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我國暖通空調專業教育體系拓荒者、西安建大馬仁民教授

2021-02-08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校董校友總會

下文節選自《暖通記憶》。謹以此文表達追思,表達最深切的悼念!


碩儒博雅 清澈澄明——馬仁民教授

馬仁民老師,是在當年國家實行院系調整之際於1956年從東北工學院建築系調到西安,參與建立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的眾多老師之一。也是中國建立暖通空調專業教育體系的拓荒者之一。從東北工學院到西安冶金建築學院,從當年師從來華授業的蘇聯供暖通風專家馬克西莫夫到親自撰寫空氣調節專業教材的逐漸成熟。

從東北工學院到西安冶金建築學院

馬仁民老師1952年從東北工學院畢業,原本是學習建築的,所學內容偏重建築結構。畢業後,學校派去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跟當時的白俄講師尼莫非申科學習。

「1953年,東北工學院把化工、動力兩個專業的學生合在一起,開始上採暖、通風、煤氣的專業課,我從哈工大進修完成之後,回到東北工學院任教。」「1955年,東北工學院暖通專業第一期本科生畢業,這批學生是1953年入校的,約90名。這些畢業生裡如今有許多成為中國採暖通風事業的骨幹和開拓者,在教學及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如同星星之火,到中國各處點燃了採暖通風專業發展的火種。比如,田勝元到重慶建工學院;王榮光,到天津大學,參與該校的供熱供燃氣專業的設立工作;劉先哲,後來擔任天津城建學院暖通教研室主任;單寄平,到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研究建築負荷計算法,冷負荷計算法,繼承和發展了國外的負荷計算理論等。」

論及我國首屆暖通專業畢業生,從馬老師等前輩的回憶中,應該是分成兩個類別,一個是專科畢業,另一個是本科畢業:1954年,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兩校各有一個班的學生作為暖通專業二年專科生畢業。這是我國暖通專業首屆專科畢業生。1955年,東北工學院首屆四年本科生畢業。隨後,1956年,東北工學院完全由本專業教學計劃培養的四年制採暖通風專業本科生畢業,大約有120人。那時隨著各地建設步伐加快,國家急需類似暖通專業的工科畢業生。

馬老師說:「在1956年的畢業生裡有赫崇軒,分到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李鵬飛到同濟大學;1957年畢業生中有孫延勳,他研究開創了空調建築另外的一種負荷計算方法,分到貴州省建築設計院,一直做到總工。」

「1956年,東工的本專業畢業生畢業答辯,非常的隆重,同濟大學的巢慶臨老師、吳沈釔老師都特地去東工觀摩。本科生答辯如同現在的碩士答辯,很嚴格很精彩的。」

到1956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東北工學院、西北工學院、青島工學院、蘇南工業專科學校的建築系統一都調往西安,成立了西安冶金建築學院。也就是從那時開始,「老八校」的暖通專業教育體系逐步成形。

當時所謂的「老八校」是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冶金建築學院、太原工學院、重慶建工學院、南京工學院。正是因為第一批的本科畢業生,以及一些原來學習建築、土木專業的老師經過暖通專業的進修和研究生教育,成為中國暖通空調專業的拓荒者、耕耘者、教育者。這支隊伍,成就了今天中國暖通空調大業的基石建設。

馬克西莫夫博士的教學和科研指導影響深遠

西安冶金建築學院建校當年,建立了暖通教研室,第2年,也就是1957年,教育部聘請前蘇聯專家、著名暖通教授馬克西莫夫博士到西安冶金建築學院任教。其任務是培養研究生和講授空氣調節,也指導科研和教學工作。他的到來,使中國暖通專業教育在初創期踏上了規範的路程,同時也影響了一代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跟隨馬克西莫夫博士學習的人,大部分是上面所提到的本校和外校的專業老師,如今他們已經成為我國當代暖通行業的學術泰鬥和領軍人物。這段歷史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發展史上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馬老師回憶說:「1957年,前蘇聯的馬克西莫夫博士來到西安冶金建築學院,帶出了一批日後成為中國暖通空調行業棟梁的人,其中一些人成為行業學術泰鬥、技術領軍人物。」

