構,從小學開始學英語,甚至上海市幼兒園不僅幼兒園學英語,入學還要考察英語。所以學生進了大學以後就覺得我不要再學英語專業,我的英語已經很好了,我要學其他專業。
  • 「一帶一路」大背景下 複合型外語人才緊缺
    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往來日益密切,經濟文化活動開展頻繁,對於外語人才的需求也更為緊迫。  那麼,當前我國外語人才數量和質量如何?是否能滿足「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經濟文化活動的需要?高校在外語人才培養方面應如何改革?
  • 繼續關注ETIC國際人才英語考試(原Naeti全國外語翻譯考試後生)
    全國外語翻譯證書考試(NAETI)停考後,北京外國語大學「不甘寂寞」,又推出了一個全新的英語考試——ETIC!前不久,在「全國高等學校外語教育改革與發展高端論壇」上,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測評中心隆重發布了「國際人才英語考試」(English Test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簡稱ETIC)。
  • 「語稅同行」——外語人才「走出去」主題沙龍
    她幽默地梳理了這兩年時間裡深圳國稅給予自己的饋贈:一是座談會的領導級別越來越高,讓我感覺到即使自己作為一個新生力量,我們這些年輕人是被關注、被肯定的!第二,身邊的同事越來越優秀,時刻提醒並鞭策著我——抓緊另一半,不然太優秀,就沒有男孩子配得上了!最後,她用一句日語結束了分享:花一時、人一盛り。
  • 外語類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怎樣創新
    原標題:外語類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怎樣創新 40年改革開放,40年披荊斬棘,40年砥礪奮進。回顧過往40年高校外語教育發展歷程,我們欣喜地看到,高校外語教育走過的40年,是創新辦學理念,提高服務能力,不斷適應國內國際形勢發展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40年;是推進學科多元,促進協調發展,不斷推進由單一性學科向多學科融合發展的40年;是調整培養方向,優化課程內容,不斷推動由單一外語專業和基礎技能型人才培養向寬口徑、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轉型的40年;是致力文化傳承創新,深化國際人文交流,不斷推動中國走向世界的
  • 國際化人才,會說外語還不夠
    儘管教育界已經意識到一流人才應具備國際視野的重要性,但從具體措施的實施效果看,與目前所需國際化人才基本要求相比,還有著一定差距。  這種差距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綜合性大學非外語專業的外語教育課時有限,無法達到學生掌握外語技能的最低標準,雖然起到了打開一扇窗的作用,但熟練掌握更多取決於個人語言天賦及學習時間的投入,大多數學生的外語水平與自如對外交流還有相當距離。
  • 「多語種+」戰略 新文科下的外語人才培養
    在培養人才上,學校很早就開始「做加法」。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而傳統的外語人才培養偏語言、重技能、弱內涵,不能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在這一背景下,上外傳承創新學校的外語人才培養理念,逐步構建「多語種+」卓越外語人才培養體系。
  • 我省建立涉外經濟外語人才信息庫
    涉外經濟外語人才對外貿的發展起著橋梁作用,近日,省貿促會、省商務廳相關處室建立青海省涉外經濟外語人才信息庫,截至目前,我省涉外經濟外語人才信息庫已有外語人才215名。  目前,我省涉外經濟外語人才信息庫中,非英語專業人才85名,涵蓋英語、日語、俄語、土庫曼語、阿拉伯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土耳其語、韓語、烏茲別克語、寮語、波蘭語14種語言。
  • 培養複合型外語人才
    培養複合型外語人才 2019年12月11日 08: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曾江 華夏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怎樣評價應用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應用型外語人才需求越來越迫切。國內高校的外語人才培養面臨著一些共性問題,如師資團隊的科研服務能力不強,師資力量和結構亟須進一步加強和調整,人才培養定位和模式不明確等。
  • 美國聯邦調查局外語人才招聘會中文者搶手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5月25日在美國休斯敦首次舉行外語人才招聘會,會講中文普通話的應聘者十分「搶手」。2個小時內近300位不同膚色的申請人填寫了表格,準備參加長達5個小時的語言考試。   「休斯敦作為美國第四大城市,是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中心,擁有世界著名的醫學中心、航天中心和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等,伴隨其國際化腳步的邁進,越來越 多國家和地區的優秀人才匯聚到這裡。」FBI外語項目發言人、特工維拉弗蘭卡告訴記者,由於外語人才緊缺和業務量不斷增加,美國聯邦調查局第一次在 休斯敦地區舉辦大規模招聘會,專門尋找英文流利且精通一門外語的語言人才,預計報名者將超過500人。
  • 八千萬學子習外語 翻譯人才缺九成
    學外語的多了,懂翻譯的卻少了;翻譯報酬高了,質量卻低了……來自翻譯界的數據顯示,僅在校的大中學生學外語的就有8000萬之多,而翻譯人才缺口竟達90%,各語種的翻譯人才持續保持較低的競爭指數—— 3月18日至19日,國際譯聯執行委員會在比利時召開會議,會議一致通過了將於2008年在中國召開的第
  • 廣中醫探索外語人才培養新模式
    中醫院校外語人才也要有「中藥味」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葉金寶在致辭中指出,廣州中醫藥大學成立中醫藥翻譯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希冀打造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高地,可謂恰逢其時。經過廣中醫人近65年矢志不渝的追求和不斷建設發展,學校整體辦學水平、醫療服務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均穩居全國中醫藥院校前列,成為國家引領中醫藥人才培育與中醫醫療體系建設發展的重要力量。王宏斌表示,只有推動中醫藥與國際現代教育、科技、醫療與文化的全面對接,才可能使中醫藥學科納入世界人類文明大體系,為服務全球人類健康服務。
  • 為西部大開發培養更多的外語人才
    作為我國西北地區唯一的外國語高等學府,西安外國語學院在其50年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建設了一支水平較高、素質較好的教師隊伍,立足陝西,面向西北,輻射全國,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培養和輸送了大量的外語人才。在西部大開發的熱潮中,全校師生銳意改革,團結奮進,決心把學校辦成厚基礎、寬口徑,以外語為特色的多學科、多層次、多模式的文科大學,培養更多、更好的外語人才。
  • 論文外語不再是評職稱「剛需」,人才評價返璞歸真 | 新京報快評
    文|梁鑫一個朋友,在做小學教師,為了評定職稱,一直希望我幫他找個路徑,刊發幾篇相關論文。而我也愛莫能助,能躲則躲。今後,他終於不用再追著我要找發論文的「門路」了。日前,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要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不將論文、外語、專利、計算機水平作為應用型人才、基層一線人才職稱評審的限制性條件了。
  • RCEP背景下 急迫培養「外語+法律」人才
    廣西民族大學副校長崔曉麟介紹,培育複合型人才是RCEP背景下高水平開放格局和日益多元化的涉外法律服務需求人才儲備基礎。「外語+法律」正是一門外國語言和法律科學跨域聯動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據了解,目前「外語+法律」複合型人才培養在國內尚處於探索階段。與會專家表示,培養「語言+法律」複合型人才是高校語言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學科優勢互補的重要手段。
  • 培養更多站穩中國立場的外語人才
    作為跨文化交際的橋梁和接觸外來思想文化的前沿,高校外語教育面臨著更多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碰撞與磨礪,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也面臨更多挑戰,是亟須思考、解決好的重大課題。  培養有國家意識、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人才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更高質量的開放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