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節選自《暖通記憶》。謹以此文表達追思,表達最深切的悼念!
碩儒博雅 清澈澄明——馬仁民教授
馬仁民老師,是在當年國家實行院系調整之際於1956年從東北工學院建築系調到西安,參與建立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的眾多老師之一。也是中國建立暖通空調專業教育體系的拓荒者之一。從東北工學院到西安冶金建築學院,從當年師從來華授業的蘇聯供暖通風專家馬克西莫夫到親自撰寫空氣調節專業教材的逐漸成熟。
從東北工學院到西安冶金建築學院
馬仁民老師1952年從東北工學院畢業,原本是學習建築的,所學內容偏重建築結構。畢業後,學校派去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跟當時的白俄講師尼莫非申科學習。
「1953年,東北工學院把化工、動力兩個專業的學生合在一起,開始上採暖、通風、煤氣的專業課,我從哈工大進修完成之後,回到東北工學院任教。」「1955年,東北工學院暖通專業第一期本科生畢業,這批學生是1953年入校的,約90名。這些畢業生裡如今有許多成為中國採暖通風事業的骨幹和開拓者,在教學及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如同星星之火,到中國各處點燃了採暖通風專業發展的火種。比如,田勝元到重慶建工學院;王榮光,到天津大學,參與該校的供熱供燃氣專業的設立工作;劉先哲,後來擔任天津城建學院暖通教研室主任;單寄平,到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研究建築負荷計算法,冷負荷計算法,繼承和發展了國外的負荷計算理論等。」
論及我國首屆暖通專業畢業生,從馬老師等前輩的回憶中,應該是分成兩個類別,一個是專科畢業,另一個是本科畢業:1954年,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兩校各有一個班的學生作為暖通專業二年專科生畢業。這是我國暖通專業首屆專科畢業生。1955年,東北工學院首屆四年本科生畢業。隨後,1956年,東北工學院完全由本專業教學計劃培養的四年制採暖通風專業本科生畢業,大約有120人。那時隨著各地建設步伐加快,國家急需類似暖通專業的工科畢業生。
馬老師說:「在1956年的畢業生裡有赫崇軒,分到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李鵬飛到同濟大學;1957年畢業生中有孫延勳,他研究開創了空調建築另外的一種負荷計算方法,分到貴州省建築設計院,一直做到總工。」
「1956年,東工的本專業畢業生畢業答辯,非常的隆重,同濟大學的巢慶臨老師、吳沈釔老師都特地去東工觀摩。本科生答辯如同現在的碩士答辯,很嚴格很精彩的。」
到1956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東北工學院、西北工學院、青島工學院、蘇南工業專科學校的建築系統一都調往西安,成立了西安冶金建築學院。也就是從那時開始,「老八校」的暖通專業教育體系逐步成形。
當時所謂的「老八校」是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冶金建築學院、太原工學院、重慶建工學院、南京工學院。正是因為第一批的本科畢業生,以及一些原來學習建築、土木專業的老師經過暖通專業的進修和研究生教育,成為中國暖通空調專業的拓荒者、耕耘者、教育者。這支隊伍,成就了今天中國暖通空調大業的基石建設。
馬克西莫夫博士的教學和科研指導影響深遠
西安冶金建築學院建校當年,建立了暖通教研室,第2年,也就是1957年,教育部聘請前蘇聯專家、著名暖通教授馬克西莫夫博士到西安冶金建築學院任教。其任務是培養研究生和講授空氣調節,也指導科研和教學工作。他的到來,使中國暖通專業教育在初創期踏上了規範的路程,同時也影響了一代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跟隨馬克西莫夫博士學習的人,大部分是上面所提到的本校和外校的專業老師,如今他們已經成為我國當代暖通行業的學術泰鬥和領軍人物。這段歷史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發展史上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馬老師回憶說:「1957年,前蘇聯的馬克西莫夫博士來到西安冶金建築學院,帶出了一批日後成為中國暖通空調行業棟梁的人,其中一些人成為行業學術泰鬥、技術領軍人物。」