「這些人中的部分我還清楚地記得,比如有來自清華大學的趙榮義,來自重慶建工學院的董強,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郭駿,來自天津大學趙天雄、曲陽秋,同濟大學的李鵬飛,太原工學院張福臻,湖南大學的婁良實,西安建工的陳鬱文、魯克勳等。」

「另外,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一些教師和設計院的代表,如華東工業設計院、華東民用建築設計院(設計院的只是聽課,不搞研究)等。」

「這些集中到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的人,跟著馬克西莫夫博士上課和進行科學研究,在上海做了3個月的實習,考察工程的通風系統,最後每個人寫論文,集中出版了《南方建築降溫論文集》。有些論文的內容,我還依稀記得,比如,陳鬱文的《α的研究》,趙榮義的《牆面受熱如何影響自然通風》等。」

「馬克西莫夫教學很有一套的,我觀察他很注重實踐,他讓學生們在現場看,然後回來聚到一起,大家就都一起討論,看到什麼,有什麼問題,最後,他總結然後分析問題。我後來在教學裡也用起了這種方法。」

暖通專業早期教材的歷史

說起教材,馬老師話題更豐富了。因為馬老師在他從教幾十年之中,一直筆耕不輟,參與編寫了多版教材,是中國暖通專業早期教材演變的見證人和參與人。

「我從哈爾濱工業大學進修後,回到東北工學院,就開始突擊學俄語。我是河北省教會中學畢業的,有英語基礎。當時,我們幾個有外語基礎的老師一商量,去請示,我們不再單獨學外語了,以便節省時間。但是,我們要用,只好用速成的辦法學習俄語,速成之後,我們翻譯了室內給排水的前蘇聯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就出版了。」

1957年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的暖通實驗室建成,成為兄弟院校參觀學習的亮點。

馬老師介紹說:「最早的採暖通風教材是由王兆霖和吳增菲翻譯的馬克西莫夫的書,王兆霖翻譯的採暖部分,吳增菲翻譯的通風部分。」

「1961年教育部開始要求統一教材。哈爾濱工業大學和西安建築工程學院就開始合作,共同撰寫教材,一本採暖,一本通風。供熱教材,是郭老師和賀平編輯的,再以後的供熱是譚福元編的。」

馬老師陸續介紹了有關教材的情況,根據相關的記載,與馬老師講述內容進行了比較,筆者出1985年前暖通空調教材的演變過程大致如下:

第一版國內出版的專業教材是由葉龍教授、王亦昭教授主編的《採暖工程》。

1975年馬仁民教授編寫《通風工程》,到1977年,空氣調節從通風工程中分離出來,《空氣調節》教材出版,1980年,馬仁民教授主編的《空氣調節》由科學出版社出版;1981年再版。

1982年,四校合編的《空氣調節》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四校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建工學院、西安建築工程學院。通風工程由湖大主編。

1984年,第二次統編教材,建設部又要求合編教材,但只是清華和同濟合編了。範存養教授和趙榮義教授主持的,範老師特約請馬仁民老師主審,並介紹第一次統編教材的經驗。

1985年,四校合編的《空氣調節》第二版出版。

教學與學術追求博覽多聞注重實踐

對於國外同行專業交流的情況,馬老師曾在1985年,參加了在哥本哈根舉行的首屆國際暖通空調製冷大會,並宣讀論文。隨後在1989年,去挪威參加空調大會,發表論文。1987年,去瑞典皇家工學院訪問與皮德森交流並一起研討互派留學生等合作事宜。1992年,出席清華國際會議,發表論文。同年去日本東京大學參加國際會議,在名古屋大學講學。1997年,到美國參加ASHRAE大會,再遇日本木村建一先生。