「這些人中的部分我還清楚地記得,比如有來自清華大學的趙榮義,來自重慶建工學院的董強,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郭駿,來自天津大學趙天雄、曲陽秋,同濟大學的李鵬飛,太原工學院張福臻,湖南大學的婁良實,西安建工的陳鬱文、魯克勳等。」
「另外,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一些教師和設計院的代表,如華東工業設計院、華東民用建築設計院(設計院的只是聽課,不搞研究)等。」
「這些集中到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的人,跟著馬克西莫夫博士上課和進行科學研究,在上海做了3個月的實習,考察工程的通風系統,最後每個人寫論文,集中出版了《南方建築降溫論文集》。有些論文的內容,我還依稀記得,比如,陳鬱文的《α的研究》,趙榮義的《牆面受熱如何影響自然通風》等。」
「馬克西莫夫教學很有一套的,我觀察他很注重實踐,他讓學生們在現場看,然後回來聚到一起,大家就都一起討論,看到什麼,有什麼問題,最後,他總結然後分析問題。我後來在教學裡也用起了這種方法。」
暖通專業早期教材的歷史
說起教材,馬老師話題更豐富了。因為馬老師在他從教幾十年之中,一直筆耕不輟,參與編寫了多版教材,是中國暖通專業早期教材演變的見證人和參與人。
「我從哈爾濱工業大學進修後,回到東北工學院,就開始突擊學俄語。我是河北省教會中學畢業的,有英語基礎。當時,我們幾個有外語基礎的老師一商量,去請示,我們不再單獨學外語了,以便節省時間。但是,我們要用,只好用速成的辦法學習俄語,速成之後,我們翻譯了室內給排水的前蘇聯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就出版了。」
1957年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的暖通實驗室建成,成為兄弟院校參觀學習的亮點。
馬老師介紹說:「最早的採暖通風教材是由王兆霖和吳增菲翻譯的馬克西莫夫的書,王兆霖翻譯的採暖部分,吳增菲翻譯的通風部分。」
「1961年教育部開始要求統一教材。哈爾濱工業大學和西安建築工程學院就開始合作,共同撰寫教材,一本採暖,一本通風。供熱教材,是郭老師和賀平編輯的,再以後的供熱是譚福元編的。」
馬老師陸續介紹了有關教材的情況,根據相關的記載,與馬老師講述內容進行了比較,筆者出1985年前暖通空調教材的演變過程大致如下:
第一版國內出版的專業教材是由葉龍教授、王亦昭教授主編的《採暖工程》。
1975年馬仁民教授編寫《通風工程》,到1977年,空氣調節從通風工程中分離出來,《空氣調節》教材出版,1980年,馬仁民教授主編的《空氣調節》由科學出版社出版;1981年再版。
1982年,四校合編的《空氣調節》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四校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建工學院、西安建築工程學院。通風工程由湖大主編。
1984年,第二次統編教材,建設部又要求合編教材,但只是清華和同濟合編了。範存養教授和趙榮義教授主持的,範老師特約請馬仁民老師主審,並介紹第一次統編教材的經驗。
1985年,四校合編的《空氣調節》第二版出版。
教學與學術追求博覽多聞注重實踐
對於國外同行專業交流的情況,馬老師曾在1985年,參加了在哥本哈根舉行的首屆國際暖通空調製冷大會,並宣讀論文。隨後在1989年,去挪威參加空調大會,發表論文。1987年,去瑞典皇家工學院訪問與皮德森交流並一起研討互派留學生等合作事宜。1992年,出席清華國際會議,發表論文。同年去日本東京大學參加國際會議,在名古屋大學講學。1997年,到美國參加ASHRAE大會,再遇日本木村建一先生。
「我是1957年任教研室副主任,1960年任主任。教學生涯中遇到文革,那個時期真是一言難盡!後來1973年工農兵大學生最後一屆,當時要『開門辦學』,我們都去了武鋼,與工人同吃同住。我們還帶學生去上海實習,當時都住澡堂子。當時我們主要是到前蘇聯援建的一些項目區看現場,看設備維護情況。比如西安的電容器廠、西安儀表廠、鄭州砂輪機廠等。我們幫助這些工廠解決了實質性的問題,也帶學生完成了課程設計的任務。在這些實踐過程中,我們就是把現場發現的問題進行總結,然後討論出解決辦法。這一點是『開門辦學』方面值得吸取的好經驗。可惜在後來乃至現在的教學中沒有加以足夠的借鑑。」
「我們搞教學、帶學生、實習、做課題,這些的確是很累,但是我們很欣慰,都認真地完成了任務。」
(作者:董麗萍)