「我是1957年任教研室副主任,1960年任主任。教學生涯中遇到文革,那個時期真是一言難盡!後來1973年工農兵大學生最後一屆,當時要『開門辦學』,我們都去了武鋼,與工人同吃同住。我們還帶學生去上海實習,當時都住澡堂子。當時我們主要是到前蘇聯援建的一些項目區看現場,看設備維護情況。比如西安的電容器廠、西安儀表廠、鄭州砂輪機廠等。我們幫助這些工廠解決了實質性的問題,也帶學生完成了課程設計的任務。在這些實踐過程中,我們就是把現場發現的問題進行總結,然後討論出解決辦法。這一點是『開門辦學』方面值得吸取的好經驗。可惜在後來乃至現在的教學中沒有加以足夠的借鑑。」

「我們搞教學、帶學生、實習、做課題,這些的確是很累,但是我們很欣慰,都認真地完成了任務。」

(作者:董麗萍)

相關焦點

  • 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我國著名骨科專家趙定麟教授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前輩、來賓、同道、各位親朋好友: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在此舉行告別儀式,深切悼念知名的醫學教育家、中國脊柱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德高望重、令人景仰的長徵骨科老主任、好導師趙定麟教授。
  • 沉痛悼念李碩豪教授
    蘭大教授李碩豪老師昨日因意外原因不幸辭世李教授思想境界高、學術水平一流、對待學生如家人!李碩豪,甘肅秦安人,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甘肅省飛天學者;甘肅省第六屆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成才獎獲得者;甘肅省「555」人才。
  • 沉痛悼念 | 上海市名中醫曹仁發教授千古
    沉痛悼念 | 上海市名中醫曹仁發教授千古 2020-12-21 2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大學建築環境工程(暖通空調)專業成立六十周年
    製冷快報 - 9月9日上午,清華大學建築環境工程(暖通空調)專業成立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主樓後廳舉行。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胡和平,副校長姜勝耀,學校老領導倪維鬥院士,中國製冷學會副理事長潘秋生,中國建築學會暖通空調分會理事長徐偉,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原院長吳德繩,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陸致成,北京城建設計研究總院黨委書記李國慶,天津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陳冠益等校內外嘉賓、校友出席紀念大會。大會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建築技術科學系主任朱穎心主持。
  • 沉痛悼念鄭張尚芳先生
    長期以來,他從事漢語方言、古音、漢藏語言比較研究,他所建立的上古音體系,被海內外漢藏語學界認同。他也因此成為國內語言學界古音韻研究的權威,漢語古音學說有代表性的八大家之一,1991年晉升研究員,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生前曾為中國語言學會、漢語方言學會、國際漢語語言學會會員,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理事、學術委員,兼北京語言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語言所教授和南開大學教授等。
  • 沉痛悼念著名紅學專家孫遜教授
    沉痛悼念著名紅學專家孫遜教授 2020-12-14 11: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緬懷追憶 沉痛悼念》——沉痛悼念畫壇巨匠劉文西大師
    《緬懷追憶 沉痛悼念》沉痛悼念畫壇巨匠劉文西大師文/王文緒朋友發來哀文消息:老王,你的老師劉文西昨日(7月7日)在西安去世了,享年86歲!我非常驚詫!,時而大雨滂沱,時而細雨綿綿;大地在顫抖,蒼天在流淚;江河哽咽,沉魚不動……看到這個不幸的消息,我的大腦在盡情地回憶,像看電影似的,一組組畫面不停地閃回……一個月前,劉文西老師在黃土畫派藝術研究院成立紀念大會上,他談笑風生、幽默風趣的精彩講話,讓我及所有參會者忍俊不禁,拍手稱讚;西安美院
  • 醫者仁心,德澤永存——沉痛悼念胸科醫院學科創始人郭德文教授
    醫者仁心,德澤永存——沉痛悼念胸科醫院學科創始人郭德文教授 2020-10-16 14: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沉痛悼念 | 朱小蔓:情感教育研究的開拓者
    8月10日下午,我國著名教育家、國家督學、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外籍院士朱小蔓因病醫治無效逝世,
  • 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蔣洪德院士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教授蔣洪德同志,於2020年1月4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蔣洪德院士1942年7月4日出生於湖南長沙,1965年獲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燃氣輪機專業學士學位,1981年獲中國科學院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業碩士學位,先後在青島汽輪機廠、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工作。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蔣洪德院士長期從事能源與動力領域的科研工作,在葉輪機械氣動熱力學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 學界巨擘,教育楷模!沉痛送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原校長徐德龍院士
    在莊嚴肅穆、哀樂低回的氛圍中,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陝西省委副書記賀榮,陝西省委高教工委書記董小龍,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蘇三慶、校長劉曉君等各界人士懷著沉痛的心情向徐德龍院士鞠躬,做最後告別。1973年考入西安冶金建築學院(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水泥工藝專業學習,1976年7月畢業後留校,先後任教師、副教授、教授。1993年3月,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材料工程系主任。1995年6月起,先後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副校長、常務副校長。1998年3月,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沉痛悼念我院教授、中國計算化學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若莊先生
    各位老師、同學、各界朋友: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計算化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若莊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8日零時三十五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根據北京的疫情狀況,按照劉若莊先生親屬的意願,經與學校溝通,決定喪事從簡。
  • 沉痛悼念!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南京大學馮端院士逝世
    沉痛悼念!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
  • 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黃天華教授
    訃 告上海財經大學原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黃天華老師,於2020年8月25日5時38分,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中山醫院逝世,享年70歲。黃天華教授告別儀式定於2020年8月29日(星期六)上午10時30分在寶興殯儀館3號樓4樓福園廳舉行。
  • 暖通空調發展背景
    暖通空調系統的零件大約發明在工業革命前後,全世界的公司和發明家也不斷引進各種現代化及高效率的新方法。暖通空調的三個主要功能暖氣、通風及空氣調節都有相互關聯,其目的是在合理的安裝、運轉及維修成本下,提供舒適溫度(英語:Thermal comfort)及適當的室內空氣品質(英語:Indoor air quality)。
  • 『沉痛哀悼』我國著名社會學家、社會學界泰鬥鄭杭生先生逝世
  • 美德懿行,她是用生命在做教育——沉痛悼念朱小蔓教授!
    朱小蔓的一生,是在踏踏實實地用生命踐行著她所倡導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生命教育。今天,我們重溫朱小蔓教授關於道德情感教育的深刻哲思。並謹以此文,悼念一位美德懿行,用生命在做教育的教育者。朱小蔓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教育學家,中國情感教育理論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 社會各界沉痛悼念演講泰鬥李燕傑大師
    【注釋】 ①李燕傑,首都師範大學教授,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中共北京市委委員,中華教育藝術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教育藝術雜誌社社長。教育藝術演講家。1977年1月25日率先走向社會演講,迄今演講6000餘場,被人們譽為「真、善、美的傳道士」,「鑄魂之師」,「青年的良師益友」。
  • 國內外學界悼念著名語言學家王德春教授
    人民網北京8月9日電(張意軒) 日前,來自國內外各學術團體的代表和近百名學者在上海隆重集會,悼念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德春教授。王德春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於2011年7月30日21時在上海與世長辭,享年78歲。
  • 沉痛悼念!復旦大學一教授逝世,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文 | 莜莜 審 | 易桉導讀:2020年12月8日,復旦教授李鬱芳逝世,享年92歲,曾經參與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發工作,自工作以來,獲得不計其數的榮譽,但她始終非常淡然,從不驕傲自大,把自己的熱情奉獻到事業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